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影写像·明清肖像展”:原来古人早就画得如此“写实”

 昵称55367835 2018-05-08

  “明清时期,人物‘写真’肖像在崇尚文人画的社会环境中被边缘化,不被视为‘正道’。然而中国明清时代的‘写实’,其明暗皴擦方法不同于西方,是更为符合中国画家采撷的写实道路。这样中国式写实,才是能解决中国艺术家在观照方式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告诉雅昌艺术网。这也是在当今中国人物画教育与创作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即抛开“神韵”的抽象概念,如何承接中国古代肖像画的写实传统,又不落入西方素描体系的窠臼?

  2018年五一期间在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展出的“追影写像——明清人物肖像画展”,由江苏省美术馆和南京博物院共同主办,共计70余件藏品。展览以“追影写像”为题,通过作品展示人物肖像画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水平和艺术特色,并结合史料梳理自东晋以来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演变过程。

  ▲仇英 文徵明像轴

  徐惠泉介绍说:“中国传统绘画奉谢赫提出的‘六法’理论为圭臬,六法论提出时针对的是人物画,这一理论为后人加以解释和发挥,遂泛用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各科。‘六法’以‘气韵生动’为首,古人论画,言简意赅,留有遐思。那何为‘气’、何为‘韵’?更为有效的解读方法是回到画作中,发问古人是如何践行这一早在魏晋时期就被定下的准则。”

  人物画从东晋发展到绘画空前兴盛的宋代,肖像名家辈出,如唐人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五代周文矩、顾闳中,宋李公麟、武宗元,所绘人物多线条精细、造型写实,画中士大夫气度超迈、仕女设色古澹明洁。与此同时,也有另一流派异军突起,便是以南宋梁楷为代表的大写意水墨,此类作品不容画家作画时有任何迟疑,常一气呵成,气势贯通。

  自文人画兴起士大夫画家醉心山水、花鸟,元明清人物画整体上日渐式微,但仍出现了不少独树一帜的画家、流派,如以奇古拙趣闻名的陈洪绶、以墨骨技法盛极一时的曾鲸。

  ▲清 顾尊焘 语石画像册

  近代,中西文化相会,新思想与旧传统迸出新的火花,如海上画派在肖像画上创出新的画风,代表人物有任熊、任薰、任颐、虚谷、吴昌硕等;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人物画,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诸公为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发展道路奔走擂鼓,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艺术主张,有刘海粟倡导“我们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美术的蕴奥”、有林风眠“调和中西艺术”身体力行的探索,有以素描教学改良中国画人物造型的“徐蒋体系”(徐悲鸿、蒋兆和),有关良开创戏曲人物画,以减笔水墨写意精神取材戏曲舞台,其人物神韵让人寓目难忘、如痴如醉。中国人物绘画在这些前辈的努力下有了新风貌,并在开拓精神下继续承延。

  徐惠泉说,“气”“韵”标尺,气度、气势、神韵……似乎都不足以作完整准确的诠释,而此次展览中的明清肖像正是能够给我们的问题提供一个鲜活的时代注脚。故展品里包含一些无作者印款或签名的肖像画,但它对我们今天的汲取借鉴作用并不受影响。

  展览以“追影写像”为题,根据画作内容分为“士相见礼”“如花美眷”“作如是观”三个部分展开:

  士相见礼

  展览第一版块,展示了中国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形象,借《仪礼》的篇名“士相见礼”。“士”指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阶层。“士”字写法简单,却浸润了深厚的儒家文化内容。士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通过“分科取士”(科举)成为国家政治的参与者。

  在肖像画中,最为重要的是明代中叶以来“江南派”表现手法和明末“凹凸派”表现手法的出现。在构线的基础不惜多次敷色渲染的“江南派”表现手法出现,对于更加逼真表现像主的精神、气质和形象的肖似方面,比以前的单线勾勒然后以色彩平涂的传统手法更具有表现力,这是传统肖像画表现手法的新发展,在明代中期就已经非常熟练了。

