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每天用的陶瓷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今天来个硬核科普,一篇文章让你详细了解清楚手工瓷器复杂的制瓷工艺,从原料的开采加工、釉料的制作、坯胎的成型、瓷上绘画到最后如何烧窑成瓷。
本文以最出名的青花瓷为例,其他类瓷器大同小异。
01
制瓷材料的采掘和加工
(1)瓷石的开采和加工
a.瓷石的开采
早期矿石就露天开采,开采到一定深度改水平巷道开采。
露天矿石坚硬,一般挖不动,多用烧矿:在矿石表面附一堆柴火进行烧制,矿石热胀冷缩后形成裂纹,方便开采。
如果烧矿不行,就要用到炸矿的方式。
b.瓷石的加工
瓷石开采完,要运输到临河有水碓棚的地方进行粉碎加工和淘洗。
这里需要经过筛洗、碎石、粉碎、淘洗、过筛、制浆、制不(dǔn)等工序。
步骤一:筛洗
洗去瓷石上的杂物,保证原料的纯度。
步骤二:碎石
将瓷石砸成鸡蛋大小的规格,以备水碓粉碎。
步骤三:粉碎
用水碓粉碎。
水碓是以水流为动力,通过机械运动把水流的势能转化为动力,将瓷石冲击粉碎的装置。
步骤四:淘洗
把粉末倒入淘洗池内不断搅拌淘洗,细致粉末会化成泥浆,砂石等粗颗粒会沉淀下来。
步骤五:过筛
将沉淀好的泥浆舀进排砂沟继续沉淀分选,流动过程中,残留的粗颗粒会沉降在排砂沟内,其他细微颗粒则流入沉淀池。
步骤六:制浆
沉淀池中泥浆脱水,将下部泥浆舀入浓缩稠化池。
稠化过程中,需要工人赤脚踩踏,使之稠化均匀。
可将吸水性较高的砖块放入,加快稠化进度。
步骤七:制不(dǔn)
当泥料的含水率在25%左右,适合成型时,通过长方形的模匣,制成大小相同的砖块状,运往瓷厂备用。
(2)高岭土开采和加工
高岭土的开采相对容易,用锄头即可完成,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和矿洞开采两类。
它不需要粉碎,开采后也是经过淘洗加工,制成不子运往瓷厂备用。
02
坯胎的制作
坯胎的制作分为坯胎的原料配置以及胎体的成型。
(1)瓷胎泥料的配置
运到坯房的瓷石不子和高岭土不子,需要进一步的淘洗加工。配置成坯料。不子的批次和产地不同,原料会有所差异,再加上不同制品对坯料的工艺要求也不同。为配比准确,先要取少量原料进行烧制,观察瓷化程度,确定最终配比,俗称试照子。
确定配比后,就要开始配不、化浆、淘洗、过滤、稠化、陈腐和踩练等操作。
步骤一:配不(dǔn)
按配比,计算出两种不同不子的数量,取量化浆。
步骤二:化浆和淘洗
配好的“不”子敲碎放到大水桶里,遇水化浆。
沉淀后,将泥浆用细筛过滤掉粗杂,过滤好的泥浆沉淀出现水浆分层,把清水舀入粗桶搅拌沉淀,再舀取润浆,反复操作,直到粗桶中润浆取尽,留下粗渣。
这样做是为了保证瓷泥的纯洁度。
步骤三:稠化
将淘洗好的泥浆注入搁泥桶,去掉水分,一段时间后将泥浆糊在搁泥桶盖子上继续稠化至能用手揉起来。
步骤四:陈腐
稠化好的泥浆,需要在泥房里的大块青石板上陈腐1-3个月,时间是越长越好,这样泥料的有机物会腐烂产生有机酸,消除泥料中的气泡,提高泥料的可塑性。
更为严格的腐化是像这样,包裹起来铺上青砖,这样陈腐的泥料更为清洁。
步骤五:踩泥
由边缘向中心环形挤踩。
业内有句话来形容踩泥“菊花蕊,莲花瓣,三道脚板两道铲”。这样踩过的泥料达到均化、致密度,利于制坯。
(2)坯胎的制作
步骤一:揉泥
可以挤出气泡,均匀泥中的水分,拍打成团后就可用来制胎。
步骤二:拉坯
把揉练好的泥团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
步骤三:印坯
模具是按坯体内弧线旋削,将晾至半干的坯,覆放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步骤四:利坯
初成型的坯胎,稍微晾干后,需要精修,将坯体表面的光洁度、厚薄度尽量修成一致。器型好不好,利坯很关键。
步骤五:晒坯
