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湖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和重点加快西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湖南郴州市北湖渔歌生态休闲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 邓喜宾 2021年12月 ![]()
![]()
我是鲁塘镇长溪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十几年来一直从事山区“北湖渔歌”稻渔综合种养事业,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三农论坛,并多次到外区参观学习。近期,本人在对北湖区农业发展现状深入15个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后,认为发展村集体经济、重点加快西南山区特色农业开发,是实施全区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趋势。建议北湖区委区政府对全区的农业生产、产业发展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 一、北湖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北湖区自然资源禀赋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地貌齐全。西南山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3.5%。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具备发展农业的良好基础。 近郊农业方面,北湖区的近郊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而逐步缩小,现已外扩到石盖塘、华塘、保和一带。为了保障蔬菜供应,区委区政府着力打造“菜篮子”工程。近些年来政府积极发展近郊蔬菜生产和经济作物如烤烟,并向西南山区延伸,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但还是出现了一些非农化,非粮化的产业,一些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因投入大见效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部分基本农田改变了土地的用途,导致粮油、蔬菜产量大幅度下降。 西南山区农业方面,北湖区西南山区总面积23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3.5%。有耕作面积4万余亩,其中稻田面积3万来亩。虽然生态环境良好,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但由于地方偏僻,再加上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业生产的潜力没有发挥起来。经过调研发现目前主要存在:产业开发力度不够、农业生产不规范、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二、 北湖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北湖区农业是由原郴县和郴州市变革建制而形成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实施农村土地责任制以来,40多年来出现了殊多的问题。面对当今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北湖的农业应该要重新进行全方位的调研,确定新形势下的产业定位、规划和布局,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等。 (一)制定新的全区农业发展规划 建议组织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农村经济管理站、国土资源局、文体广电局等相关部门组成一个调研小组,对全区农业产业进行重新论证。根据中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延长30年的指示精神,结合当前北湖农业现状,必须制定未来产业定位与发展规划。 (二)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政策 为了确保耕地红线,严禁抛荒。必须重新确定农业用地的性质,制定强硬的土地抛荒处罚条例。坚决杜绝“非农户、非粮化”的发生。 (三)大力推行“两稻一连”生产模式 为了确保耕地红线,如要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耕种面积,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多元化农业生产模式。大力推行近郊与结合部实施稻烟连作、山区实施稻鱼连作的“两稻一连”生产模式。 (四)积极开发大西南山区 北湖的农业在全市是弱项,西南山区又是北湖的短板。北湖的农业用地极其有限,而且近郊的农业用地大部分已作为城市用地。全区农业发展的潜力在大西南山区,重点在大西南,希望在大西南。北湖区的农业政策必须要向西南山区倾斜,把全区农业的重点放在西南山区,积极开发大西南山区特色农业。而西南山区又不能发展规模化产业,只有发展精品高效农业。 (五)大力发展旅游特色农业 充分利用仰天湖、白石岭等西南高山特色风景,结合高山禾花鱼、高山红辣椒特色农业,结合精准扶贫工作,与郴州市各大旅行社合作,大力发展现代高山风景乡村文化旅游业,增加农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 三、关于推行北湖区农业新组织和新模式的建议 (一)重要意义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及更广更深的合作经济,是乡村振兴实施计划的核心任务。一是村集体经济是村级自治组织服务村民的能力之经济基石,而村级自治组织的事权是其治权的前提。二是村集体经济是建立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共产党领导三农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治权保障。三是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济走出“小农生产积极性陷阱”的唯一路径和保障。四是集体经济是村民自主择业必备前提。五是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六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不忘初心的具体体现。 (二)基本路径 为了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应该要有新的组织架构、创新机制和因地制宜的产业结构及独特的管理模式。一是推进农村经营组织创新。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劳动力服务组织等。二是推进“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形成区乡政府、村委、企业、家庭“四位一体”联动机制。三是实施“五统一”的管理模式,既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及培训、统一产品回收、加工、销售。四是推广产业结构升级:选择现行切合实际的产业作为先期试行,以点带面,再全面推广。然后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来调整全区农业新结构。 (三)具体措施 1.