  ▲明 无款 《沈度春荫调鹤图小像卷》

  这幅《沈度春荫调鹤图小像卷》,虽然无款,却体现了明代肖像画师的高超技艺。画中的主角沈度是明代初期重要的书家,以长于台阁体见长,颇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被其誉为“我朝的王羲之”,名重一时。有墨迹《教斋箴》、《四箴铭》等传世。著有《西清余暇自乐稿》、《自示编》、《滇南稿》、《随笔录》等。比较著名的书法作品有题李龙眠《维摩演教图》、跋宋刘松年《登瀛图》、跋宋刘公麟《归庄图》及书《不自弃说》和《宝积经》等。

  这幅作品把仙鹤、树石都放到了主人公的情景里。仔细看对主人公的描绘,形象写实、逼真,用笔工整严谨,以细线勾勒五官。呈现出人物神情自然的状态,还略带笑意,身着官服头戴官帽,画面色彩也以红色和黑色形成鲜明对比。

  ▲清 孔昭靳 关天培像

  在这次展出中,小像(指便服像)也占有不少的比重,如孔昭靳《关天培像》。关天培是清朝著名爱国名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关天培亲自指挥,抵御英军对虎门要塞的进攻,尽管守军人数低于对方数倍,面对英军猛攻,仍死守阵地,顽强抵抗。最终因援军未至,被枪弹击中,壮烈殉国。朝廷追谥为忠节,加封振威将军。

  图中的关天培为儒生装束。这类作品,主要是从像主个人的精神品德和情操方面来加以表现的,以反映像主的高雅学识和胸襟气宇为创作的宗旨。这一类肖像同朝服大影像的创作相比,更有可读性,潇洒随意,有着不同的审美格调。

  ▲清 无款 三文敏遗像册:张照

  所谓“三文敏”即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张照。这三位文人在去世之后谥号皆为“文敏”。目前我们主要是通过不同时代的服饰来作为像主的区分。张照是康乾时期的书法家和戏曲作家。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预修《大清会典》,历任武英殿修书处行走、内阁学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等职。资学明敏,工诗善文,精音乐、绘画、书法。书法初学董其昌,中年出入颜、米,为“馆阁体”书法代表者。乾隆初年所谓的“御书”匾额和书画题跋多由他代笔。

  ▲清 吴新铭 《曾文正公像》

  此张曾国藩像很明显是画工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所以面部造型还是十分立体。

  说起融汇西方技法,最重要的画家要提到曾鲸。曾鲸作肖像注重晕染傅彩,富有质感,亦是传统手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吸收利玛窦等人带来的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结合传统表现手法所创立的具有立体感的“凹凸派”表现手法的出现,曾鲸在肖像画创作中,注重人物的透视效果和明暗关系,强调墨晕为主,在制作中不惜以丹墨数十次烘染、皴擦,然后略施粉彩,使人物富有极强的立体感,这在以往的肖像画中确实是没有过的,无疑发展了中国肖像画的笔墨技法。这一创法成功,为曾鲸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声誉。在中国肖像画领域诞生了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肖像画流派—“波臣派”。

  ▲清 无款 太仓王氏像图册

  此册画的是王时敏家族画像,王锡爵、王鼎爵、王衡、王时敏四人,人物都是半身的正面像,头戴官帽,身着官服,画家以工整细腻的笔触勾画人物轮廓和五官,再以赭石色或粉白色层层渲染,用大面积的浓丽的色彩平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显示出人物高贵的身份。

  太仓王氏是在南朝琅琊王氏的余脉,是太原王氏的支属。自西晋永嘉年间王导率族南渡后,世居江东。太仓王氏发展成横跨明清两朝,风流相承数百载的衣冠诗书望族。家族之中人才辈出,著名人物有名臣王忬、文坛盟主王世贞、文学家王世懋、画苑领袖王时敏、王鉴、王原祁,诗人王昊等。

