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实的三国,比你想像的还要残酷!

 君子花园 2022-01-12

冷眼阅世,遐思良久。

近观三国史书,阖书浩叹!良史寓精魂于笔下,虽对于历史的细节,讳莫如深;然而,千载以降,我们仍能从中,看到真实的三国时代,以及被秦制无限汲取下的庶民、寒士的生活,比你想像的还要残酷、惨烈!

图片





对曹操的评价




曹操在陈寿的《魏书》中的形象及评价,由于晋朝司马氏政权是篡魏而来,晋承魏而有天下,表面上尊魏为正统,似乎没有问题。

图片

曹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陈寿的评语如下: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段评价,从字面上无疑是褒扬盛赞曹孟德的智谋武功,而实际上,却隐含了陈寿对曹阿瞒的批评。

“申、商之法术”“韩、白之奇策”,曹操运用申不害、商鞅的法家之术治国(并不是宣称的“以孝治天下”),继承了韩信的狡诈机巧、白起的屠戮凶残,可见所谓“超世之杰”,是何其的虚伪、矫情!

《三国志》编撰者陈寿最后做了晋臣,对曹魏政权的劣迹,不得不加以掩饰、虚美,并虚词夸饰其“光辉形象”。但陈寿毕竟是有“史家”自觉的史官,对曹操的滥杀无辜之屠城劣迹,虽然着墨不多,但仍有涉及。诸如征陶谦时杀戮徐州百姓的劣迹,“所过皆所残戮”“泗水为之不流”,皆秉笔直书……

在陈寿的如椽大笔之下,曹操攻伐敌人时,通常并不考虑民众死活。如与吕布相持百余日,“蝗虫起,百姓大饿……”;陈留太守张邈,仅仅因为“从布”,曹操围攻张邈之弟张超于雍丘,破城之后竟“夷邈三族”……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另在陈寿写的《武帝纪》中,动辄可以见到“屠彭城”“决泗、沂水灌城”决漳水灌城”“屠枹罕”“公攻屠之”…… 其残酷暴虐如此,陈寿亦不隐其恶直笔写出,足见其史识、良知所在。

图片

影视剧的曹操形象

除此之外,曹操的劣迹还有屯田。

曹操擅长运用“申、商之法术”治理民众,他的谋士们也多迎合他的心理来博取厚禄。

由于曹操和吕布在兖州之战中相持不下,再加上当时的兖州正好闹蝗灾,导致兖州粮食颗粒无收,因此曹操的军队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粮食。

曹操只得向袁绍求助,但是袁绍却开出了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就是让曹操将自己的家属送到袁绍那里作为人质。

程昱听说之后,立马就来求见曹操,并且极力劝阻曹操不要答应袁绍的条件,并说眼前的困难虽大,只要众志成城就一定有转机。

程昱便利用自己在当地的人脉为曹操筹集粮草,甚至不惜用百姓的人肉制成肉干,用以充当军粮。

“太祖引军还,与布战於濮阳,太祖军不利,相持百馀日。

是时岁旱、虫蝗、少谷,百姓相食,布东屯山阳。”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而这段凄凉悲惨的历史,在《三国志》中只有这寥寥数字记录……

为解决迎还汉献帝时的洛阳缺粮问题,以及日常的军粮不继的情状,曹操及其谋士们定下了屯田的毒辣策略。

图片

公元196年,曹操采纳谋士韩浩、枣袛的建议,开始推行屯田制。

屯田实际上分两种,一是民屯,就是招募农民种田;二是军屯,就是士兵在战争间隙种田。

推行屯田的这一年,曹操迎立汉献帝迁都许都。许都实际上成了曹操势力的经营重点,于是曹操决定,在许都周围屯田。 

枣袛初时提出屯田建议,就有人出来反对,认为他的做法方便了官府,却给农民添了不少麻烦。

然而,曹操不为所动,坚持推行许都屯田。

接着,曹操又在他管辖的州郡全面推行了屯田制。

图片

在这种制度之下,民众逃亡(用脚投票)就不可避免了……

是时新募民屯田,民不乐,多逃亡。

                         《三国志·魏书·袁涣传》

公元213年,曹操南征孙权,下令将江淮一带编户民内徙,结果导致“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

屯田从根本上是秦制的延续,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本质上近似于一种农奴制度。一旦成为曹魏的屯田民,就将终身被束缚在屯中,不能随意迁徙,也不能变成由郡县管辖的编户民,只能世代受军事化管制。

对于军屯,为防止“士”的反抗,曹操还制定了严厉的《士亡法》。若有屯田兵选择逃亡,官府会杀死他们的家属,后来修改为籍设逃亡“士”的家属为官奴婢。

(谌旭彬《秦制两千年》)

这是一种“编户齐民”的法家统治术,商君书明明白白地写道:“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商君书·弱民》)

