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30:伟大的怯弱--《托尔斯泰传》

 伊卡洛斯之翼 2022-01-13

在国庆假期,我把罗曼罗兰巨人传三部曲的《托尔斯泰传》(前两部是《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是从小就听闻的伟大作家,惭愧的是我从未看过他的作品,前两年买过一套《战争与和平》,一看到这厚重的大部头,于是我就没敢碰了,但迟早肯定是要看的。

伟大的怯弱--《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传的写作方式与前两卷不一样,前两部都是直接以第三人称来讲述他们一生的故事,但托尔斯泰传是以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主线,展现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更偏重他为什么会在这个生命时刻,写下那样的作品。

在托尔斯泰最后的三十年,作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他为良心的责备所苦,为他的更坚毅的但缺少人间性的信徒们的无声埋怨所抨击,为了他的怯弱,他的踟蹰不决而痛心,老在家族之爱和上帝之爱间徘徊,他始终不能把他的信心感染给他最亲爱的人,他的夫人,他的儿女。曾经,这对忠实的伴侣是多么的合拍,他夫人相当有灵性,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细腻敏锐的素材,在那个时候他们的灵魂恨不得合成一个。然而,慢慢的,夫妇间的局势变得越来越难堪:他们相爱,有敬意,但不能互相了解。他们勉力,作相互的让步,但这相互让步的习惯会变成相互的痛苦。和他的儿女们,隔阂似乎更深,他在家人中间,精神上是完全孤独的,懂他的仅有他的幼女和他的医生。当他悄悄离家出走的时候,他没想到,死神在后尾跟随,一个伟大的灵魂在一个无名的修道院陨灭。

生命和它的理想的不调正是生的标识,是从小到伟大,从恶到善的向上的动作,而这种不调和是成为善的必要条件。他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他始终相信中国会领导着亚洲,将从“道”的修养上完成人类的转变大业。让他失望的是,当时的中国如日本一样,否定了它过去的智慧,为的是要模仿欧洲。当自由主义在欧洲发扬光大的时候,他表现出对“立宪”思想的强烈反对:

以来,基督教义的变形促成了一种新的欺诈的诞生,使得我们的民众更陷于奴仆的状态。用一种繁复的会选举制度,使我们的民众想象在直接选出他们的代表时候,已经参与看政权,而在服从他们的代表时候,无异于服从他们的意志,他们是自由的。这是一种欺罔,民众不能表白他们的意志,即使以普选的方法也是不可能的:一是在一个有数百万人口的国家中,集团意志是不存在的;二是即使有这样的意志,大多数的选票也不会是这种意志的表白。专制国家的人民可以完全自由,即使在暴政岢敛之时,但立宪国家的人民永远是奴隶,因为他们承认对他们施行的强暴是合法的。

托尔斯泰对科学是非常严厉的,他认为科学是对现代的迷信,嘲笑“这些科学的奴仆,和教会的奴仆一般,自信并宁人信他们是人类的教主,相信他们的颠仆不破性,但他们中间永远不能一致,分成许多小派,和教会一样”。他也鄙视将自由和科学两种谎言集一身的制度和国家。他年纪越大的时候,越害怕音乐,因为他发现音乐会影响他的情绪,让自己颓废,落入堕落的漩涡。他爱贝多芬的音乐,但却把贝多芬的音乐批得体无完肤:罗曼罗兰说托尔斯泰忘记了一点,听音乐或奏音乐的人,大半都是缺少生命或生命极其庸俗的,音乐对一般没有感觉的人是不会有危险的;一般的麻木的群众,绝不会受着歌剧院中所表现的《莎乐美》(奥斯卡·王尔德创作戏剧,莎乐美是《圣经》中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是基督教世界文艺作品的重要主题,衍生出用她故事为题材编写的歌剧、电影和大量绘画作品)的病态的情感所鼓动。必须是生活富丽的人,如同托尔斯泰般,才有因为这样的情绪而痛苦的可能。虽然他对贝多芬的极度不公平,但他比今天大半崇拜贝多芬的人,更深切的感受到贝多芬音乐的感情。

虽然托尔斯泰出生于富贵人家,但是他没有虚荣心,不属于任何教派。他不向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说话,他只说给普通人听,是人类的良知。对普通人来说,他并不是那些骄傲的、坐在他们艺术与智慧宝座上,威临人类的大师,而是像他说的,“我们的弟兄”。

结语

如果要问看完这部作品我有什么感受,我觉得精神上走得越远,人越孤独,两者不可兼顾,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是别想那么多,关注当下和家庭好了。对于科学,我已然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秉持科学精神,而不是将科学当成一种宗教(虽然,当下的科学世界也很像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但是我还是期望世界会变得更好的)。对于音乐,我能感受到旋律给大脑带来的快感,而并不是通过系统化的音乐欣赏套路。然而托尔斯泰的伟大思想,必须看他的作品,才能体会,而这部《托尔斯泰传》对我来说只是一个了解伟大灵魂的序言和背景知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