修好的坯胎,一定要晾晒干,否则烧制过程中容易变形走样。只有完全干透的坯胎,才能进入绘画环节。
03
胎釉制作及上釉
景德镇釉料的配置由釉果和釉灰一同配置,俗称灰釉。
灰釉是景德镇最传统的釉料之一,也是景德镇釉面白里泛青的重要因素。
(1)釉的制作
釉果是未经风化或风化程度较低的瓷石,加工方法和瓷石完全相同,这里就不再重复。
我们重点讲讲釉灰是怎么制作成的。
釉灰的原材料是质地纯净的石灰石,制成熟石灰后与狼萁草一同煨烧。
熟石灰
一层熟石灰,一层狼萁草的铺放燃烧,煨烧三次以上,要求高的要烧六次。
煨烧是为了将熟石灰转化为无刺激性的轻质碳酸钙,有助于改善釉料的工艺性能,并消除对操作者皮肤的刺激性伤害。
辨别釉灰的品质也相对简单:看灰是否均匀,用嘴巴舔舔是否有刺激感,倒地上看流动有没有滞重感。
(2)釉的调配
将同等浓度的釉果(泥)浆和釉灰浆分别装桶,搅拌均匀。
泥灰配置的比例不同,配置的釉料差别很大。
上品瓷釉,一般的配置比例是泥十灰一。
中品瓷釉,一般是泥七八灰二三。
泥灰平兑或灰多于泥,大多用于粗釉瓷上。
(3)如何上釉
青花瓷是釉下彩,需要在绘图完成后再上釉进行烧制的。上釉之前需要对坯胎进行补水。
补水就是拿水笔蘸清水在坯胎上刷抹,除去利坯时的刀痕及坯体上残留的粉尘,还可以发现坯胎内隐藏的气孔及混在泥坯中的硬泥团(死泥),并及时修补。
上釉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a. 荡釉
一般用于瓷器内部施釉,把釉浆倒入器坯内部,然后晃荡,使上下左右均匀上釉,多余的釉浆倒出即成。
b. 吹釉
用力吹气使釉汁成雾状附着在坯胎上,反复的次数要看所需要的釉层厚度而定。吹釉一般用在大件器皿的外壁上施釉。
明清时期主要使用嘴吹釉,现在基本上被喷釉机代替。
c. 蘸釉
将坯体沉入釉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浆附着于坯上。
要掌握好时间,根据坯体的厚度来决定时长。适用于日用陶瓷类制品施外釉。
d. 浇釉
把坯胎放在釉桶的木板上,将釉水从两边一起浇淋。
浇釉法在元代制作大型瓷器器物的时候经常使用。
e. 促釉
对器物底部圈足内施釉,釉匀荡数秒后,将多余釉浆倒去,清足,通常用小釉桶浇底足釉。
底釉施完,要将圈足的釉层除去,以免粘连在一起。施釉完成后需要检查,查漏补缺,所谓补釉。
04
青花料的研磨加工
青花料的原料是氧化钴料,上色的时候是黑色,只有进窑烧成后才显现蓝色。进口青料主要是古代波斯的苏麻离青和回青料(产地是现在的新疆),国产料主要有:珠明料、浙料、石子青、平等青等。进口料含锰量低含铁量高,而国产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
这些原产地的青料运送到景德镇后需要进行研磨加工。
步骤一:淘洗。
青料运到景德镇需要淘洗后放入匣钵。
步骤二:煅烧。
满窑时埋在窑里余温较低处煅烧。
步骤三:
挑选。煅烧后取出逐粒拣选,按大小成色分等级备用。
步骤四:研磨。
放入匣钵中加水研磨至极细。手工研磨非常耗时,最长者可达百日。
05
绘画
青花瓷器绘制追求的是水墨画类似的效果。这里给大家讲讲青花纹样绘制工具以及绘制过程。
(1)绘制工具
羊毫笔。与书画用笔的羊毫笔相似。主要用于将青花料与水调均。工笔、写意也都可用,可根据使用者的作画习惯与所绘制的坯胎大小选择笔的型号。
青花画笔(描线笔)。他的制笔工艺很特殊:先用线将精选的羊毛捆扎,吊在棚架上,取竹子在水中浸泡两天后,在棚架下点燃,用暗火燻毛15天,然后上笔杆。这种笔吸水性很强,有良好的弹性,主要用来描线勾勒。
汾水笔。汾水笔是为了汾水技术特制的。因笔头似鸡头型,俗称鸡头笔,它的作用相当于釉上彩绘的填色笔,用来处理色调的不同。
此外还有单料画笔、双料画笔、箍线笔、扫灰笔、补水笔、料碟、托坯毡、金属针笔、磨料钵、磨料锤、喷釉壶等工具,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一一展开。
(2)绘制过程
