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香 二十多年的光阴流转,老家的模样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成片的乡村别墅间和宽敞整洁的健身公园里,再也找不到梦里的小村景象。然而,手里的这一把槐花干,却将那日渐远去的老宅炊烟、竹林桃园、小河石桥又拉到眼前。青涩的面孔,质朴的乡音,桥头那一树纯净的槐花白,还有树下那个拉车上桥的矫健身影。 村里的李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典型的贫困户,家里三个儿子,两个儿子娶妻生子分家单过,剩下老二打着光棍,与年迈的老母亲一起生活。这样的一家人,在村里总是沉默寡言,却不失勤劳善良。李老二,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只眼睛残疾。虽然只有常人一半的视力,走起路来却颇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干起活来也丝毫不落人后,一直是邻里间吃苦耐劳的典范,让人不得不肯定其贫困是家族遗留下来的问题。也许是因为身体残疾,也许是因为贫穷,李老二一直未娶,甚至连个相亲的机会都不曾有过。就在李老二年近四十的时候,从邻村领养了一个女儿,取名小芸,于是,便组成了一个三代同堂的三口之家。在这个特殊的家庭中,小芸没有因为养女的身份而受到轻视,没有因为母爱的缺失而自闭孤僻,却有着活泼开朗的性格。在那个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李老二靠收废品养活着一家人。 五月的傍晚,放学路上,经常看见李老二拉着装满废纸箱废瓶子的三轮车,穿过被老洋槐树翠绿的枝叶和白色花串点缀的石板桥。尽管生活不算宽裕,李老二却给了这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万般宠爱,小芸从来不会像其他孩子不知如何开口要学费而烦恼,还时常会有羡煞小伙伴的花裙子和小零食。靠着那一车又一车的废品,李老二供小芸读完了大学。 成绩优异的小芸,放弃了留校工作的好机会,回到了小村。而此时的小村,因为修路,正值搬迁重建,村民全部搬进了政府统一规划的小区,李老二拿了一套小户,父女俩住了进去。小芸在小区里办起了幼儿园,李老二一如既往地踩着他的旧三轮,一声又一声地在小区里吆喝着“收废品了,收废品……”。 每个傍晚,都会看到他踩着那辆装满废品的旧三轮从小区的中心路上经过,老邻居看到,总会跟他打趣道:“孩子都成家了,该享福啦!”而他总是呵呵一笑,说:“习惯了,闲不下来!”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有人议论:“听说李老二查出了癌症,而且到了晚期……”后来,那辆熟悉的旧三轮消失了许久。再后来,据说,李老二去省里医院检查了,确诊为肺癌晚期。 时间在人们的唏嘘声中一天天过去,许多事情在平静的日子里被遗忘。有一天, 大家又看见那辆熟悉的三轮,却不敢轻易地与踏车而来的李老二提及有关病情的话题,人们对眼前的这位老人更多的是放在心底的默默同情。而李老二却如以往一样,认真而努力地做着他毕生的事业——收废品,丝毫看不出是走到了生命尽头的癌症患者。 路上,偶然遇到迎面而来的那辆载满杂物的旧三轮,一个微笑,一声招呼,三轮从身边缓缓驶过……我相信这微笑的背后一定藏着更多的无奈和对尘世的不舍,有多少人能够面对死神的逼近而无动于衷呢?那渐行渐远的背影,仿佛又让我看到了多年前那一幅画面:槐花盛开的季节,村东桥头那棵洋槐树枝头,挂满怒放的纯白花串,一个中年男人踩着满载废纸板的三轮转弯上桥,到了桥头,一脚点地,利索地从三轮上下来,左手扶车把,右手按着车上的纸板,经过那些低垂的枝叶和花串时,微微侧身,低头避让,到了桥尾,轻轻一抬脚,蹬上三轮,略显悠哉地穿行在村庄的小路上。 时过境迁,那棵老洋槐早已同旧村景一起消失在时光的隧道里,那盛开在阳光下迎风摇曳的白色花串虽已远去,但是晶莹剔透的姿态却始终刻在记忆中。身患绝症的老李,面对世人皆无法抗拒的死亡恐惧时,内心到底有多少无奈和不甘,不得而知。然而,在生命的尽头,能够如此坦然处之,难能可贵,犹如那年风雨中的老槐树,斑驳老去的躯干,也许再也等不到下一个春天,却依然用怒放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生命的力量,留下一片沁人的槐花香。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蔡娟,江苏淮安人,定居盐城,喜欢散文。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总编:琅 琅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