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42:有声的历史--《战争与和平(三)》

 伊卡洛斯之翼 2022-01-13

《1812序曲》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旋律是我非常喜欢的,在纪念老柴诞辰150周年的一个音乐会上,用了礼炮来代替鼓声,很是震撼。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E411h7MG/

(视频没法上传,只能来个连接了)

不曾想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讲了这个时期的故事。

《1812序曲》--《战争与和平(三)》

音乐对我而言,只是分为好听和不好听,不好听的基本不会听第二遍。所以,当年念中学的我,是喜欢这个曲子的,后来听说里头还有一些《马赛曲》的旋律,于是我很好奇的去听了《马赛曲》,发现果然是有那么一段旋律的。再后来,我知道了《马赛曲》是法国的国歌,《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原来就是法俄战争,拿破仑拿下了莫斯科,但最后还是因为寒冬的缘故撤退了,对于柴可夫斯基来说,这是俄国的胜利,伟大胜利,《1812序曲》正是这种伟大胜利的记录。

说起拿破仑,我不禁想起了贝多芬,还有那首著名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在贝多芬心里,拿破仑曾经是他的灯塔,他的普罗米修斯,甚至在乐谱上都写下了“波拿巴”,后来听说拿破仑称帝,于是把标题给涂黑了。甭管别的,这首《英雄》交响曲,足够的雄壮,足够的催人奋进,贝多芬的那几首交响曲,什么时候听,都是喜欢的,开心的时候哼一段《欢乐颂》,难过的时候听一段《欢乐颂》,人都会变得好一点。

《战争与和平(三)》讲述的就是法国和俄国一直谈谈打打,然后议和,接着法国真的打过来了,原本硬朗嘴硬的俄国军队节节败退,一场硬仗后,俄军放弃了莫斯科,贵族们纷纷离开家园避难。故事里的人物都是贵族,他们很多都参加了战斗,英勇殉国。不过那个时候的军队和战争,并没有现在那么的专业,即便是拿破仑也没法做到让军官们按照自己的指挥来战斗,谁赢谁输,很多时候都是运气和士气的结果。至少,拿破仑把法国人动员起来了,让他们自觉的,英勇的,有责任的参加了这场战争,而且还为拿破仑而自豪。但并不能说俄军不拥护沙皇,看到皇帝,很多人激动不已,还流下了泪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拿破仑的战争指挥艺术还是要比俄军强很多,毕竟一个庞大的帝国,所谓的军事专家,说起理论来都头头是道。战场上很残酷,很多人,还没有遇上对手就被炸死了。投降和受伤,都逃不过被杀的命运,毕竟俘虏是要吃要喝要人看守的。

对于莫斯科的那场大火,托尔斯泰的评价很有意思,

法国人把莫斯科大火归罪于拉斯托普庆的野蛮爱国心;俄国人则归罪于法国人的残暴行为。事实上,莫斯科大火并不是由一个人或者几个人造成的,也不可能由少数人造成。莫斯科被焚毁,那是因为任何一座木头建筑的城市在那种条件下非焚毁不可,不管有没有一百三十条简陋的消防水管。莫斯科非焚毁不可,因为居民都已撤走,它就像一堆刨花,连续几天有火星落下,非焚毁不可。

感觉起来这一场大火是注定的,找不到根源,这个时候找到的原因都是借口、托词和推卸责任。

让我惊讶的是,托尔斯泰借用了微积分的概念来评价历史结论,而且我还是很认可的

任何历史结论,不需评论界费一点力气,就会被彻底推翻,化为乌有,就因为评论界总是拿或大或小的孤立片断来进行研究;评论界总是有权这样做,因为历史片断总是任意选取的。只有承认无穷小的单位——历史的微分(就是人的个人倾向)而进行观察,并掌握求积分的方法,我们才有希望认识历史的规律

结语

故事的情节,并未能打动我,然而是作者对历史的观点和评价,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思考。也让我对《1812序曲》有了更新的认识,借用两个国家的旋律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音乐作品,这个伟大不仅仅在于音乐本身,还记录了历史。不得不说,这个历史事件因为有这个作品,被永远的记录史册,只要这个作品还在演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