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到人生边上》|96岁的杨绛先生对人生、灵与肉、生死的思考

 老鲍图书 2020-08-15

2005年新年,杨绛先生因为感冒发烧住进医院,几天出院后,回家就写在医、院病床上想好的题目《走到人生边上》,并写了个开头。

一位96岁高龄的智慧老人,把自己奇闻轶事娓娓道来,又是一位求知若渴的学子,对于根本的问题刨根问底,自问自答。

《走到人生边上》是一本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是杨绛先生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

《走到人生边上》|96岁的杨绛先生对人生、灵与肉、生死的思考

一、走到人生边缘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

杨先生向许多“聪明的年轻人”请教灵魂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很一致,都说人死了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而且他们对自己的见解都坚信不疑。

然而,曾多次陪同挚爱亲人走到人生边缘上,一生通透的耄耋老人,今日自己走到了人生边缘上,我想,比任何科学、论证都言之可信,感受良深。

  • 女儿钱瑗的人生边缘:

1996年,钱瑗患脊椎癌,住院时已是晚期。这年10月,她想起母亲说过要写《我们仨》的事,就要求把这个题目让给她,由她来写。

当时,她只能仰卧,写字很困难,由护工移动纸张协助书写。11月,医院报病危,钱瑗还在“爱惜光阴”,至1997年2月26日她写完前5篇.

杨绛劝她“养病要紧,勿劳神”,而她实在也已力竭,就听话搁笔,5天后于沉睡中去世。

一位八十几岁的母亲,陪着六十岁的女儿走到了人生边上,那种痛心和领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杨绛曾对病中的钱钟书说:“我要写一个女儿,叫她陪着我”。杨绛《我们仨》中文学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所打动,但很少人知道,杨绛先生写《我们仨》的初衷是太想念女儿钱瑗。

  • 丈夫钱钟书的人生边缘:

钱钟书离世时留给杨绛的最后一句话是:“绛,好好里”,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这对话支撑了杨绛往后余生的18年。

1997 年 3 月,钱瑗走了。1998 年 12 月,钱锺书先生也去了。相继失掉两个最亲爱的人,杨先生心里的哀痛可以想见。

《走到人生边上》|96岁的杨绛先生对人生、灵与肉、生死的思考
  • 走到自己的人生边缘的:

年近九十的老人给自己安排了繁重的工作:1999 年用一年时间把手头正在翻译的柏拉图对话录《斐多》译完,2001 年把三联书店 6 年来一直在编校的《钱锺书集》定稿出版。

同时着手誊清、粘贴、整理钱先生生前留下的大量手稿和读书笔记,交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钱锺书手稿集》。2002 年冬天,杨先生终于开始写《我们仨》。

钱先生之前出过《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所以这本书叫《走到人生边上》。

在其99岁高龄之时,写下了《魔鬼夜访杨绛》,也因钱钟书曾创作过一篇名为《魔鬼夜访钱钟书》的文章。

杨绛陪伴钱钟书走到人生边上,并在先生离开后,用帮助钱钟书整理生前手稿和读书笔记的方式,慰藉自己,用文字寄托思念,用思想缅怀亲人。

杨绛先生,2016年5月25日凌晨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走到人生边上》|96岁的杨绛先生对人生、灵与肉、生死的思考

第一次得知这本书,看到书名,脑海里就飘浮一根人站在悬崖边上的景象,人生海海,掠过一际,而当年老体衰,就犹如站在悬崖峭壁,一不小心,就跌入万丈深渊。

然而读完这本书,这个边不再是悬崖,而是一条真实世界与精神乐园的边界线,没有任何危险与沉重,只是带着毕生圆满的所得,迈向另一个饱满而丰盛的世界。

如杨绛先生所说: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再往前去,就是“走了”,仅此而已。

二、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

杨先生向许多“聪明的年轻人”请教灵魂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很一致,都说人死了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而且对自己的见解都坚信不疑。

1、肉体与灵魂:

杨绛先生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但似乎又和我们所认为的灵魂不符,她只指身体具有的生命,人的生命不是草木、虫蚁、禽兽的生命,人的生命就是一个灵魂。而每个人都是有灵魂。

在我们所有文学作品中,接受的认知是“肉体”和“灵魂”是两个分开的载体。然而杨绛先生认为,灵魂是在肉的一面的。

杨绛先生说:“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字,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灵魂是欲念,享受、放纵、感受,和肉体脱离不开的。

人有两部分,一个是看得见的身体,一个是看不见的灵魂。灵魂与肉体是难舍难分的一体,自称为“我”,这和弗洛伊德的人的心理结构中“本我”意思相通,不仅仅指肉身躯体,还包含着生而为人的附属天性。

《走到人生边上》|96岁的杨绛先生对人生、灵与肉、生死的思考

杨绛先生曾做过三年的小学教师,发现班级四十几个孩子,天性各不相同。如果统称为“小朋友”,孩子们觉得和自己无关,但叫出他们的名字,孩子便能对号入座得到对话和相应的管教。

杨绛记名字的方式和孩子的天性有关,第一批记住的是最淘气或最乖、最可爱、最伶俐的,一般个性鲜明。最聪明的孩子,往往在第二批里,因为聪明孩子较深沉,不外露。最后一批是个性最模糊,难以分辨清楚的孩子。

杨绛的解读让人大为惊奇,确实如此。人的天性和树叶一样,没有一片是一致的。而这天性就是灵魂,附着在同样天生带来的躯体上。

我们常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个性,这个个性是培养不了的,就像两个同胞双生,样貌相似,性情迥异。个性是天生的,是一辈子不变的,就像每个人的指纹和毛发一样。

