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七乌贝汤加味治疗远血(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医院.管其健)

 柴桂苓 2022-01-13

远血者,先便后血之谓也,其病因中医多责之于火热,但在临床中观察由于火热导致远血者较少见,从近三十年的医疗实践中体会到,远血证的发生,往往与地理、气候、环境、季节、饮食习惯等因素的改变息息相关,尤其天气炎热多雨的南方,体液消耗过大,过食生冷,易致脾胃气虚,水谷运化失常,停聚胃肠而成湿浊,久则胃络不堪湿浊之浸损,终在气候、情绪、饮食、劳累等因素影响下,导致络伤血出,而为远血证。又脾气虚弱,统血乏力,则血不循经。此种出血证,应以祛浊和络止血为法,临床惯用四七乌贝汤加味,每获良效。

四七乌贝汤乃四七汤与乌贝散之合方,其中四七汤出自《和剂局方》,由制半夏、茯苓、厚朴、紫苏叶、生姜、大枣组成,原方主治七情郁结,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梗阻,或吞咽障碍,胸胁攻撑作痛等症,因其有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之功,故用于中虚而寒浊浸损胃络致出血者最宜。乌贝散出自《实用中药学》,由乌贼骨、浙贝母组成,功可敛涩祛湿,止血缓痛,两方合用,即有祛寒浊,和血络、调中腑之功。因此在临床上,对诊为胃痛、胃脘痛伴有便血(先便后血,或排出全棕黑色便),属湿浊浸损者,四七乌贝汤加味治疗,确有止血止痛之效,且效果较理想(一般在1~4小时内止痛,三天内止血),复发率低。现举病例三则,以示同道。

例1黄××,男,56岁,1982年5月初诊。主诉一周前因上腹部疼痛加重,甚则如刀割样,后虽痛逐渐减轻,但出现眩晕、气短乏力、难于入睡、排柏油样黑便等症,而就诊于某医院,诊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疑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欲手术治疗,因惧怕手术而来诊。刻诊: 面色苍白,少气懒言,不欲食,欲饮热,时欲吐,眩悸甚,上腹部隐痛,大便潜血(++++),舌淡嫩、苔薄腻,脉芤缓。此系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浊饮邪潴留胃腑,胃络不耐浸损,而络伤血出,治宜调胃理气、祛浊、和络止血,用四七乌贝汤加味。处方: 紫苏叶、厚朴各10克,制半夏12克,茯苓20克,田七末(冲)6克,浙贝母15克,乌贼骨30克,生姜3片,大枣5枚,2剂,水煎服,日1剂,空腹顿服,三、四小时后,复渣再煎至小半碗更服。

二诊: 精神稍好转,思食,便软,量少,色微棕黄,潜血(+),脉仍芤缓。此乃出血被控制,胃气初复,但气血尚有虚象,上方加党参30克,以理其虚,复其元,3剂。尽剂后,即以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调治,并嘱注意饮食及情志调理后痊愈,随访七年未发。


例2黄××,男,52岁,1989年3月7日初诊。主诉胃部疼痛约半年,近几日加剧,按之痛甚,并连排三日黑便,日2~3次。刻诊: 面色青,昏昏欲睡,额汗渗出不绝,目眩,肢冷,厌食,唇白微紫,舌淡胖少华、苔垢腻,脉弦芤,大便潜血(+++)。此系阳气虚衰所致,治宜温阳益气固脱,祛浊逐瘀止血,方用四七乌贝汤合参附汤加味。处方: 紫苏叶、厚朴各10克,制半夏12克,茯苓20克,田七末(冲)6克,浙贝母15克,乌贼骨3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党参30克,熟附子(先煎)15克,田三七末(冲)6克,延胡索12克,2剂,煎服法同前。

二诊: 疼痛缓解,汗止,精神好转,能进糜粥,唇舌转红,苔少,脉细缓弱,大便潜血(+),按上方续服2剂。三诊诸症明显改善,潜血阴性; 四诊两胁隐痛,余无不适,此因肝血不足,肝胃气机不和,拟香砂六君子汤加柴、芍调和之,后未复发。


例3叶××,男,17岁,1989年1月13日初诊。患者因劳作后,初觉胃脘不适,后感天旋地转,继则倒地不知人事,尔后排出大量柏油样黑便,由家人急送门诊。刻诊: 面色苍白无华,少气懒言,心悸动,口干不欲饮,欲吐,胃纳不香,触之上腹部软,略拒按,肤冷,舌淡嫩、苔薄白,脉弦细略数。此系脾胃阳虚,湿浊寒邪稽留胃中,浸损过甚,败血下行肠道而为便血,治宜温阳补虚救逆、祛浊活血止血。方用四七乌贝汤合参附汤加干姜12克,田三七末(冲)6克,2剂(药量、煎服法同前)。

二诊: 眩晕大减,肢体复温,欲进食,脉症亦有改善,潜血(±),上方续服2剂,以巩固疗效。

三诊: 虚烦不得眠,尚眩悸,大便潜血阴性,此乃心脾血亏未复,肝血虚少之故。改拟归脾汤补而养之,后未见再来复诊,询其同村来诊者,知其已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