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①不久前听了一个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演讲者自然是从正面理解这句话的,我听了之后却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②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三个字并列,“天”与“地”就是人的“水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高山、没有河流、没有原野、没有草木,我们就无处获取木料、种植粮食、接来饮水,人怎么去生活。“水土”不仅给我们自然的凭靠,也给我们心灵的慰藉,比如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看到大地之美,我们会产生愉悦之情。□□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养人的“水土”必须是好“水土”。如果我们的高山是被地底掏空的,如果我们的河流是被各种工业与生活废水污染了的,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撂荒,看不到庄稼,如果我们的草木动不动被连根挖掉,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 ③________________。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我们的心灵就会被社会养得活泼开朗; 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不好,大家都视他人为地狱,我们的心灵必然变得偏激。 ④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这样几个条件∶第一、社会必须是诚信的;第二,社会必须是善良的;第三,社会必须让我们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华。 ⑤人不是一座孤岛,必须要跟其他人打交道,社会讲诚信,我们上学不担心拿到假通知,我们做生意不忧虑被敲诈,我们写作可以及时拿到稿费、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就有了信心,社会各种矛盾会大量减少。 ⑥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个别人作恶,但社会的总体必须善良。孩子摔倒了,陌生人扶一把;有人出了车祸,旁观者帮助送一下医院;学生无钱读书、有能力的人捐上一点钱,都不需要我们付出大的代价,然而,有了这样的温暖细节,得到救助的人会感受到社会的关心,日后可能向别人传递这份爱心。当社会总体的善良得到了保证,我们出门在外,才有真正的安全感,我们的言行也才会变得绅士。 ⑦心理学有个理论,其中提到人最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想做的事终于心想事成。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一方面固然依赖个体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的社会给个人提供制度的帮助,换句话就是,一个人有了某种才华,社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舞台,使他可以及时展示自己。社会这样做了,人们的上进心才会被激发,我们的社会才有了持久前行的推力。 ⑧养人需要社会的好“水土”,但这好“水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底生出来,它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两种力量,一是每个个体,二是组织化的公权力。每个个体者有人人是别人的“水土”的意识,尽可能给这“水土”注入正能量,社会的“水土”自会越来越好。组织化的公权力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它就抓好社会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将绝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变成政策、法律,让社会的车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⑨“养人”的“水土”从来是有责任感的人创造出来的。 12.填入第②段□□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此 B.然而 C.即使 D. 那么 13.根据上下文,第③段开头的过渡句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4.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 B.社会的总体是善良的,人们的言行才会变得绅士。 C.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D.“养人”的“水土从来是有责任感的人创造出来的。 15.文章第⑤⑥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简要分析。(5 分) 阅读答案: 12.B(2分) 13.参考原文: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环境/风气/人文生态)也同样如此。(两个分句各2分,共4分) 14. C(3分) 15. 不能。第⑤段论述社会讲诚信的必要性,第⑥段论述社会的总体必须善良,第⑦段论述社会让每个人实现自我的必要性,这三段论述与第④段论述的三个分句形成一一对应关系(这三段论述与第④段论述形成照应),所以不能调换。(5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