南阳卧龙岗,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相传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躬耕于此,是“躬耕南阳”的故址和纪念地,汉昭烈皇帝三顾处,“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少年曾随父诸葛玄去江西南昌,后隐居在南阳卧龙岗躬耕十年。在此,他的军事思想逐渐成熟。刘备“三顾茅庐”找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建议联合孙权,抗拒曹操,并先取得荆、益二州作基地,然后出师,北伐中原统一天下,此即著名的《隆中对》。 南阳卧龙岗诸葛祠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李白诗《南都行》中:“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就是慨叹诸葛亮。可见唐代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元代,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被皇帝钦定为纪念诸葛亮的官方祠堂。 现在的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为清代复建的,并经近年整修。坐西向东偏南,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向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后部的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等。台下有诸葛书院。整个卧龙岗占地12万平方米,总体格局婉转盘桓,结构幽雅精致,氛围古色古香,意境如诗如画,既不失名士祠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新景象。 千古人龙石牌坊:位于武侯祠大门前二层台阶上,为进入南阳武侯祠的第一道牌坊。初建于明代,清道光年间重修。通高8.5米,阔13.55米,青石质地。中间横额阴刻“千古人龙”四字,意指诸葛亮乃人中之龙,隐喻此地为藏龙卧虎之地。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额坊浮雕祥云瑞兽,如“丹凤朝阳”、“麒麟送宝”等均栩栩如生。左右横额饰以诸葛亮生平故事图画十幅,如“躬耕南阳”、“草庐对”、“舌战群儒”等,人物形象生动。横额上下的雀替、斗拱、石瓦、石脊皆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牌坊耸立门外,使整个武侯祠建筑更加气势壮观。1943年因雷击裂塌,1957年复立,文革中再遭洗劫。1990年5月,美国环球实业公司董事长,宛籍赵连仁先生回归故里,游历武侯祠后,看到原有的石牌坊部分毁损不堪,于是捐赠人民币15万元修葺重建“千古人龙”石坊。此工程1992年3月竣工。 “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牌坊,位于武侯祠中轴线上,在“千古人龙”石坊之后,是进入武侯祠的第二道牌坊。单门双柱,青石质地,通高6米,面阔4.5米,中间横额阴雕“汉照烈皇帝三顾处”,象征汉建安年间刘备在这里求见诸葛亮。此坊俗称三道门,初建于明代,清道光十一年(1831)宛邑任守泰、刘玑、刘训复立。石坊正中雕“旭日出海”图。上楣刻“伊尹牧野”和“渭滨鱼钓”,寓意刘备之得诸葛亮,犹如商汤之得伊尹,文王之得姜尚,下楣刻“二龙戏珠”。坊阴上刻“八仙庆寿”,中书“真神人”,下刻“双凤朝阳”与正面相对应。“昭烈皇帝”为刘备谥号,此坊为纪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诸葛亮《出师表》说,“先帝(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唐胡曾《南阳》诗云:“乱世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主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即颂此事。“真神人”源自苏东坡《武侯庙记》:“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山门,亦称“三门”,为武侯祠正门,位于中轴线上,在高耸的赭色围墙正中,以青砖券砌而成。碧瓦朱壁,红色的门扉上镶满金涂乳钉。道观多建于深山幽静之处,适宜道人诵经修练,以求长生成仙,因此,道观的大门常称为“山门”(山门为三个并列的门洞,又称之为“三门”)。诸葛亮逝世后被谥为“忠武侯”,纪念他的祠堂被称作“武侯祠”。南阳武侯祠山门始建于唐宋,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敕赐“武侯祠”,明崇祯七年(1635)重建。中门门额“武侯祠”为郭沫若手书(原明崇祯年间知府陈振豪所书的楷体门额,移作内额保存)。三门威仪壮观,两侧列望天吼石兽一对。每扇门扉上列乳钉一百二十颗。 “三代遗才”石牌坊位于武侯祠中轴线上,是进入武侯祠的第三道石牌坊,与大拜殿相应。通高6米,阔8.5米,坊为三门四柱,正面横额阴雕“三代遗才”四字,寓意诸葛亮的品格和才能可以和三代(夏、商、周)贤人相提并论。背面阴刻“韬略宗师”四字,立柱阴刻正书对联一副,“遗世仰高风抱膝长吟,出处各存千载志;偏安恢汉祚鞠躬尽瘁,日月同悬二表文”。歌颂诸葛亮才德气节。此坊为康熙癸卯年(1663年)南阳知府王维新督建。据传,清康熙前武侯祠仅两道石坊,康熙帝问武侯祠坊数时,王误答为三,为免欺君罔上之罪,知府王维新即鸠工市材,虔建此坊。 大拜殿匾额、楹联高悬低挂琳琅满目。大殿门额挂道光三年(1823)南阳知府廖文锦书“隐居求志”匾,拜殿门柱有抱柱联:“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大殿门柱有一趣联,为清咸丰时南阳知府顾嘉蘅所撰:“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可证襄阳南阳躬耕地之争由来以久。1959年9月17日时为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视察南阳武侯祠时,脱口将此联改为“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大拜殿墙壁满嵌历代迁客骚人,文人学士讴歌诸葛亮的诗赋或凭吊祭文,中有明《附马特祭碑》,殿前及院内碑廊有明《敕赐忠武庙规祭品祭文檄》碑,《诸葛武侯祠堂立会建起》等二十余通明代碑刻,反映元明以来武侯祠维修经过及祭祀诸葛亮之隆盛。
