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外脑功能

 竹实斋 2022-01-12

生命科学

脑外脑功能

    我们拥有一颗大脑,所以我们能够思考哲学,探讨人生;我们能够发射火箭,探讨宗教;我们能够认识世界,向往未来。大脑的才华横溢让我们把它推上了高高的圣坛,我们几乎把生活里的一切经历和大脑挂上了钩——舒适、喜悦、满意、兴奋这全是大脑的好;惊慌、抑郁、恐惧、焦虑,这些全是大脑的错,可是,越来愈多的证据证实,上述功能除了大脑具备之外,我们的心脏、肠道也会参与作用。奇不奇怪?惊不惊喜?


(一)心脏的脑功能

 

    众所周知,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等,都是由大脑完成。换句话说,上述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脑器官。然而,研究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等活动过程的学问叫做“心理学”,为什么不叫“脑理学”?当然,因为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心理学”是一个舶来词,“Ψ”作为心理学符号,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后来变成英文 psyche(罗马神话中的灵魂女神)之后演变为Psychology那么当初第一个翻译者,为什么翻译为“心理学”而非“脑理学”?在日常语言中,“用心做事”、“入脑入心”、“计上心来”等等词语比比皆是。这些语言中的“心”,完全是指脑功能。几千年来形成的语言文字,难道是古人糊涂,心脑不分?非也!中医治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医理论认为:“心”在五脏六腑中占首要地位,汗为心液;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开巧于舌;心主神志。所谓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一些俗语中常说的“心眼多”、“操心”、“细心”的心字,都是指意识、思维活动。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一般老百姓都认为,人的心脏具有思考、记忆功能。    近年来,心脏具有脑功能,或者说具备细胞记忆,多出现在心脏移植术之后的病人身上而被证实。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类心脏也许有某种“思考和记忆功能”!这正是许多患者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性格大变、继承了心脏捐赠者性格的原因。部分专家也深信心脏并非一个“泵”那么简单,他们最近发现一种能够具有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的神经细胞的确在心脏中工作,并且组成了一个微小但却复杂的神经系统。“心脏具有记忆”的观点目前仍未获得主流医学界的认可,但许多接受心脏移植的病人都深信,没有任何其他理论可以解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连串怪事。比如因为心脏移植后“美国货车司机变为诗人”、“中国老张变为爱美之人”等等,都是接受心脏移植之后具有供体生前的性格。

    以目前的科学水平简单解释为:心脏细胞中有和神经元细胞类似的记忆基因组合。一项47位心脏移植后的病人研究中发现,有6例在成功移植后发生了性格的巨大转变且偏向原器官捐赠者,虽然比例不高,但也能作为一个心脏具备记忆的支持。

(二)肠的脑功能

    菩萨心肠——仁慈;肝肠寸断——悲伤;满腹经纶——学识;花花肠子——诡计;小鸡肚肠——心理承受力;肠子都悔青了——懊恼……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所表达的深层意义,都与脑功能相关,为什么用“心”、“肠”来组词,而不是用“脑”?我想,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意识到了肚子里绝对藏着“小秘密”,他们早就从自身感受体验到了肠子的“思考”等大脑的功能。
    英语“gut  feeling”,现代通常意译为“直觉”,“gut”是“下消化道、肠道”“feeling”是“感觉”,直译就是“肠子的感觉”。汉语里和肠子相关的成语及俚语众多,我们害怕时会吓得“屁滚尿流”,委屈时会“苦水往肚子里咽”,伤心了会“肝肠寸断”,担心时会“牵肠挂肚”,不放心时会“满腹狐疑”……古人对于“肠子”确实有不一样的感受。无论汉语、英语,现在不知道,也无从考证当时他们词语的发明创造的依据及初衷,但是存在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肠”指代脑功能。我认为这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应该有我们现代人未知的秘密。
《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心不宁,则卧无眠;故不寐也”现代理解有以下两种:一是指患者由于气喘而不得平卧,是一种疾病强迫性体位的表现;二是指由于脾胃不和而出现的失眠不能安卧等病证。我们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是对于饮食不节、肠胃受损、胃气不和的失眠病理机制作出的高度概括。《内经》之“胃”,概括了现代临床的脾、胃、肠三方面的功能。对此,科学家们找到了科学的诠释。我们的肠子确实能够左右情绪以及幸福感!“肠脑轴”是将肠道神经系统与大脑控制的中枢神经系统链接起来的“神经内分泌网络”。它可以把肚子里的一些信号传导到大脑里负责自我感知、情感处理、道德感、恐惧感的区域,从而影响大脑的工作。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和细胞生物学系的michael D. Gershon就提出了“第二大脑”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肠道神经系统构成“肠脑”,肠脑和大脑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并且构成了密切联系的信息传递通路。
    19世纪中期,德国医生莱奥波得就找到了肠脑真实存在的解剖学的证据。在一次用简易显微镜观察被切开的内脏时,他惊奇的发现,肠壁上附着着两层由神经细胞和神经束组成的薄如蝉翼的网状物。这些网状物正是人体消化器官的总开关。这些位于肠壁上的神经元,其数量和大脑的神经元数量几乎相等,并且可以迅速、直接的感知食物和代谢物,可以通过分泌神经递质来调节人类的情绪和幸福感。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证明,肠脑并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它是真实存在的。人们不仅仅局限于知道它的存在,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关注于它的作用以及它与人类大脑的联系与相互作用。近些年就有研究发现,人类的焦虑和抑郁与”肠脑”密切相关。
    据不完全统计,抑郁症全球患者已经超过3亿,焦虑症患者则高达2.75亿之多,占全球人口数量的4%,这个数字不容小觑。根据2018年中国精神卫生部门调查报告显示,平均每100个中国人中就有5人患有焦虑症,3.6人患有抑郁症。通常我们会认为,焦虑和抑郁这些情绪是受到了外界刺激导致的,可越来越多对肠脑有研究的科研人员却发现,焦虑和抑郁与肠脑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一些实验证据也表明,肠道生态环境微环境—菌落的改善,确实有利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治疗。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的状态也能影响到大脑,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否罹患抑郁症。前段时间《自然 微生物学》刊登了比利时研究人员的成果,研究探究了肠道微生物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与抑郁症相关的特定肠道微生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