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四大古都中,除洛阳外其他三个都有以昆明为名的湖泊,分别是西安的昆明池、南京的昆明池和北京的昆明湖,它们均与汉武帝刘彻有关,承载着帝王的雄心,蕴含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南京的昆明池承上启下,为清乾隆皇帝改西海为昆明湖带来了启迪。 昆明池水汉时功 杜甫诗云:“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长安(今西安)昆明池与汉武帝有很深渊源。《汉书》记载:“昆明池,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所凿也。”汉武帝为什么要凿昆明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 中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上将讨昆明,以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后来,昆明池渐渐演变成了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甚至市井百姓泛舟游玩的场所,到了南北朝时期更是如此。 昆明池维系着北周文坛宗师庾信浓浓的乡思。“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这首《怨歌行》如歌如泣,是庾信乡关之思的真实写照。 庾信本为南朝人,年轻时就春风得意,从15岁起成为萧梁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继任太子萧纲(即后来的梁简文帝)的东宫抄撰博士。他才华横溢,是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548年侯景之乱爆发后,庾信逃离建康(今南京),投奔江陵(今湖北荆州)。后来42岁的庾信受梁元帝之命出使西魏。他抵达长安不久,萧梁覆灭,而他的才华被西魏及其后取代西魏的北周所看重,受到皇帝礼遇,许予高官厚禄,诸王与他结布衣之交。但他并不以此为荣,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寄王琳》《哀江南赋》《枯树赋》……庾信将自己的故国之思和乡关之念化作一首首、一篇篇泣血之作。 《和炅法师游昆明池诗》二首、《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的南北朝时期诗作来看,写昆明池最多的莫过于庾信。他为什么如此钟情于长安昆明池?因为他日思夜想的金陵也有座昆明池。 五百楼船十万兵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二十七年(450)南朝宋文帝草草发起北伐,最终事与愿违,反而招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挥鞭南指,在六合瓜步山(今瓜埠山)上建立行宫,弄得两淮残破。但刘骏(即后来的南朝宋孝武帝)表现可圈可点,当时他坚守的彭城(今徐州)虽陷于敌后却固若金汤。 刘骏登上皇帝大位后励精图治,推动经济、吏治和军事改革,推进北伐取得了青州之战的胜利,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同时他并未满足于此,为了展示军威,于“大明七年(463)春正月癸未,诏克日于玄武湖大阅水师,并巡江右,讲武校猎。”(《南史》)为了明志,他效仿汉武帝的做法,改玄武湖为昆明池。对此,南宋《景定建康志》进行了记载:“孝武大明中,大阅水军于湖,因号昆明池,而俗亦呼为饮马塘。”此后,玄武湖的阅兵已不仅限于水师,规模也越来越大。《册府元龟》记载,“(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八月丁卯,幸大壮观大阅武,命都督任忠领步骑十万,阵于玄武湖。都督陈景领楼舰五百,出于瓜步江。”“五百楼船十万兵,登高阅武阵云生”,这是玄武湖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罢游平乐苑,泛鹢昆明池。”(谢朓《泛水曲》)“日映昆明水,春生鳷(zhī)鹊楼。”(吴均《与柳恽相赠答》)昆明池被当时的诗人广为传诵,他们的诗句起到了以诗证史的作用。南朝文坛领袖、二十四史之一的《宋书》作者沈约对昆明池更加执着、描写也更加严谨。他在《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 一诗中写道:“南瞻储胥观,西望昆明池。”在《登覆舟山》一诗中还是强调:“南瞻储胥馆,北眺昆明池。”储胥馆(观)原是汉宫馆名,这里指帝王宫殿,而昆明池即指玄武湖。与谢朓等人相比,沈约体现了史学家的特质,他的诗句更具史料价值。 璇池昔亦号昆明 “璇池昔亦号昆明,遗迹萧齐人品评。”清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首次南巡的乾隆为什么要驻跸玄武湖,称玄武湖也号昆明池呢?这与乾隆的一个新政有关。 在首次南巡的前一年,乾隆坚决推进金海疏浚和扩展工程。“蒇(chǎn)事未两月”,这项工程乾隆十分重视,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为此,他于乾隆十五年(1750)三月十三日下诏:“谕,瓮山著称万寿山,金海著称昆明湖,应通行晓谕中外。”(《清高宗实录》)此外乾隆亲自撰写碑刻《万寿山昆明湖记》,说明赐名昆明湖是效仿汉武帝凿昆明池操演水军之举。乾隆还御制《西海名之曰昆明湖而纪以诗》,以诗的语言进一步说明疏浚的原因是“西海受水地,岁久颇泥淤”,目的是“春禽于以翔,夏潦于以潴”。另外,他在该诗的末尾说明“师古有前闻,锡命昆明湖”,强调赐名昆明湖是有先例可循的。 先例就是玄武湖。显然,乾隆对玄武湖改名昆明池的历史是了然于胸的。因此,他希望在第一次南巡期间与另一个“师古”者玄武湖来个零距离接触。为此江宁府(今南京市)和上元县(今南京东北部市区)做了精心准备。这一切被《乾隆上元县志》记载了下来:“国朝乾隆十五年于湖北岸恭建皇上驻跸行宫,五洲悉置亭榭,环以花厅,碧波翠霭之间极为胜致。”《南巡盛典》插图还画出了行宫的全貌,从中可看出行宫的大概位置。 “太平门外集兰舟,玄武湖中撰胜游。”显然地方官员的努力没有白费,乾隆御制《元武湖即景杂咏》诗三首,足见其游兴之隆。乾隆对金陵昆明池的兴趣引起了当时文人骚客的关注。乾隆四十六年,进士王友亮在《金陵杂咏》中吟咏《后湖》道:“芰荷春雨足,蒲柳夕阳围。濠上情应似,昆明景却非。”他在序中强调:“齐武帝于此习水军,又号昆明湖。”清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乾隆三大家”之首的袁枚在《太平堤望玄武湖》中也关注了玄武湖这段历史:“昆明池绕旧宫墙,过客遥看饮马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