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艺人之——瓷板匠

 述涛说事 2022-01-12

手艺人之——瓷板匠

                         文/刘述涛

早年,一个人过了六十,就得开始准备回老家的那些事,寿坟、寿木、寿衣一样不能少,还得有瓷板像。瓷板像是一个人在这个家族能永久保存的容貌,如不记得了,往上屋头一看,就一下子记回了原来的模样。

六十岁准备好的瓷板像,却不会早早的放到上屋头,放上屋头的都是去了老家,开始享受香火斋饭的人,人还是会有忌讳,哪能够人都没死,像就放到上屋头了。

     哪不放上屋头,放哪呢?

     一般都放自己房间的柜脑上,或者是木箱背后,唯恐摆在明处,遇上不明真相又口无遮拦的人对着瓷板像说出什么“节哀顺变”的话来。只有真正同龄人来了,或是自家的亲朋好友来了,才会拿出来让人看一看,瓷板上的像与自己像不像,又或是这张瓷板像烧得好不好。

    花甲一过,制作瓷板像就成为许多人的共识。早早准备好的瓷板像也显示一户人家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否则,一个人老去,让人措手不及,瓷板像还要现烧现画,那会让许多人对其孩子不齿,对其家庭的孝顺程度产生怀疑。同样,老人自己也会心不安,他不知道自己的遗像会不会是自己最满意的那张,是否显示出自己满脸慈祥,幸福感满满的那张。

显然,瓷板像画得好不好,不用瓷板匠站在店门口自己吹嘘,人一看他摆在店门口的瓷板画像就知道。一张好的瓷板画像,首先得同本人的相似度十分的高,另外更多的则是神态。画过几十年的瓷板匠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一幅瓷板画的关所在,眼睛活了,这幅瓷板像就成功了一半。还有师傅说,眼睛是魂,有魂画像就活。

只是,什么事情都是一样,说话容易,做好则难,瓷板匠也不例外。

相传,瓷板像是从南昌传开的,南昌人才是瓷板像的鼻祖。1892年,瓷板肖像画的创始人邓壁珊,在南昌首次用九宫格画法于瓷板上作人肖像,进行烧制,从而有了最早的瓷板像。后又随着西方珐琅彩传入我国,于肖像上添加了斗彩和五彩,从而有了彩色肖像画。但对于民间来说,瓷板肖像画一般皆作为遗像使用,所以,仍以黑白为主。

一幅瓷板像就是一块瓷板,画好烧好之后,还得配个底座,这是木匠的事。专门有做瓷板像架子的人。只要你有瓷板像,他就会为你配备好木底座。这就如先得有马,就不担心没有好鞍一样。

我爷爷奶奶同我父母的瓷板像是找吉安的瓷像馆画的。那些年,我的父亲在吉安河东的一家造船上班,他每回经过水沟前,都看到瓷像馆摆放在橱窗里的瓷板像硬是比遂川一些瓷板像好,画得更有神。于是,我的父亲决定,以后爷爷奶奶以及他同母亲的瓷板像都请吉安的师傅画。

画瓷板像,给瓷板匠一张肖像照就可以。瓷板匠根据照片的光色度,以及眉眼、鼻子、嘴巴和额头的边际线来确定如何下笔,哪里该浓,哪里该淡。瓷板匠先在瓷板上画线条,上下为竖,左右为横,横线条,竖线条,交结在一起,就成为一个个方格,当二百八十个方格在瓷板上出现,瓷板匠也就准备好画像了。

画像不但要专心,而且一定要领会到肖像照中最传神的地方。

我曾经站在农贸市场一家瓷板店前看瓷板匠勾勒一个人的肖像轮廓,我看着他先用九宫格定位,然后一笔一笔的画起来,在他的手边,有大、中、小号的画笔,也有炭精粉盒、画笔盒、尺子、放大镜、橡皮等工具。他一边画一边用嘴吹,我不知道这是他的习惯,还是瓷板画就要在吹的过程中完成。也不知是不是他哪一笔没有画好,他很快就显得不耐烦的驱赶我,朝我凶,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走、走!

他的驱赶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对瓷板匠没有什么好感,总觉得一位老是给人准备后事,老画遗像的人,能有什么大的出息。

现在的我,自然不再拥有这份心态,我对所有的瓷板手艺人都抱有很浓厚的尊重。我总觉得任何一门手艺,都有他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价值。何况,一位真正瓷板像的高手,他不但能画出摄影师拍照一样的逼真效果,他更能还原一个人精神层面当中真正传神的那一面。真正好的瓷板像,也不是一次就能画好烧好,往往烧完一次之后,还得重新修补添色,然后再入炉第二次烧制,这才能真正把一个人的神态展示出来,让后人在尊仰先人的容貌同时,还能感受他最传神的地方。

只是,在现如今的街头巷尾,已经很难看到瓷板像的影子,一般的人家也会用一张相片来代替一个人的遗像。但真正要说保存得久,保存得好,那还是要有瓷板像。唯有瓷板像才体现瓷板匠的价值,让人更加传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