  ▲清 李岳云 王毂祥像轴

  肖像画在我国有特定的称谓:祖先影像、禅宗祖师像、顶相、仪像、传神、寿影、喜神、揭帛、代图、接白、帝王影像、圣容、衣冠像、云身、小像、行乐图、家庆图等,这是肖像画的传统称谓。

  祖宗遗像仍然是肖像画的主流。一些世家和大家的祖宗遗像,随着家庭的败落而最终散佚、消失,或因朝代更替、战争的因素,大量的祖宗遗像也被毁弃,因而真正能流传下来的历代肖像画作品,尤其民间的祖宗遗像,非常困难。历代肖像画虽然创作的数量非常庞大,但存世总量并不多,加上不被收藏家收藏、著录,民间大批的祖宗遗像便最终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如花美眷

  第二版块以明清仕女画为主。画家选择何人、何事入画往往反映出时代的审美趣向。宋代女词人朱淑贞、明末清初女诗人柳如是,她们的才情为后世传颂,从这些“小像”亦可见明清时期对女性才学的重视,与此同时,在知识掌握与传播过程中,女性自主意识得到觉醒。

  明清以前,肖像画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宫廷和上层社会,在民间和士大夫阶层之间尚没有大规模肖像画的创制。明清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从向外的观察转向自身,留影存真才成为一种时尚。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可以看出,虽然人物画相对地衰落下去,肖像画却一枝独秀,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肖像画的创作不再局限于宫廷和社会精英阶层,开始在社会和民间蔓延,在江南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尤为迅速。

  ▲清 黄慎 麻姑献寿图

  清代扬州经济繁荣,买画人多为商人、下层官吏,催生了世俗化的“扬州画派”,笔下人物画多历史故实、民间传说等。麻姑为道教人物,民间传说中关于麻姑题材的又颇为多见,如麻姑献寿,麻姑进酒。作为“扬州画派”代表画家之一的黄慎,“诗书画三绝”,能工能写,人物以草书入画,半工写作品尤为精彩。这幅麻姑献寿图用笔率性洗练,采用了大写意的笔法。

  ▲清 顾大昌 柳如是小像卷

  晚清苏州有位画家顾大昌,身后落寞,记载无多。照相术普及到书画作品之前,摹画是很常见的。有时候藏者先拥有原迹,又想要一件复制品;又有时候画家想要临摹原迹,就多画几张,送一张给原藏者。

  这幅作品反映了“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的容貌,柳如是通诗书,晓韵律,非名士不交。曾与晚明名士陈子龙交往,后来嫁给了钱谦益,明亡后,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被钱谦益拉住了。后长期与钱从事抗清活动。在丈夫去世后,被钱氏族人以家产之事纠缠不休,自缢身亡,年仅46岁。

  ▲清 钱慧安 仕女图

  钱慧安是海派代表性画家之一,为“豫园书画善会”首任会长。钱慧安字吉生,号清溪樵子、退一老人,又号双管楼主。出生于道光十三年,少时从民间画师学写真,早岁摹仇英、唐寅、陈洪绶,继学费丹旭、改琦、上官周等,更心追手摹《晚笑堂画传》,融会诸家之法。 钱慧安为工人物、仕女,细笔干墨,笔意遒劲,神态闲雅,其调介于老莲、十洲之间。花卉山水亦善。晚岁用笔益趋劲峭。

  ▲清 胡芑香 小青像册

  ▲清 沙山春 罗浮仙影

  作如是观

  展览的第三部分表现的是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处处体现精致的美学。,体现了特定历史时代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社会心理。

  这批明清肖像画,都来自繁华、富庶的江南地区,无论是肖像画家还是绘画上所描绘的真实人物,几乎都与江南有关。和这一时期江南社会整个经济、文化风气的变动有重大的关联,明清时期江南迅速崛起的商品经济,也支撑了江南肖像画的发展与审美趣味的形成。

