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新得一本书,汪曾祺的散文集,从第一眼看见时就温暖了我的心。只因封面一句-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瞬间把我拉进各种回忆,产生各种向往。
前些天曾和儿子就夏天热的话题,聊到我小时候的很多事,比如,没有电扇,空调,没有冰箱。夏天能消热的有蒲扇,用压水井里清凉的水泡的冰冰的西瓜,院子里用大瓮晒热的洗澡水,夜里搭在房顶的蚊帐,月光下院子里铺的苇席…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我童年没什么有趣的记忆,通过和儿子聊天才发觉有些回忆是刻在脑子里的,那时那刻未必觉得有趣,此时此刻却带着无限怀念和儿子说起。
插图:这些年 来我的业余爱好,只有: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汪曾祺
灯火之所以可亲,因为烛下有家人,有你我坐等吃晚饭的人。
封底: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读我的作品——汪曾祺
每篇都是独立的一篇,索性随意读起来,我靠在沙发上,儿子倚着我坐在旁边。
这篇文章娓娓道来,叙述不急不缓,仿佛就是作者本人在你对面诉说着往事。这种感觉太舒服了。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摇旗呐喊,没有激烈的情绪,仿佛隔着屏幕看着那个时代人和事,旧旧的色调,安静的屋子,也没有杂乱的背景音乐。
插图
我的外祖父治家有方,他家的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檐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有木榻、漆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
“无事此静坐”
事实上,外祖父也很少到这里来。倒是我常常拿了一本闲书,悄悄走进去,坐下来一看半天,看起来,我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点儿隐逸之气了。
读到这里儿子说,这就是我想要的环境。我问,你能知道是什么样的环境?他说,我能想出来那个画面。
接下来是对"静"的描述。静是一种气质,需要锻炼,古人叫做“习静”。
汪曾祺有静坐的习惯,泡上一杯茶,坐在旧沙发上,一坐一个多小时…然而"一日当两日"。静坐的是身,在这静中,一些故人旧事,一些声音,一些细节便在眼前清晰,也慢慢变成了笔下的散文。
现在的社会说真的,能静下来的人太少了,仿佛一旦静下来就被社会抛弃了。在这个疫情期间,人虽在家不动,相信滑动手机的频率更加的高了,刷新闻,看热点。连同孩子,都不知道静为何物,不知道静下来要做什么。静等同于无聊。
人总要待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荀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已的存在,切实地活出自己的价值。
不妨在这个因疫情被迫停下来的时段,每天给自己一段静思的时间,哪怕是发发呆也好。如果你愿意,还可以拿上一本书,放在手边,我推荐你读一读汪曾祺的这本《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真的,读着读着就静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