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到人生边上》:百岁老人杨绛先生自问自答,像金子闪亮的智慧

 行云流水vmmxd6 2022-01-12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

杨绛,几乎是众所周知。她的学识才华,她的修养境界,她给这个社会留下的作品及其影响,令无数人对这个百岁老人满怀敬仰之情。

当然,提到杨绛便让人想起钱钟书,就如同一提钱钟书人们就会想到杨绛一样,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他们在学界的显赫地位,更因着他们夫妻间的岁月长情。不过,很多人喜欢杨绛,而对钱钟书敬而远之,说是他太高傲。

对此,杨绛作如此解:钱钟书只是博学、自信,并不高傲。他读书多,记性好,中西贯通;又率性天真,遇事口无遮拦,旁征博引,热心指点人家,不能顾及对方面子,便产生高傲之嫌。

显而易见,杨绛总是对钱钟书赞誉有加,而钱钟书亦有公认的“誉妻癖”,可谓夫妻伉俪情深,令人羡慕。

《走到人生边上》‖百岁老人杨绛先生自问自答,像金子闪亮的智慧

钱钟书曾有一本散文集,书名《写在人生边上》,一九四一年出版。他在序中说,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而杨绛先生在九十六岁高龄出版了《走到人生边上》,虽说这也是一本散文集,但我读来读去,总感觉里面好些深层的东西有着哲学范畴,便不能将其当作普通的散文来对待。

人们总习惯在不自觉中做些没意义的事,比如拿钱杨二人左右比较,得出多方面的结论。其实,哪来那么多的可比性呢?我倒觉得,他们各有光环,而他们之所以在大众面前熠熠闪光,除了自带的个人光环外,更有一部分来自双方的彼此映照。

即便是那些钱钟书先杨绛一步而去的岁月,在杨绛孤独的余生里,仍用自己的余光照亮着两个人的人生。

有关生死:人有灵魂,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

初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我首先收获的是很大的意外。我本以为这是一本类似《我们仨》那样的回忆性、感悟性的生活散文,读来易懂又对生活很受用的小文字;不曾想,这里面却是人生中更深层的东西。

《走到人生边上》‖百岁老人杨绛先生自问自答,像金子闪亮的智慧

比如,对灵魂的探讨。杨绛先生是从“鬼”与“神”的角度切入的。说起鬼神的有无,很少有作家在书中对它们“堂而皇之”地议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此题无解,二便是有迷信之嫌。

所以说,当我初读这些文字,心中很是诧异。直到一步步跟随着作者的思路,首先得出结论:人有灵魂。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而身体具有生命,称灵魂;继而得出另一种更深层的东西: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是的,信仰。我突然觉得,不是哪个人随随便便说自己有信仰了,就有信仰了的。就好比说,某人突然间就相信上帝存在了,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了。不是这样的,信仰的从无到有,应该有一个慢慢领悟、参透的过程。

就像杨绛所说,相信大自然的神明,是由积累的知识,进而形成信念,而这个信念又经过合理的反证,好像不能推翻,只能肯定——我相信这个秩序井然的大自然,不可能是偶然的,该是有规划、有主宰的吧?不然的话,怎能有这么多普遍又永恒的定律呢?

《走到人生边上》‖百岁老人杨绛先生自问自答,像金子闪亮的智慧

杨绛曾经翻译过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她说: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孤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

还有书中杨绛先生对《论语》、《中庸》里的“天”的探讨:所谓“神”就是《论语》里的天,也就是“我”所谓的大自然的神明。

到这里,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是杨绛勇于将“鬼神”这样的概念拿到桌面上,那是因为她的学识、思想和觉悟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了。

我们自然愿意相信神明,在急难中、痛苦中、烦恼中,我们会呼天、求天、问天,但由于现实中很多东西让我们疑惑不解,感觉不到神明的存在;故而先是相信了,后又背弃了。而杨绛却用耶稣的受难提出警示:耶稣受难前夕,在葡萄园里祷告了一整夜,求上帝免了他的这番苦难,上帝搭理了吗?但耶稣失去他的信仰了吗?