六虱则是指”亦以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商君书·靳令》)

图片

商鞅

法家就是希望民众生活仅维持在最低限度的温饱,用严刑峻法、严厉的屯田制度来约束农民,使之“国强而贫治”“六虱无萌”(六虱不会萌生,民众没有余暇、精力学习礼乐、诗书等知识)。

虽然表面上,屯田制为曹操行军打仗提供了充足的粮食,支撑曹操统一北方,奠定曹魏基业。但百姓在此过程中的颠沛流离、压榨得亡家破身的惨剧,史书上却记载寥寥……

而且,从根本上讲,曹魏的户调较之汉代的口钱和算赋(两种人头税),大约加重了四倍;与此同时,百姓承担的田租达到了亩产的七分之一。(谌旭彬《秦制两千年》)

其实,曹魏之所以能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胜出,不在于曹操、曹丕的雄才大略、聪明才智,也不在于军力的强大,而是曹魏政权运用秦制汲取民间财富、民间人力、物力的能力远超北方军阀,更毒辣、凶狠罢了!

在曹魏统治下,民众的苦难也是极其深重的,故而在赤壁之战前夕,之后的曹操三次伐吴之战,民众才会大量逃亡到刘备、孙权治下……





刘备、诸葛亮真是“贤君良相”?




相较于对曹操的观感,国人更倾向于刘备、诸葛亮的所谓“贤良政治”。

图片

刘备

然而,这仅仅是一种幻觉。

据《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的裴松之注记载,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巴就向刘备献计:“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刘备发行的“直百五铢钱”,后世出土甚多。绝大多数重8—9克,钱上的文字显示,它们或在成都铸造,或在犍为郡铸造。

图片

直百五铢钱

而蜀地的五铢钱的重量一般在2—3.7克左右,以2.5克较为常见。

刘备所铸“直百五铢钱”的重量仅相当于旧五铢钱3-4倍,而法定面值却是旧钱的100倍。

也就是说,刘备铸造的“直百五铢钱”是相较原有刘焉、刘璋治下蜀地五铢钱大面额又减重的双重贬值货币,所掠取百姓财富多达三十倍之多。

难怪可以“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为了保障蜀汉高强度汲取民间财富,建安十九年,在刘备的授意下,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五人共造“蜀科”。

这部在汉律基础上,专门制定的针对益州百姓的法律,今天已失传。

但对于这部律法的评价,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中有记载:

“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同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在诸葛亮的评语中写道“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辞者虽轻必戮”

图片

诸葛亮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严刑峻法都得到切实的执行。

作为《蜀科》的制定者之一,法正却带头违反《蜀科》,擅作威福,激起民怨和一些士人的不满。

于是,就有人向诸葛亮告发法正,希望诸葛亮能够禀报刘备,惩治法正的行径。

但在此时,一向严于执法的诸葛亮,却罕见地以法正劳苦功高为由,拒绝向刘备告发法正。

图片

法正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三国志·法正传》

可见这些法令,大部分还是针对敢于抗命的蜀地百姓的。对于功勋阶层,并不约束他们的行为。

可以看出,正是刘备、诸葛亮的这些“贤良政治”,民众财富才能快速集中到蜀汉政权手中,才能应付连年战争的需要,支撑蜀汉后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大业的,正是蜀汉民众的血泪!





在“秦制三国”追寻自由




魏晋时代不乏追寻消极自由、耿直爱民的高洁之士,他们所秉持的精神气节,正是余英時所说的“士的精神”!

在乱世之中,不乏英才俊士,不愿随波逐流、明哲保身,也不愿投身浊流,宁愿清贫自守。东汉末年,中原大乱,管宁避地辽东。公孙度、公孙康等累次征召,管宁皆不应征,“度、康、恭前后所资遗,皆受而藏诸。既已西渡,尽封还之。”曹操、曹丕也屡次“安车征召”,欲收拢其出山作官,管宁皆坚辞不就……

图片

管宁

在继承法家精髓的东汉末年军阀治下,管宁清醒地看透了不论是代表士家大族利益的统治者,还是以寒族、军功阶层为主体的曹魏政权,都是继承法家申商之术的秦制统治军阀,故而追寻消极自由、清贫自守,令人钦敬!

