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珊姐进入了半放假状态。对于小学一二年级来说,很多双减贯彻落实比较彻底的学校,应该是没有书面作业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给孩子准备“妈妈牌寒假作业”呢? 每到寒假,总有很多学霸的日程表会冒出来把大部分家长吓一跳:学霸们一天做的事情,是我们学渣学弱娃一个假期的事情!不过这也不能怪娃,这种假期第一天定下计划、最后一天发现第一天也都没做完的事,不是像极了我们自己每年元旦立flag的样子吗? 其实,智商卓群的天牛只是少数,大部分的学霸其实拥有的是另一种天赋:耐鸡。也就是父母给定下高强度的学习计划,娃不仅不抗拒叛逆,还能逐一完成得很好。 可惜这种天赋也并不多见。很多家长看到了别人家孩子的学习计划,以为抄了计划表就是完成了计划,又或者以为父母威严+棍棒之下就能模仿别人培养出学霸来,实际上都是本末倒置。最后往往是学习不成(或者自以为成其实不成)还把孩子鸡出心理毛病。 那占绝大多数的、像珊姐一样可以一整天玩耍都想不起碰一下作业本,一摊开课本和作业本就神游四方顾左右言他的普娃,有什么办法缩小一下跟学霸们的差距吗? 我之前的一段经历,可能会给你一点启发。 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珊姐要准备参加一个考试。考试在三周之后进行,范围很明确,有一本相关专题的题库,所以我们计划考试前将这些题目做完。 珊姐对这次考试心情是期待的、方向是明确的、精神是支持的、热情是一时的、行动是缓慢的、畏难是强烈的、收效是微弱的。前面几天还信誓旦旦地要按计划执行,结果不到一周就开始扭扭捏捏不肯翻开这项作业。好不容易逮住了抓到桌子前面,才做了一两题就开始走神,让她专心就大喊“好难啊,我不会!” 这些要学的内容里,大部分都是她以前学过的。虽然她的数学也是半吊子水平,但是几斤几两我还是清楚,哪些能做出来哪些做不出来我也大概心里有数。相信很多爸爸妈妈们都跟我有同样的感觉:娃学习遇到不会的没关系,教就是了,一次不行两次三次,心态还能控制;但是如果娃看一眼就说不会,明明是学过的、能想出来的,偏要撂挑子,心态就很容易爆炸。 一连几个晚上,我们的复习计划都未达预期,原因就出在珊姐拖拖拉拉、不愿动笔动脑之上。问她还想不想考好成绩、想不想按计划完成,都说“想”。可落实到行动上时,就变成了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每次发生这种情况,我就感觉自己血气上涌,心跳加速,差点没控制住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指着她鼻子质问:“你到底还学不学!” 可是,我突然想起珊妈的一句话:陪孩子学习,不是为了发泄情绪,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我问了问自己:把她大骂一通,能不能帮她完成这项学习任务呢?很显然不能。恐惧可以让孩子完成一些机械性的任务,例如抄写之类的;也可能可以进行一些短时间的学习冲刺,例如考前背下某篇课文。但恐惧没办法让孩子调动大脑去思考复杂的数学问题,更不可能让她爱上数学。 于是,我花了几个晚上来反思这次学习的过程:这次的学习任务难在哪里、该怎么帮她解决? 我总结了一下: 第一,因为学的是数学,所以过程是有点枯燥的。 第二,部分题目是有难度的,导致她挑肥拣瘦,做完简单的不想挑战难的。 第三,过程是漫长的,三周时间、一摞的资料,每天有什么收获基本看不到。 面对这些困难,即便是成年人,也很容易生出拖延症(我们一家都是拖延症晚期患者),也难怪珊姐坚持不了几天就想要放弃了。 知道困难在哪里,解决起来就好办了。第二天晚上,我就想出了一套解决办法。 吃过晚饭,我神秘兮兮地对珊姐说:今天晚上学数学的时候,我给你准备了神秘的奖励,想不想要?珊姐两眼一亮,连忙点头答应。 等她落座以后,我拿出一袋花生放在旁边,然后开口说道: “今晚学数学,我们来进行一场解题比赛。每一道题,我会根据题目难度,定一个规定时间和奖品数量,例如说3分钟、3颗花生。如果你在3分钟之内做完,那么就能得到3颗花生作为奖品;每超过1分钟就扣掉1颗,也就是说4分钟之内是2颗、5分钟之内是1颗,超过5分钟就没有了。所有你没吃到的花生,通通由我吃掉。敢不敢挑战一下?” 从小玩各种桌游的珊姐,一下子就兴奋了起来。我在她的学习机上定了一个倒计时闹钟,然后拿出今天要学习题目摊在桌面上。 “今天我们只学这10题,挑战完就结束,不能增加题目。能得到多少奖品就看你自己了!” 我看过第一题,给出了“3分钟,2颗花生”的条件。这个题目不难,我故意多给了一些时间,好让她能够尝到甜头。果不其然,她很快顺利完成了任务。我给她剥了2颗花生,她美滋滋地吃了下去。 第二道题略难一点,我定了一个“4分钟,2颗花生”。有了第一题做铺垫,她完成起来更得心应手了,很快就把2颗花生收入囊中。 第三道题题型不太一样,她要重新琢磨方法、不断尝试。结果定的“4分钟,3颗花生”,最终只得到了1颗,剩下2颗我当着她的面得意地吞下了肚子。 后面她的成绩有好有坏,但是全程保持了高度的专注力。当她遇到困难时,我就把时间定得稍微长一点;学得顺利时,我就把时间定得短一点。当她拿到全部花生时,我装出一副眼巴巴的羡慕样子,她就愈发得意;当她一道题目做不出来,颗粒无收的时候,我就从自己的花生中分出来一颗送给她。 结果当天不仅顺利完成了任务,而且算下来比平时缩短了不止半个小时。