所以,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必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走到人生边上》‖百岁老人杨绛先生自问自答,像金子闪亮的智慧

其实,相信这些对于“人生苦短”的我们而言,是有“好处”的。比如走到人生边上的杨绛先生,只有抱着“回家”之后可以和爸妈、爱人、女儿相遇,才能走得如此安详。英国十八世纪的约翰生博士说:这么多的诗人文人作诗写文章表示死并不可怕,正好说明死是可怕的。如果我们能在心中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还会觉得死可怕吗?

有关命运:人生有命,但做主的是人,不是命

再说命运。人生有命。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也是我们常常在逆境中、在得失中,拿来聊以自慰的话。

杨绛先生说:司命者称“造化小儿”。“造化小儿”是胡闹不负责任的任性孩子。我们常说“造化弄人”。西方人常说“命运的讽刺”,并且常把司命之神比作没头脑的轻浮女人,她不知好歹,喜怒无常。

如此种种,都说明了人在“命运”面前的不由自主、无可奈何。

《走到人生边上》‖百岁老人杨绛先生自问自答,像金子闪亮的智慧

故而,人应该“服命”。书中说:不能服命的人,就是对上天的神明产生了怀疑。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轻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轻心大意地否定。这样我们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宫,在迷茫中怀疑、失望而绝望了。

孔子不止一次称“天命”,说“君子有三畏”,第一就是“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这也是带着敬畏之心承认命由天定。

然,尽管人生有命,命由天定,却并不意味着做主的就是命。该来的总会来,躲也躲不掉,那就从容以对;而非任凭命运摆布。

所谓“命”,也就是人生的境遇。杨绛说,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的处境使然。但是关键的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人能不能自己做主,可以从自己的经验来说。接下来,杨绛先生列举了数个自己的、钱钟书的、以及他们所熟识之人的,面对命运的不公、命运刁难之时,作为“个人坚定的选择、义无反顾的执着”的往事;很感人,也特别有说服力。

《走到人生边上》‖百岁老人杨绛先生自问自答,像金子闪亮的智慧

其实,无论人世怎么不公平、不合理,人类毕竟是万物之灵。他可以不像牛羊一样任人宰割,他可以选择舍身取义,可以选择逆境求生;命由天定,个人却可以选择如何去做。而个人的选择恰恰说明了人还是能做了自己的主的。

有关受苦:受苦的人生是有必要的,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再说人生的历练。受锻炼的是灵魂。《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一部分说到修身。可是前面的“人各有命,命由天定”,势必动摇人们“修身”的信念。基于这一点,杨绛先生先论证了我们眼下这个“受苦的人世”的必要,继而指出“人类生来吃苦”的必要。

《走到人生边上》‖百岁老人杨绛先生自问自答,像金子闪亮的智慧

书中说,大自然的神明,我们已经肯定了。久经公认的科学定律,我们也都肯定了。牛顿在《原理》一书中指出:大自然不做徒劳无功的事。不必要的就是徒劳无功的。故而,这个由造化小儿操纵的人世,这个我们受委屈、受苦难的人世,就是有必要的了。

但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在人世苦熬的人,杨绛先生仍不免自问:上帝神明,创造了有头有脑、有灵性良心的人,专叫他们来吃苦的吗?在思索之后,便是自答:是的。

杨绛说,人活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钢材需要锤炼,黄金需要烧炼,而人也需要从忧患中学得智慧,从痛苦中炼出美德来。这个苦恼的人世,恰恰是锻炼人的处所。

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天地生人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走到人生边上》‖百岁老人杨绛先生自问自答,像金子闪亮的智慧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人有肉体和灵魂两部分,乍一看,是肉体在经历磨难,实际上却是精神在作支撑。灵魂凭借肉体接受人生的锻炼,所以说,受锻炼的是灵魂。

如此,当肉体消亡,锻炼的成绩,就留在灵魂上。我们常说的“身后名”,既随着我们的灵魂远去,同时,也永远留存于生生不息的人世之中。这正是受苦的必要和受苦之后的价值,亦是生命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