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凡四训》家训:命由我造,福由心生;内求福德,外求功名

 新用户99311210 2022-01-12
文章图片1

真正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我们想要财富,想要名望,那就修炼成与财富名望相匹配的心态、思想、品德和能力。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真正保佑我们,除了我们自己的所想所为。平安,源于内心。

袁了凡根据云谷禅师的开示,过上了修行的人生。首先是改过,就是矫正自己的行为,有所不为。其次是行善,就是不断地做好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1.立命之学

种植新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结出新的果实。

我(指作者)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胡子修长,身躯伟岸,仙风道骨,他把我以后的命运算得丝毫不差,我对孔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更加相信命运有定数,没有必要强求。

后来我抽空去栖霞山拜谒云谷禅师,进行禅修。禅师说:

“一个人如果做不到没有妄念,就会被妄念束缚,最终难逃命运的流转,怎么还可能超越命运呢?

事实上,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有所谓的命数。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命数很难困住他;非常非常邪恶的人,命数也很难框住他;因为,善与恶积下来的种子,让命运变得很不确定。

你二十年来,因为被一个算命先生算定了命运,就从此不再努力,不曾转动命运丝毫,难道不是凡夫俗子吗?”

但你有没有听六祖慧能说过,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假如从心这个层面上去寻找,那就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义我们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贵其实也是我们想求就能求得。

我们既可以向内求得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

禅师又说:“假如我们不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自我省察,而是一味追求外在的东西,就会陷入盲目的追求中,万事只能听天由命,向内向外都不会得到,没有什么益处。”

世间享有千金财产(即大富)的人,一定是配得上千金财产的人;世间享有百金财产(即中富)的人,一定是配得上百金财产的人;饿死的人,一定有饿死的原因。上天对待一切,从根本上说是公平的,顺应自然的因果规律,不会有丝毫的错失。好像生孩子,你积下百世之德,一定有百世的子孙传承;你积下十世之德,就会有十世的子孙传承;你积下三世或二世之德,就会有三世或二世的子孙传承;没有后代的人,说明福德很薄。现在,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过去的种种过失,那就要把你自己考不取功名、没有后代的原因,彻底扭转过来。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宽容,一定要和气慈爱,一定要保养精神。从前的那个你,等于昨天已经死了,从今以后,就从今天开始,诞生一个新的你。这个新的你,一定可以超越固有命数,是再生的义理之身。

云谷禅师给我看了一本功过格,就是用来记录善恶功过的簿册,善言善行记为“功”,恶言恶行记为“过”。禅师让我把每天做的事情,都一一登记。善事看看是否增加了,恶事看看是否减少了。

听了云谷禅师这番教导,我当日把名号“学海”改为“了凡”,意思是证悟了关于创造自己命运的深刻道理,不想像凡夫那样被命运束缚。

从此以后,我每天都谨慎小心。此后,就觉得自己和从前不一样了。大概就是所谓“觉今是而昨非”。以前只是悠游放任地生活,现在则过着战战兢兢、心存敬畏的生活,即使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常常担心自己心里有什么恶念,会得罪天地鬼神。遇到别人诋毁我憎恨我,也能坦然接受,不以为意。

我改变后果真孔先生的算数不灵验了,可见命运有变数。

但反省自己,我做得还不够纯粹:要么想做善事而行动却不够勇敢,要么帮助了别人但心中其实有迟疑,要么虽然勉力做了好事却言语失当,要么醒的时候能够自律,而醉的时候就放纵自己。我自己认真反省,觉得所做好事与所犯之过相比较,过要大于功,实在是虚度了很多光阴。

记住,不论怎么样,当你飞黄腾达的时候,要保持谦卑,要常作落寞之想;即使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多多想到艰难险阻;即使丰衣足食的时候,也要想到忍饥挨饿;即使人家对自己很好,也要想想自己有什么值得人家善待的;即使家道兴隆的时候,也要居安思危;即使已经很有学问了,还是要看到更有学问的人,要意识到自己的学问其实远远不够。

记得一定要天天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天天把自己的过失改正。一天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就会心安理得地一直错下去;一日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一天没有什么进步。

二、改过之法

幽闭了一千年的黑暗山谷,只要有灯光照进来,就一下子除掉了千年的黑暗。

拥有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这三种心,必然一有过错就改,如同春天的冰遇到太阳,即可融化,哪用担心不会消失?