尽管每做完一题都要剥花生、打打闹闹,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由于效率提高了,总时间反而大大缩短了。 第二天,我又如法炮制,继续把一大袋花生放在旁边。这天仍然一切顺利,但是珊姐对吃花生的兴趣有所减少,后面她赢得的花生越来越多,却不马上吃掉,而是让我装在小碗里,赶紧继续下一题。结束以后,她将剩下的好几颗花生拿给家里人分掉了。 第三天,我又想拿出花生来,结果珊姐拒绝了。她想出了一个新主意:将花生换成积分,积分既可以兑换花生、也可以换别的东西。那用什么当积分呢?我想了个主意,搬来了她的乐高箱子,用1X2的砖块当1分,1X4的自然就是2分等等。 我们商量以后达成一致:20分可以换爸爸陪玩一局桌游。过程中,我们还想出一些新花样,例如每次拿哪一种砖块用抽奖形式、1分钟内做完可以得到特别的“宝石砖块”、拿到乐高以后慢慢拼出一艘太空船等等。那一天,她吃了几颗花生,把更多的积分攒了下来,留下一辆拼了一半的飞船。 第四天,她学完以后凑够了20分,我们开心地玩了一局桌游——尽管那时候已经很晚,但是我坚持履行约定,一直陪她玩完。 就在每天一点新变化中,珊姐按计划完成全部的复习任务。面对最后的考试,她发挥稳定,并考到了想要的结果。我非常高兴,但更兴奋的是珊姐。通过这一次经历,她又一次体会了付出就会有收获,认真准备了,结局也会给她回报。 这次考试以后,她的数学备考之路告一段落,学习也回归常态。这时候,我也不再给她的日常学习提供这种额外的奖励和游戏机制。 我只不过花了一袋价值10块钱的花生,就“诱使”她坚持每天完成有难度的数学学习。事实上,她也并不是真的很喜欢吃花生——从她后来基本上不将自己的奖励吃掉也可以看出来。那回过头来复盘一下,为什么我想出来的这套做法,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呢?其实这里有3招。 第一招,解题游戏化。 学数学就是挑战难题,但是难题就像一堵墙,你辛辛苦苦爬上去以后,墙并不会给你任何的回应,只会有下一堵更高的墙在等待这你。这就导致了学习过程变得枯燥——当然,有少部分的牛娃天生就喜欢挑战、更喜欢数学挑战(没错,就是我),但绝大部分低龄孩子很难在完成数学题中找到持续的乐趣。 我所做的,就是将“做题”变成“挑战爸爸”,是一种将爸爸的花生赢到自己手里的过程,胜利的表现就是解出题目、找到答案。于是一道道数学题就成了一个个小战场,有胜利有失败,对手也变成了会喜怒哀乐的爸爸,乐趣大大增加。 第二招,奖励即时化。 考试是一个很大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太长久,需要准备3周,还得等考试成绩公布。虽然珊姐很喜欢在考试结果中夺得好成绩,但那种激励距离太遥远,没办法提供持续的刺激。 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电子游戏之所以容易让人着迷,就是里面的所有行为都很快会得到反馈:砍几刀人物就升级了、坚持打怪物5分钟就完成某个任务、打败一个大怪物就能得到很多宝物等等。这些即时反馈让人不断分泌多巴胺,保持高度兴奋。 可是学习不行,题目一道接一道,却很难看到自己有什么收获。于是我给了她一些即时的反馈:每一道题都有机会得到花生或者积木作为奖励。包括奖励的限时性、随机性、收集性等等,都是游戏化理论中最能让人感到兴奋的设计方法。 于是乎,珊姐在做题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一次又一次挑战的紧张、胜利的喜悦,保持了神经的高度紧张,时间不知不觉地就完成了。 第三招,结果可视化。 3周的时间很长、要做的题目很多,全部摞在一起时,给人一种漫长的、难以完成的感觉。所以学了没几天以后,珊姐就开始撂挑子了。 跑马拉松的人都知道,几个小时高强度、超极限的运动,对身心都是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心理关更难克服。有经验的跑者会将42公里分成几个适合自己的小目标,每次只挑战一个小目标,一个一个目标战下来,全程也就跑完了。 同样的,我每天晚上把要做的10道题目单独拿出来,并且告诉她“这是今晚全部的练习,不能再增加”。从做完厚厚的题目,变成“我要做完今晚这10道题”,珊姐的目标变得清晰明了、切实可行,只要一晚上就能顺利完成。于是,她不再恐惧、不再畏难。哪怕遇到一点难题,她也知道,这不过是难题中的十分之一,心理上更容易去挑战。 正是这三招的组合拳,让本来珊姐和我都差点要放弃的一项学习任务,坚持了三周,并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珊姐和大部分的普娃一样,爱玩、怕困难、不愿学习。但真正深究其原因,也许并不是她天生厌学,只是学习这件事带来的快乐还不够多。 我是个重度游戏玩家,各种各样的游戏都玩过,珊姐出生以后开始长时间研究游戏化理论。其实,通过简单的游戏化改造,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能变得趣味盎然,包括学习。所以,与其想怎么逼着孩子执行一套高强度的寒假计划,不如想个办法让孩子喜欢上学习的过程。 我猜一定会有家长说:学习不应该跟物质奖励挂钩,否则会削弱孩子自身的内驱力。关于这一点,我有不同的看法。大家如果想听的话,通过留言告诉我,我下次再跟大家分享:怎样的物质奖励对于孩子是恰当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