确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立形式。村委会将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村集体(或村民小组)里——村委会根据土地性质和自然条件再结合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成立不同行业的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流转给其他新的经营主体——村委会再将各个不同行业的合作组织,组织起来成立一家综合性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产业联合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立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联合社)的模式成立。 2.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一是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后与相关企业合作,成立一家股份制企业(或产业联合体),实施股份制经营管理。二是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后,根据项目要求组织资金将土地进行整体改造,改造后的土地作为入股资本。三是农民将土地承包权流转到村委会后,农民享有土地流转费外,还可参与新的经营组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工作,变为职业农民(工人),获得劳动报酬。四是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在公司(企业)所分到的红利,除提取公积金外,还可以将公益金分配给农民。 (四)做好“政、村、企”三方统筹 一是加强政府统筹,解决相关政策的配套。做好全域(县域/镇域)乡村振兴规划的统筹和一村一策落地实施问题。对于下乡企业搞乡村振兴需要做好各项支持和配合工作。明确全域支持哪些乡村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振兴以结果为导向,解决以奖代拨、政策资金支持等政策细化落实到村的问题。土地利用保障问题,制定土地抛荒强制性条例。组建重点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领导小组,各条线协调形成合力,配合乡村振兴项目落地工作等。 二是注重村委参与,解决村民顾虑。要结合村民眼见为实的心理、随众心理,以及教育水平不高的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村委班子要以产业为先导,联合专家智库团队做好产业项目落地性强、村民看得懂的乡村振兴规划,让村民看到未来发展的蓝图。积极与乡村德高望重的乡贤或是乡村发展带头人等沟通协调,一起来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内用接地气的话语向村民宣传乡村振兴、三变改革等内容,对外可带领部分积极的村民到周边成功的乡村振兴项目进行考察和了解。同时,在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后,需要进行乡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组建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明晰村域经营性资产的集体产权归属,进行乡村资源的统一经营管理,守住村集体资产流失和村民利益底线。方便与入驻企业进行合作和对接。 (五)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一方面,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企业要尽量使用在地材料、在地村民工匠、注重乡村空间肌理,植入乡村空间美学,还原乡村田园的颜值和乡愁。另一方面,与村集体进行合作的基础上,保障程序的合规性,协议的合法性,协商的民主性,交易的公开性。也需要企业携村委、村民、合作社等建立“骨干力量”,捋顺合作关系和发挥带头作用。也要对全体村民、村干部进行专业培训,让其综合素质得到快速提升,增强其在乡村产业链中的地位。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管理、人才、资金等优势,主导乡村的发展,包括乡村产业链条的延长、乡村资源的盘活、多元产业的植入与融合、乡村品牌打造等,为乡村带来实实在在的产品输出、客流导入,让村民从就业、创业、分红、租金等多个方面增收。也就是说企业在自身盈利的基础上,与村民合理分配收益,用“经济收入”服人。 四、重点大力加快西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基本思路 一是引导近郊蔬果生产上山,利用有限的土地大力发展蔬菜瓜果种植,力推西南山区的反季节香菇、蔬菜、瓜果种植,为城区居民提供相应的蔬菜瓜果时鲜。腾出近郊高质量标准的基本农田发展烟稻连作。二是利用近郊与山区结合部的现有稻田,大力发展高产优质水稻。该区域的稻田基础设施已基本上进行了整理,不再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三是利用近郊与山区结合部,发展花卉苗木、果园等产业,真正变成“花果山”(如珍惜苗木、杜鹃、兰花、黄逃、猕猴桃、八月瓜、西瓜、葡萄、草莓、中药材等)。四是利用西河风光带的独特优势,从源头的南溪到华塘的同和,打造稻渔综合立体种养产业,真正实现绿水一条线、产业一大片。五是重点对西南山区3万亩稻田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大力发展稻田养鱼、种植优质常规冷水稻,提高大米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做到精准有效脱贫不反贫,尽量做到山区与近郊平衡发展,缩短山区农民与近郊农民的收入差距。六是以发展西南山区的“传统农业”为重点,确保耕地红线,避免土地抛荒,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与生活质量,推动山区优势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七是在发展西南山区“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做好森林生态文化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八是真正做到全区“菜篮子”工程有保障,粮食产品有所提升,能解决一部分“米袋子”的供应量。 (二)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打造农业品牌 利用北湖区西南山区近3万亩冷水稻田和溪流旁开挖小鱼塘,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郴州高山禾花鱼”和“禾根鱼”、“稻草鱼”的养殖同时,大力推广优质常规水稻的种养,提升大米品质。通过该产业带动其它相关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如:利用现在的郴仰公路,如条件成熟,再修通“天湖大道”,形成西南旅游循环线。利用西南山区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和康养产业。把偏远贫穷的西南山区转化为离郴州市区最近的“天然氧吧”,打造郴州市最宜居的休闲生态小镇。利用西南山区的楠竹资源,开发楠竹精加工及相关产业,提高附加值。依托仰天湖旅游景区的开发,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旅游,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重打造禮家洞高山梯田农耕文化品牌。