杨绛先生自问自答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

2、“肉与魂”与“灵性良心”

肉体的“我”,有无穷的欲念,要好吃的好喝的,要讲究的衣服,呀居住舒适,要游玩嬉戏,要恋爱,又喜新厌旧,要恣意享受,纵情纵欲,没有满足。

“灵性良心”是杨绛先生符合的一个概念词汇,是指人的良知良能与禽兽不同而超越禽兽。

“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鼓动并督促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标准的道德心。

灵性良心是人所共有而又是人所特有的本性”。是“我”的地对立面的。

《走到人生边上》|96岁的杨绛先生对人生、灵与肉、生死的思考

灵性良心是时刻管制我们的肉体,管制“肉与魂”的那个“我”纵欲无度,如果管制成功了,就超越了“自我”。

在弗洛伊德的人的心理结构中:“自我”和“超我”的,负责监督“本我”的使命,用道德良心、负罪感,自我观察、自我规划理想等功能。

肉体的欲望和灵性良心是不一致的,杨先生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

3、同在一个躯体里,该如何解决?

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能用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这是一种功力,在修炼中逐渐增强,逐渐鉴定。

美国国父富兰克林在自传中承认,自己曾经对朋友之妻怀有非分之想,曾失控于人对饮食的贪念,以及人类共性肉体或精神方面的享乐、欲望、习性或激情,甚至延及贪婪和野心,

然而,他最终想到了一个制约的办法,在1733年左右制定了一份“达到道德完善的大胆而又艰巨的计划”,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美德13条。

13条美德包括:

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奋、诚信、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洁、谦卑。

富兰克林订了一个小本子,列表每日对照检查,有过错,则在相当的地方画上小黑点,一周严密监视一项美德,最后黑点逐渐变少消失,得到干净的本子,证明这些美德已经内化,再也不受外部诱惑的干扰。

《走到人生边上》|96岁的杨绛先生对人生、灵与肉、生死的思考

《富兰克林自传》中有关“节制”的每日对照检查表

这一切能量与智慧,是富兰克林自我期待、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起到了重要作用。

富兰克林的做法和杨绛先生所得说的“灵性良心占了上风”,不谋而合。

在讨论人生的价值时,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不过,这里的“灵”,并不是灵魂。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本哲理书那就错了,在逻辑的世界它并不深刻。这只是96岁的老人和自己讨论,她的言论与学术无关,甚至与她暂时栖身的这个热闹世界也无关。

而我们所爱的是,正她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自己的性情:真诚地热爱生命,坦然地面对自我,豁达地面对艰难,温暖地理解世界。

《走到人生边上》|96岁的杨绛先生对人生、灵与肉、生死的思考

杨绛中引用了19世纪诗人蓝得的诗,非常符合杨先生的性情: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三、《走到人生边上》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1、人命天命,关键时刻,做主还是自己

杨绛先生,用大量的篇幅写了人能自己做主吗?

在读《我们仨》的时候,就看过杨绛先生对于“不吃胡萝卜”故事讲述。

一位很赏识钱钟书才学的国民党高官,请 钱钟书去联合国科教文担任某职位。钱钟书立即谢绝了,杨绛问钱钟书:“联合国的职位为什么不要?”钱钟书说:“那是胡萝卜”。

后来,杨绛才明白“胡萝卜”与“大棒”相连,压根不吃胡萝卜,就不受“大棒”驱使。

杨绛先生由此反思一生的种种经历,得出结论:关键时刻,做主还是自己。杨绛的反思看似云淡风轻的常言,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2、锻炼自身,是做人的根本要求

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水淬。人的灵性良心,同样需要锻炼,愈练愈强。

《论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里的“礼”,不是繁琐的礼节,而指灵性良心所追求的“应该”,也就是《礼记》所说的“理”和“宜”。

人必需修身,而修身需用又合适又和悦的方法。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收益。

好比香料,捣的愈碎,磨得越细,香的愈浓烈。

《走到人生边上》|96岁的杨绛先生对人生、灵与肉、生死的思考

3、人生的价值就是信仰、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指死后留下的名声和一生的贡献。

默默无闻的大多数人的价值,也就体现在合理的价值观下,有了信仰,有了人生价值

英国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畅销书《一个人的朝圣》中,65岁的老人哈罗德,碌碌无为而精神空洞,直到有一天踏上看望老友的旅程,完成了87天627英里徒步。

当路程的长度成为了老友维持生命的维度,路程的途中成了寻找自我人生价值的征途。哈罗德从给老友寄信的第一天,有了信念,坚定了信仰,连整个生命都找寻到了价值,因此变得熠熠生辉。

信仰不仅存在于宗教,它可以是对任何一样东西的信念,是坚持的动力、是行为的准绳,是抚慰人心的力量。信念可以带来奇迹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我们生活着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名利场,渐渐地,由于追求物质我们随波逐流,或许已经忘了我们的初衷。

《走到人生边上》|96岁的杨绛先生对人生、灵与肉、生死的思考

这是杨绛先生年岁已高,奔走于医院后书写的关于生死、关于灵性、命理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的作品。

周国平评杨绛先生这本《走到人生边上》时写道:

“杨先生在写这些文章时是怎样地毫不疲倦,精神饱满,兴趣盎然,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是怎样地胸有成竹,收放自如,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自问自答而温婉平和,真挚而宽容,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杨绛,用毕生追寻生命真理价值的智慧女性。

作者介绍:荣荣 头条青云获奖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