比如,以前好发脾气,就要好好想想:别人固然做得不好,但别人做得不好,恰恰应该同情。如果违背情理相互争斗,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实在没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发脾气的。

我们需要的是自我反省,即使别人毁谤我们,也把它当作是自我的磨炼和考验,欣然接受,有什么好愤怒的呢?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并不发怒,即使是关于自己的谣言、毁谤满天飞,也只觉得是火在空中燃烧,再大的火也一定会熄灭。听到别人毁谤自己,就大发脾气,费了很大的劲很多的心思去辩解、去澄清,其实是春蚕吐丝,作茧自缚,自寻烦恼。愤怒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至于其他的种种过错,也都应该好好想一想道理在哪里。道理想明白了,自然就会去改正,而且是彻底改正。

什么叫从心性层面或说是从心灵深处去改?不管什么过错,其实都是由心而来。如果我的心不起妄念,怎么会犯错误呢?我们不必对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等种种不当行为一个一个去分析,去寻求戒除每一个行为的方法,而是一心培植良善的心念,一心去做善良的事情,每时每刻显现的都是正念,那么,邪恶的、不当的念头就不会来找你。好像太阳高高挂在天上,那些鬼鬼祟祟的东西就全部消失了。这是专注于正念的精要。

过失都来自于内心,因而要从心灵上下功夫,如同斩断毒树,应直接砍掉它的根,而非剪掉它的枝条和叶子,因为那样并不解决问题。

一般而言,最好的方法是从心灵上彻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净了,你的每一个当下也就清净了。不好的念头,在还没有冒出来的片刻,你就能觉知到,而一旦觉知到,就不会再冒出来了。如果做不到从心灵深处彻底解决,也要想清楚道理之后再去改正错误。如果连想清楚道理都做不到,就应该针对具体的事情加以改正。既着眼于根治心灵,又兼顾具体事务的话,也不算失策。

但若眼里只有具体的事务而忽略了心神的修炼,那就很愚昧了。

经常自省和护善念有什么效果呢?

有的人会觉得心旷神怡,有的人会觉得突然想明白了人生的根本,有的人会突然在忙乱的事务里不再忙乱,而能从容不迫,有的人遇到仇人时也能以欢喜心对待,有的人梦见古代的圣贤都在帮助、接引自己,有的人梦见自己翱翔于浩瀚的宇宙,有的人会梦见自己到了西方净土,这种种殊胜的事情,都是因为改正了自己的过错而产生的。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洋洋自得,而要坚持不懈地不断精进。

三、积善之方

自利利他,念言行意一致。

有利于别人的,就是善;

仅利于自己的,就是恶。

如果你是利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

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那么,礼敬别人,也未必是善。

凡是要行善积德,绝不可以只依赖自己的眼睛所见、耳朵所听作为判断的依据,而应从内心最隐秘、细微的地方,默默地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并加以洗涤、净化。

纯然的救世之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媚俗之心,那就是“曲”。纯然是爱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嫉愤之心,那就是“曲”。纯然是尊敬他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玩世之心,那就是“曲”。像这些细微的区别,都应当仔细分辨。

什么叫阴、阳呢?凡是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就是阳善;做了好事而别人并不知道,就是阴德。积阴德,会得到上天的回报;积阳善,会享受世间的名声。名利,不过是一种福报。

什么叫是、非?

鲁国的法律规定,凡是本国人能从别国诸侯那里把俘虏过去做臣妾的女子赎回来,都可以得到官府的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次赎了人回来,却不接受官府的奖赏。这个事听起来好像很高尚。但是,孔子听说以后,很不高兴,说:“子贡做得不对啊。圣贤做什么事,都是为了改变不良的风俗而对老百姓产生教化的作用,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而去做事。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如果领了赏金就被指责为不够清廉,那谁还愿意去赎人呢?我很担心以后不再有人愿意向诸侯赎人了。”

后来,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人作为答谢,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从此以后,鲁国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救掉到水里的人了。”

世俗的看法,肯定认为子贡不要赏金的行为很高尚,而子路救了人接受酬谢有点庸俗。

而孔子的看法却和世俗相反。

我们讨论行善,不应该只是看行为本身,还要看这个善行是否会有弊端。不应该只看当前,还要看到长远。

不只要看个人的得失,还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

当时的行为虽好,但他的流弊足以害人,那么,虽然看起来是做好事,其实却在做坏事。

当时的行为也许不是那么好,而它的影响却会为别人带来好处,那么虽然当时看起来不像是善行但其实已经是了。这里只是讨论了一种情况。

其他好像不义的义举,好像不合乎礼而实际合乎礼的礼,好像不讲信用而实际却合乎信用的信,好像不够慈爱而实际却是大爱的慈爱(大爱不爱),都应当细加辨别。

什么是偏、正呢?