争取申报国家级农耕文化遗产地或世界农耕文化遗产地。成立行业联盟集团公司,负责各行业的“五统一”等相关业务。 (三)重点打造北湖山三珍 一是打造珍惜大米。利用西南山区现有的3万余亩高山冷水稻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一是符合国家政策,确保耕地红线,严禁抛荒;二是不重新毁林开荒,确保森林生态;三是解决农民就业与生存能力。该区域非常适合种植优质常规水稻,通过稻鱼共生,打造国家一级优质大米——禾花鱼米。二是打造珍惜水产品。西南山区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郴州高山禾花鱼”的主产区,利用该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产优势,实施稻鱼综合立体养殖,延伸产业生产链,打造高山禾花鱼、禾根鱼、稻草鱼等养殖生态鱼。可利用现有的达成水田和山涧溪流旁,因势开挖小鱼塘。这样的小水面多了,如果全区域布局,自然就形成了大水面。再加上现有的3万余亩高山冷水稻田,一年四季能保水的至少也在2万亩以上,但每年稻田冬闲的时间长达7个月之久,完全可以利用该时间段发挥继续养殖鱼类的作用。三是打造反季节珍惜果蔬产品。西南山区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种植反季节菌类、蔬菜、瓜果。主要发展香菇、平菇、生姜、魔芋、萝卜、青菜、雪莲果、黄桃等珍惜果蔬产品。 (四)加快改造生产基础设施 在解放农民思想,确保耕地红线的基础上,要加快改造生产基础设施。政府将各项农业补贴改为直接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农业管理部门,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相关农资经销者,配方施肥、生物技术专家拿走的不利于农业可持续生产的国家经费直接让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用于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恢复地力、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政府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村的公益性事业,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业稳步健康发展。同时,帮助农民寻找致富出路,带动新农村建设,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 (五)完善农业产业链 一是把西南山区农业的种养、加工、销售各个行业组织起来,以生产小组为单位成立合作社,以村委会为单位成立联合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再选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或成立产业联合体),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真正达到资源共享、优劣互补,采取“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使各行业最大限度挖掘潜在动力。二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把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田、土、山)集中流转到村集体后,根据行业要求进行规划整理,再与相关行业的公司进行合作经营管理。然后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产业联合体)进行负责品牌打造、产品加工与销售。尽量选择本区内有实力、有技术、有想法的加工企业增加农副产品加工生产线,避免物力、财力、人力的重复投入。三是建立一支稳定的以青壮年为主力的生力大军。从大专院校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从农村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汲引一批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务农,形成一支强大的职业农民队伍。由区经管站牵头成立一家农村劳动力服务组织,对各乡镇、村的劳动力进行统计并建档立卡,再由劳动力服务组织(合作社)进行统一调度,为各级合作组织服务。 (六)用好资源优势释放产业潜力 用好西南山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挖掘现有的高山梯田资源,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潜力。一是发展庭院经济。西南山区自从有人类居住以来,就一直有在稻田和房前屋后的小溪流旁开挖小鱼塘养殖“四大家鱼”。如果发展庭院经济,先从副业做起,条件成熟后再转为主业。二是以点带面、先副后主。先选择一个行政村为介入点,利用房前屋后及附近小溪流旁的一些防洪较好的地块和部分低产水田进行改造成鱼塘。先作副业按庭院经济模式运作,然后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以生产小组为单位成立合作社,村委会再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社”,并引进相关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全产业链。该产业形成后,按同样的模式发展其它相关产业(如家禽、畜牧、果蔬等)。待其它相关产业形成格局后,再发展乡村全域旅游,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山区乡村振兴才有可能真正振兴。三是打造产业文化、提升产品价值。挖掘地域文化,挖掘农耕文化,追溯养殖历史,讲好山区农村故事。利用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以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原始的农耕文化来汲引游客,让游客的消费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尊敬的北湖区委领导,为了为北湖区农业发展寻找出路,本人曾经多次到广东的韶关、清远,浙江的丽水、衢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深层次地了解他们的成功经验。如广东韶关地区的乐昌、乳源、连州依托山区独特的优势,利用高山泉水养殖生态冷水鱼,发展庭院经济早以形成;他们依托该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其经济收入远远高于我市同等县市区。浙江衢州市的高山泉水鱼远近闻名,依托该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每日游客络绎不绝,其产品远销周边几个省市。浙江丽水市青田县方石乡是世界粮贸组织认定的“世界农耕文化遗产地”,这里生产的“田鱼”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坚持新理念发展观念,采取科学的方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重点加快西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发挥好北湖地区优质的自然资源优势,我们就一定够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伟大目标! |
|
来自: 新用户09389483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