青花图案的绘制据纹饰略有差异,但基本都包含起图、过稿、勾线、汾水四个步骤。
a. 起图
根据器物造型设计纹样,在坯体上勾勒纹样线条,先用淡墨勾勒,后用黄篾灰加深轮廓。
b. 过稿
过稿就是指复制纹样,便于在器物上重复绘制同一图样。
将需要复制的花纹轮廓加深后,用毛边纸附上,将纹样翻印到毛边纸上,然后再将毛边纸上的纹样加深后贴于需要复印的坯体上,再沿着线条进行勾勒即可。
c. 勾线
是制作者根据设计者的用意,用浓淡合适的青花料对纹样进行勾勒,勾线用笔要自然、流畅、刚劲有力。
d. 汾水
汾水运用的是渲染填色法,是青花装饰的独有技法。
汾水技艺起源于康熙年间,汾水技艺出现后,单一蓝色才产生了墨分五色的效果。
青花汾水料的调配比较简单,即分出五种浓淡不同色阶的青花料。这五个色阶指: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颜色浓度依次递减。
调配的方式就是加水进行勾兑调匀,冲入清水,搅动成泡沫泛起,沉淀后配以红茶汁调配成不同浓度的汾水料,在废坯上涂抹试色确定色料后放置配用。
汾水的过程基本上就是不同颜色的填色过程。
汾水分两种:一种是先勾勒轮廓后汾水,一种是先汾水后勾勒轮廓。前者适合细描,后者适合写意类型。
汾水需要用到鸡头笔,根据填色需求,蘸取不同颜色的料水,在相应的填色区域去填色或勾勒。汾水的时候,需要用手指捏住笔头大肚部位,手指捏放间就可控制料水的流量。
古代汾水有以下几种技法:
a.平涂法
在画面上一次填充涂满,整体无色彩浓淡变化。
b. 深浅法
前浅后深,用的还是平涂方式,但是在收笔处加深料水或者笔尖蘸清水稀释前面的色彩,而后逐笔加深。
c. 接色法
在一种颜色之后接上另一种颜色,整体自然不生硬。
d. 罩色法
简单的说就是两种颜色的重叠。即先汾一种颜色,在于某一部分另罩它色,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
e. 塌色法
用较浓的料水按勾线轮廓一笔一笔塌上。
整个汾水过程需要运笔流畅,一气呵成,不宜重复填补导致色彩过渡僵硬。
清康熙山水人物纹盘
青花汾水始于康熙年间,是青花装饰中及其重要的步骤。汾水技艺的出现,让青花瓷的色调富有变化、层次和立体感。汾水工艺将青花瓷推向了细腻精致的高峰。
06
满窑、烧窑
满窑烧窑是制瓷的最后一步,但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步没走好,前面所有的努力将前功尽弃。
步骤一:修匣
瓷器不能直接进火烧,要装进合适的匣钵,以免落灰。
装坯前需要整理匣钵,去渣、平底、放谷糠灰。
步骤二:装坯
将瓷器根据大小高低装进不同的匣钵,装坯的过程中一定要平稳不沾灰。
步骤三:满窑
将需要烧制的匣钵根据需要烧制的温度按照叠直竖放的排列顺序排列好,中间还须留有焰火流通的空隙。
步骤四:烧窑
满窑后,需要将进口封住,留出点火口,由烧窑师傅根据把桩师得要求投掷松柴,烧制过程中,由把桩师傅用钩子从火中取出火照子(试火片),以分析窑温和烧制情况,提高瓷器的成瓷率。
步骤五:开窑
一般至少需烧制24小时以上,很多需要2-3天熄火后,窑工们按照要求搬出匣钵,取出里面的瓷器。
步骤六:看色
就烧制完的瓷器进行质量挑选。
一般分为四个等级:上色(优)、二色(良)、三色(一般)、脚货(差)。
如果说前面的那些流程都可以通过人为干预让瓷器质量提升,但是最后这把火的温度和氛围却基本上不受人控制,能否烧制出好的瓷器很多时候要看运气和概率,“千窑一宝”就是最好的证明。
虽然现在技术发达了,青花瓷的原材萃取以及烧制过程远不如原先这么麻烦,很多工序都被机械化所替代,但是想要烧制出品质上乘的青花瓷依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作为手工业高度发达的景德镇,相对其他制瓷中心,仍然系统的保留了青花手工制瓷产业链,在高端手工制瓷领域依然牢牢地占领着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