从前,吕文懿辞掉宰相的职位,要回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声望犹如泰山北斗,受到大家的敬仰。不想他刚回到老家,就有一个喝醉了的同乡,在吕家门口破口大骂。吕文懿并不生气,交代自己的仆人说:“不要和喝醉了的人计较。”关上了家门不再理会。第二年,这个人犯了死罪,被送进了大牢。吕文懿后悔地说:“如果当时我稍稍计较一下,把他送到官府追究一下他的责任,小小的惩罚,会让他戒掉大的过错。我当时只想自己心存厚道,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就是好心做了坏事。

又有坏心却做了好事。比如某某富豪,有一年闹饥荒,穷人大白天就在街上抢夺粮食。富豪告状到县衙,县衙不予理会,穷人更加肆无忌惮。这个富豪私下找人,把抢粮食的人抓起来羞辱、责罚,终于平息了抢粮风潮。如果没有这个富豪的行动,就会酿成很大的社会动乱。所以,善事是正,恶事是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那些好心办了坏事的人,是正中偏;那些坏心却办了好事的人,是偏中正。这是我们不可不知的。

钟离权传授炼丹术给吕洞宾,其中有一个绝技是“点铁成金”,可以用来帮助别人。

但是,吕洞宾想得很深远,他问钟离权:“点铁成金后,会不会过了一段时间,又变回了铁?”钟离权回答:“五百年后,又会变回铁。”吕洞宾立即说:“如果是这样的,就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我不能去做这样的事情。”钟离权赞许说:“修仙要积累三千件功德,你这一句话,已经抵了三千件功德。”这又是一种说法。

另外,做善事但心里一点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的结果。如果心里总觉得自己在做好事,那么,即使你做得非常勤勉,也只是一半的善。

而且善念哪怕只是瞬间,也是好的。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大概而言,有十种:

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日积月累,慈悲心就越来越增长。

从前舜在雷泽,看见打鱼的人都选潭深鱼多的地方,而年老体弱的人只能在水流湍急的浅滩里捕鱼。舜看到后,非常不忍心。于是,自己也去打鱼,见到有人争抢有利位置,不加任何评判,好像没有看到一样,但见到有人谦让有利位置,就大加宣扬并且自己马上效法。

过了一年,大家都把潭深鱼多的地方相互谦让。当时,以舜的聪明智慧,难道不能说几句话来教导大家?

但他不用言语教导,而是以身作则来转变大家的思想行为,真是用心良苦。

四、谦德之效

谦虚和自我反省,并不花费你的钱,为什么不做呢?

壬辰年(1592年),我进京去觐见皇帝,遇到了夏建所先生,看到他虚怀若谷,整个人散发出温和包容的光芒。我对友人说:“凡是上天要使某个人发达,在还没有降福给他时,会先开启他的智慧。这种智慧一旦开启,浮躁的人会变得沉稳,放肆的人会变得内敛。夏建所这样的温良恭敬,一定是上天启迪了他。”等到开榜,果然考中了。

“造命的是天,而立命的是自己。只要尽力去做善事,广积阴德,什么福泽求不到呢?”

善事和阴德,都是由人的内心决定的。只要常常存有善心,就功德无量。比如谦虚和自我反省,并不花费你的钱,为什么不立马执行呢?

古语说过:“有志于功名的人,一定会得到功名;有志于富贵者,一定会得到富贵。”

人一旦有了坚定的志向,犹如树木有了坚实的根基。立定志向后,就应该每一个念头都不忘谦虚,处处不忘给人方便,自然就会感动天地,这就是所谓的福报是由自己造成的。

如果你发自内心地喜欢,有坚定不移的志向,那就一定能够获得功名。

此所谓:

命由己造,福由心生;

向内求德,向外求名。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惊觉《了凡四训》与我的宗旨无敌接近,我的读者请一定要读,照着做足矣。

其实总结起来无非 就是自省改过(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真的明白三人当中就有老师,就会自发地理解 尊重,谦逊,宽容等一系列词汇,它们都是相通的。

三人当中,孩子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更应该向小孩子学习,小孩的频率和能量是很高的。

返朴归真即人经历小孩到大人再到小孩的过程,做一个真实真诚的人。这也符合唯物辩证法里的否定之否定法则(即肯定到否定,再肯定)。

以此共勉。

我的初衷:

心影响心,愿带动更多的人走在改变底层思维,即刻行动的路上。

我的宗旨理念:

爱自己,尊重自己,找到目标和自我价值(本自具足),自我反省,知行合一(时刻护善念、善言、善行),那么“你想要的自己”和“想要的生活”,会自动出现在你面前。

这就是《吸引力法则》《秘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