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贬谪归来,白居易代花招客,为他创作了一首风趣隽永的小诗《代迎春花招刘郎中》

 qiangk4kzk8us4 2022-01-12

前言: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从805年永贞革新失败被贬离京,到826年奉调回洛阳,前后20余年的时间里,刘禹锡都辗转在巴楚的蛮荒之地。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相比于刘禹锡的颠沛流离,白居易的际遇也没有好到哪去,亦是宦海浮沉,屡遭贬谪。

宝历二年(826年),两个好朋友同返洛阳,相聚于扬州,宴席之上白居易写诗为刘禹锡的遭遇鸣不平。

大和元年(827年),白居易奉召回长安任秘书监,被授以三品官员以上的紫色朝服。

大和二年(828年)早春,刘禹锡也返回京都,被朝廷任以主客郎中之职。

时隔23年,两个好朋友再度相聚长安,数年天涯沦落,今朝相逢京城,恍如隔世,感慨万千。

白居易欣赏刘禹锡的才华,更敬重他的高尚情操,于是,在为其接风的酒宴上,做《代迎春花招刘郎中》一诗相赠。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唐·白居易《代迎春花招刘郎中》

简译:

迎春花耐寒,所以它喜欢与松竹为友,那些鲜艳一时的桃李岂可与它同日而语。

趁杏园里的百花还没有开放,迎春花热情地邀请你来看一看。

赏析:

唐文宗大和二年早春,白居易设宴为刘禹锡接风,彼时满园的迎春花开得热闹,像是在欢迎他久别归来似的。

于是,感性的白居易代花招客,为好友创作了一首超然物外、风趣隽永的《代迎春花招刘郎中》。

诗的前两句赞美迎春花超凡脱俗的美好品质,它虽然是花,但却不屑与百花争艳。

它不畏严寒,具有松竹的坚贞和高洁,乍暖还寒时节第一个冲寒怒放,迎接春天的到来。

松竹岁寒不凋,桃李纷艳一时,唯有“带雪冲寒折嫩黄”的迎春有资格与松竹为友邻。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后被召回。

因看不惯朝中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刘禹锡就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以桃花来讽刺那些显赫一时的朝中新贵。

他的诗触痛了当权者,于是,那些忌恨他的奸佞小人就又给他捏造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怂恿皇帝把他贬去更远的连州。

由此可见,桃花于刘禹锡而言就是心底的刺和痛,更是他对那些保守派的痛恨和不屑。

故友之交,相知甚深。白居易之所以赞迎春花“不随桃李一时开”,其实就是赞颂刘禹锡其人的高风亮节和卓然独立。

诗的后两句赞美迎春不屑与纷繁一时的百花争艳,它自具拔尘绝俗的高贵品格。

据李濬在《松窗杂录》所载,唐代每年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多游宴于杏园,可见,杏园是一个新贵云集、群芳斗艳的热闹之地。

但迎春却不屑于杏园的纷繁浮华,因为在杏园还处于一片冬日的寂寥时,它就已经凌寒独自开了。

其实,这个杏园亦是暗指刘禹锡诗中的玄都观,迎春花则就是象征刘禹锡本人。

因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和谗毁,他都像一个昂扬的斗士一般:立场坚定,矢志不渝。

这次回京不久,刘禹锡旧地重游,再次以诙谐、嘲笑的笔触写下了《再游玄都观》一诗。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是宣誓,亦是挑战,虽历尽艰辛,却依旧坚贞不屈。

他骨子里的坚持、勇敢和无畏,正如那凌寒怒放的迎春花,始终昂扬向上,从未屈服。

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咏物赠人,从普通的迎春花着笔,小中见大,超然物外,不仅写活了人物的神采和风韵,还是对刘禹锡高尚品格的极力赞美。

写在后面:

如果说元稹是白居易青年时的挚友,刘禹锡则是他暮年时的知己。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白居易与刘禹锡这对惺惺相惜的故交老友,晚年的时候同住洛阳。

二人交游赋诗,唱和对吟,过了一段比较悠闲适意的生活。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观刘禹锡诗,其中“酬乐天”、“赠乐天”、“同乐天”,等字眼占据了他人生后半辈子所做之诗的大部分。

而白居易更是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等对吟唱和之佳作。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

年轻时诗文唱和相互激励,暮年时围炉夜话互相取暖,因为有了彼此,刘禹锡和白居易的人生何其幸运。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白居易此诗即是赞誉刘禹锡不同俗流的高贵品质,也是其自身美好人格的写照,值得一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