  古人对待万事万物,都抱持有自己的体悟方法,通过画中人,向我们一一道来。听泉、访友、煮茗、斗酒,皆为独善其身的参修。正如《承天夜游图》上题:“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 张翀 斗酒听鹂图轴

  明代张翀的《斗酒听鹂图》藏于南京博物院,画面视觉的正中是三位长者坐在树下,抬头仰望着天空,三位小侍者则围在长者周边,手里拿着酒壶,也抬头望向天空,听鹂鸟叫声。画面前景是繁茂的草石,背景则是繁复的树木,每一片叶子描绘的清晰细腻。整幅画面人物与山水和谐结合。

  ▲清 禹之鼎 乔元之三好图肖像卷

  禹之鼎是继明末曾鲸以来为数不多的著名肖像画家之一,《乔元之三好图》为禹之鼎在康熙十五年(1676)创作的肖像画作品,是为学者乔元之所作的人物肖像画。此图为具有行乐图意义的肖像画作品,充分表现出像主乔元之的个性特色及其爱好。画面勾染细腻,女乐、仕女面勾染细腻,女乐、仕女用笔较工整,反映了禹之鼎另一种秀媚古雅的面貌。

  ▲清 禹之鼎 乔莱花雨坐禅图轴

  ▲清 禹之鼎 乔莱书画娱情图

  ▲清 禹之鼎 乔莱竹林偶聚小像图轴

  ▲清 禹之鼎等 乔莱平芜独立小像图轴

  ▲清 禹之鼎等 乔莱濯足小像图轴

  这次展览中看到禹之鼎画了很多的“乔莱”,《乔莱花雨坐禅图》、《乔莱书画娱情图》、《乔莱竹林偶聚小像》、《乔莱平芜独立小像》、《乔莱濯足小像图轴》等。

  乔莱是康熙六年进士,自幼“英敏绝伦”,少从王士祯游,王士祯称其诗“奇秀峭拔”。入仕后授内阁中书,举应“博学鸿儒”一等,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帝褒以“学问优长,文章古雅”。乔莱晚治废圃名纵棹园,研究经学,潜心读易。这几幅作品表现了乔莱坐禅、绘画、独立、濯足等形象,均是文人风雅之事。此种场景肖像类似于雍正帝抚琴、猎虎、修道、戴西洋假发等多种形象的“摆拍”,十分有趣,也可以一窥当时文人的生活风尚。

  ▲清 苏六朋 盲驼图

  苏六朋最擅长人物画,内容大多取材于都市生活中百姓的市井风俗,平凡生活,以及市民喜爱的传说故事。其笔下的小商贩、卖艺的盲人等人物形象逼真,一嗔一喜一忧,或动或静或憨或诈的各种人物,神情与心态均丝丝入扣,笔笔传神,真实描绘出社会日常生活的各种层面。人物体系与衣褶的线描,清净脱俗灵动飘溢,甚具大手笔之神韵。他善于画“指画”,作大幅人物画时常以“指笔兼用”。一指一笔相互配合,能“工”能“意”,线条转合流畅,颇具得心应手之妙。

  ▲清 潘恭寿 唐耀卿蕉林瀹茗图卷

  潘恭寿为清代“京江画派”的先驱和代表性人物,在擅长诸家画法的基础上,别出机锋,引领了镇江绘画向前继续发展。京江画派在宗法吴门绘画沈周、文征明以及宋、元人的画风,又融入写生的笔调,多写镇江(古称京江)周围景色,京江画派的绘画特征才终于被确立出来。蒋宝龄《墨林今话》评说“镇江派”时说:“花卉竹石、佛像皆超绝,而尤擅山水,自文、倪上窥宋元,高自位置,下笔便思千古,有镇江派之目”。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