诸葛草庐,刘禹锡《陋室铭》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即指此。卧龙岗十景之一。位于大拜殿之后第二进院中间,为诸葛亮旧居纪念性建筑。砖木结构,八角攒尖顶,顶用茅草铺盖,有回廊,基座用白灰青砖砌成,边沿嵌以石条。基座高0.85米,平面为边长4.3米的正八边形。檐柱高2.7米,内柱高3.75米,庐总高6.5米。檐有斗拱,一斗二升,加龙头,均饰彩绘。门额为郭沫若题“诸葛草庐”匾额。庐内悬挂光绪年间知府傅风飏,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所书“南阳诸葛庐”,“诸葛庐”匾,书法各具特色。庐中央竖明代石碑一通,碑阳篆刻“汉诸葛孔明旧庐”七字,碑阴刻“旧庐指道”文:“诸葛先生旧庐在今府城西南五里,去适襄邓官路之南二百三十步……”。言明诸葛孔明躬耕旧庐所在。坐庐之中可观四周景致,正如古人所谓“躬居一庐八面景,龙岗十景之八景。”古柏亭、野云庵、半月台、躬耕亭、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等绕庐而建,如众星拱月。
卧龙岗另一大景观就是排列有序的400余块碑碣石刻,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当属首位,被誉为“卧龙碑林”。其中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可称得上是"三绝"碑。所谓"三绝",一为文章绝,出师表为千载名篇;二为书法绝,岳飞的书法可谓苍劲峭拔,龙飞蛇腾,尤见忠武之气流于笔端;三为刻工绝,宛如手书。三者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岳飞的书法健拔雄伟,成为流传后世的重要艺术珍品,清光绪年间,石工李发祥镌刻,共有21块,各长110厘米,宽58厘米,镶嵌于武侯祠大拜殿北侧的廊庑之中。 ![]()
![]()
![]() 古柏亭位于茅庐左侧,此处原为一株参天古柏,传为诸葛亮亲手所植,柏树死后人们就此建亭,借古柏风格纪念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单檐歇山顶,四角挑梁各系一风铎。面阔一间,进深一间,正面与左右两侧出廊,并有栏杆,下筑月台。后壁为清咸丰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蘅立《真儒仪像几番钦》碑。旁立顾嘉蘅所书《杜工部古柏行》碑。亭周围古柏林立,清人杨铸有诗赞之:“老柏参天几百寻,至今亭畔叶森森。”“古柏亭”三字匾额为清咸丰甲寅(1854年)南阳知府钮氵雷所书,书法古拙苍劲,入木三分。 ![]() 野云庵位于茅庐的右侧、古柏亭的对面,又名“野轩庵”,是诸葛亮与友人聚会的地方。面阔一间,进深两间,砖牌门楼,三楼五脊。三楼嵌一石刻,书“野云庵”。次楼上嵌彩色砖雕,左为松鹤图,右为松鹿图。后壁竖碑,刻字屏四扇,门两侧砖刻篆书对联“云归大漠随舒卷,门对寒流自古今”。暗喻诸葛亮受到了刘备的重用,如云飞空,可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名昭日月,将千古为人敬仰。庵内有诸葛亮会友泥塑一组。 ![]() 半月台在宁远楼的右侧,躬耕亭的对面,相传为诸葛亮晚上赏月、弹琴的地方。台式建筑,砖石结构,平面略呈正方形,长3.05米,总高6米,顺台体梯道可盘旋而上,上有平台可观天象、测风云。正面为半圆形砖券门上面嵌一石书“半月台”,三字为南阳知府顾嘉蘅所书。清人有诗赞之:“汉月镂空昭碧天,凭高一望净寒烟,山围水匝林稍见,待酌流霞候月圆”。“半月台”下为老龙洞,传说此洞常有巨龙出现而自名。洞呈S形,内壁上嵌三个相对石雕龙头,造形生动浑厚,寓意诸葛亮为“千古人龙”。两旁各饰有半月图案,两侧刻联为“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 三顾堂:位于关张殿之后,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之一,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对话的纪念性建筑。初建于康熙五十一年,咸丰年间知府顾嘉蘅重建。该建筑为抬梁式结构,单檐硬山式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面阔三间长11.7米,进深一间9.75米,前面出廊,两侧有石刻。门额上有康熙年间知府罗景所书“三顾堂”匾额。殿内有刘备、诸葛亮对话的塑像,他们分宾主而座,书童侍立于旁,形象逼真,情调亲切,再现了二人纵论天下形势的情景。明陈正伦《卧龙岗》诗云:“君臣一晤交投厚,宇宙三分割据雄”。三顾晤对可谓历史性的会谈,诸葛亮就是在这里提出了千古一对——《草庐对》,由此登上了三分天下的政治舞台,成为辅佐先主后主,成就复兴汉室大业的一代名相。 关张殿:武侯祠的主体建筑之一。过拴马亭,正前方展现一座硬山建筑,即关张殿,是纪念关羽、张飞的建筑。清咸丰年间,知府顾嘉蘅重修,1950年又依原貌翻建。殿为单檐硬山式,内为抬梁式木架结构。殿阔三间,长11.7米,进深一间8.65米。前面有廊。廊左侧嵌明弘治二年“关帝诗竹”碑刻,题咏:“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殿门上有木匾一块,上书“目无魏吴”四个大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