陈寿将管宁、邴原二人传记放在《三国志·魏书·十一》 ,两人本都是高洁笃学之士,亦是同郡挚友。邴原避北海之乱入辽东,公孙度追捕其同郡刘政,匿其家月余,德行高蹈;此人最终却还是应曹操征召任事,不幸在随曹操征东吴途中病逝… 

陈寿将一干高洁笃义的游士、士人放在一传之中(后大部分归顺、应召到曹魏政权作官),管宁是特立独行的例外… 

这也许就是陈寿更看重管宁的地方,也许他不“认同”他的行为 ,但敬佩他的隐逸林泉的“渊雅高尚,确然不拔”,又附带提及“张臶、胡昭阖门守静,不营当世”,可见,他对隐士高人们的选择是带有“高山仰止”的钦佩之情的。

另一显例,是陈寿对崔琰生平的记叙。崔季珪实乃忠谏爱民之人,在曹操志得意满之际直言切谏“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可见崔琰的风骨、气节,并不是仅仅像当时谋士、文官多忠于主公,而是心系民众、不畏权贵… 后因“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之文字冤狱,崔琰仍“辞色不挠”、“若有所嗔”,气概远超曹阿瞒…

图片

崔琰

陈寿最后做了晋臣,对曹操、司马昭等魏晋统治者的劣迹,不得不加以掩饰,并虚词夸饰其“光辉形象”。

但陈寿毕竟是有“史家”自觉的史官,对曹操的滥杀无辜之屠城劣迹,虽然着墨不多,但仍有涉及。诸如征陶谦时杀戮徐州百姓的劣迹,“所过皆所残戮”、“泗水为之不流”,皆秉笔直书…

至于嵇康,陈寿不敢为之公然立传。陈寿在《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略带一笔,“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至景元中,坐事诛。”详见我的另一篇文章永不遗忘的日子)

图片

嵇康

而这种勇气,已令人佩服。要知道,嵇康是遭钟会构陷、司马昭不顾太学生请愿,加以诛戮的。这种不加贬词的直书,虽不能还嵇康之公道,亦足以告慰嵇叔夜於九泉之下…





正史外的悲惨记录




汉末三国,有很多统治者劣迹,在史书中不便明言。在那个时代,“为尊者讳”是常态,实不应苛责良史。这些凄凉的历史,太过惨烈,令人不忍注视,心下愤懑!

初平年间,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虏劫汉帝,派西凉兵劫掠百姓。其时三辅地区尚有数十万户人口,然而仅仅过了两年,百姓因为饥饿穷困,互相厮杀啖食,很快就把人给吃光了。

兴平元年,曹操为报父仇攻打徐州,与陶谦、吕布进行决战,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屠杀。当年,粮价暴涨几万倍,四处都有吃人的现象。曹军更是在泗水屠杀数万百姓,史载“泗水为之不流”,大摆人肉宴席。

兴平二年,臧洪因袁绍拒绝发兵救援张超与之交恶,袁绍恼羞成怒,发兵围攻臧洪。待城中粮尽之时,臧洪遂杀掉自己的爱妾供将士充饥。东武阳城中七八千将士皆慷慨赴死,无一人逃亡。

王忠,扶风人,少为亭长。关中大乱时,他因没有粮食充饥只得以人为食。后来他投靠曹操,官拜扬武将军,封都亭侯。五官中郎将曹丕知道王忠吃人的经历后,在随车驾出行时,用荒野中的骷髅头挂在王忠的马鞍来,用来取笑他。

刘备因吕布偷袭下邳被迫转战广陵。军中士兵缺衣少粮,饥饿困乏,将官、士兵相互厮杀,自相啖食。最终走投无路的刘备被迫投降吕布,吕布让其驻扎小沛并攻打袁术。

图片

司马懿

景初二年,司马懿率军讨伐公孙渊,将襄平城围得水泄不通。当时,襄平城中粮食吃光了,到处都是人吃人的现象,因为相互厮杀吃人肉而死的人非常多。

图片

孙皓

东吴末帝孙皓有一次在武昌设宴,因怀疑散骑常侍王蕃装醉,便将王蕃的脑袋砍下,与宠臣们一起撕咬、啖食,直到将王蕃头颅啃食殆尽,方才罢休。

在战争、灾荒、内乱的极端环境下,为何会有人不顾别人的生命,只为了自己的存活,今人真是难以想像!

甚至,这些人中间,有的是标榜高举“仁义”之名人相食(如臧洪、张巡、许远等),或是饮酒杀人取乐(如商纣、孙皓、高洋等暴君),可以说不胜枚举!

历史的碎片,仍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官方的虚辞矫饰而变得扑朔迷离、真相难觅。历史的B面,往往是随着后世人们的探寻而逐步呈现... 只是我们无法回溯历史现场,当然也无法考证出全部历史真相...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不是信史,而陈寿的《三国志》为尊者讳也掩闭了一些"真实"的材料……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小说家言,虽有意尊刘抑曹,却只不过是迎合当时民众的喜爱,以及维护国家正统观念的需要。

图片

惨烈的三国时代

言不尽意。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只不过是小说家言,历史循环论只不过是“历史的必然”的另一种诠释方式而已。殷鉴不远,阅读历史之目的,在我看来,应是发人深省,避免今后发生这些惨不忍睹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