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否》中,太监明明不是女的,为什么会对太后自称奴婢

 柳成阴 2022-01-12

文|少年常乐游

知否的最后,官家和太后最终和解,太后愿意退去朝政去宫外别居。

太后的最后一幕,是和孙儿玩耍,身边的太监将官家自己种的新麦子送去太后那,并带去问候。

但有一个事情很奇怪,太监自称自己是奴婢。在我们看过的影视中,往往是宫女或是丫鬟叫自己为奴婢,还很少有太监称自己为奴婢。

原来,奴和婢都源于先秦奴隶群体,有专家说法是奴为男,婢为女。 奴婢作为主人周围的仆役群体,这个自称很早就有了。宦官自称奴婢,也合情合理,在史料里也可以见到这样的自称,这是由双方的从属关系确定的。《三朝野记》记载:先朝内阉上疏称”万岁爷“,自称“奴婢”,逆贤时尽废此礼。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这代表着皇宫里只有皇帝一个男人,所以他们自称奴婢,和女性仆从同等看待,也是对皇帝的尊敬。

除了“奴婢”,太监还会自称“咱家”、“洒家”、“奴才”、“杂家”等。

“咱”是来自于山西的军事用语,用以称我部军马,有“我”“我们”“你与我”等意思,在明朝有着明显的军事特征,且代表男子汉的气概,现在所说念作“杂”这是安徽的方言的读音,在戏曲中大量采用(京剧大家都知道),于是流传了下来 。

“咱家”在明朝以前的一些朝代,最早是和尚、道士对自己的称呼。这一词意味着清平、寡欢、淡泊世事的一生,后来太监们也用这一词,顾名思义也是指自己已经没有性能力,清平地过一生。

在《清代宫廷艳史》有一段记载:李莲英伸手在荣禄肩上拍着,笑说道:“鱼儿快上钩了,四爷须好好地做去,不要弄毛了,再抱怨咱家”。

远从古代商朝起到清朝前,就有奴婢称呼,无论婢女,宦官,没有奴才这一说法。到了清朝,有些家臣会自称奴才,当然位高的宦官也有少许会自称奴才,那是和皇帝亲近的表示,是一种荣耀。代表是皇上跟前的红人儿。

其实历史上宫廷对皇上身边的贴身近侍太监并没有专门规定自称。一般是当红太监都是皇上高兴什么就称什么。比如同性恋皇帝宠幸的太监也自称“妾”。

除了自称,我们再来说说太监的尊称。

“太监”和“宦官”在清朝以前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不过那时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悉用庵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

“太监”一词,辽代才出现,明代,太监和宦官才发生联系;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级宦官;充任太监的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到了清朝,太监才成为宦官的同义语。

一开始,称呼宦官为“太监”是为了表达尊敬、说明他们地位不同,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宦官整体尴尬的社会地位,所以时间一久,习以为常之后,“太监”就不再是一个尊敬的好词了。

直接称呼他们“太监”,无异于在提醒他们“阉人”的身份,对于这群格外敏感、心眼也可能更小的人来说,基本上就是指着鼻子骂。

在朝为官者有些时候不得不依靠太监揣摩皇帝的心思,或者借助大太监的权势往上爬,要是直呼其为太监,那是在侮辱他,所以尊称为公公,以示尊敬。

至于“公公”的称谓到底何时开始,从由何而来,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除了“公公”这样的尊称,还有的人则称呼太监为“老爷”,从称呼上听不出他们与正常人的不同,就会让宦官觉得更加舒适。这样听起来,似乎也的确顺耳很多。

据晚清宫廷中的太监回忆,“太监们不喜欢人们把他们直称作太监,如果你把他们叫做公公,那简直是骂他们八辈祖宗。”可见,在太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人们能像普通人那样的。

根据宫廷里太监们的记述,在当时“公公”也成了一个禁忌的称呼,与最恶毒的骂人词汇有得一拼,所以太监们更喜欢称呼自己为“爷”。

这就很有意思了,在一开始“太监”是作为尊称出现的,后来有了“公公”,而后这个词汇也被抛弃了。再后来了,“公公”这个词也成为遗弃对象。

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太监这个群体缺乏尊重,不管是什么尊称的词汇,最终都会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不同,提醒他们身体的残缺。

所以,太监们更希望抛弃那些特殊称呼,而被当做普通人,因此他们互称“爷”,对待前辈则称呼“师父”,哪怕是自谦,也要文绉绉的说一句“刑余之人”,潇洒的自嘲一番。

可见,太监们的心思也十分的敏感细腻,渴望被尊重。一个“公公”的称呼,从备受尊敬到跌落泥潭,所展现给我们的,却是古代宦官群体不为人道的无奈与悲哀。

欢迎关注我@少年常乐游,从影视入手,讲些有趣的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