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贡区:江东庙:曾经热闹非凡的巿井之地

 昵称33748440 2022-01-13
文章图片1

江东庙,位于赣江街道辖区,原鸳鸯桥路与谢细巷交界处至四路口,现厚德路、健康路十字路口。

江东庙是座敬拜赣州本土一位地方神的庙宇。明嘉靖《赣州府志》有载:此神名石固,乃秦代赣州人,殁后,当地人敬其为神,两千余年一直沿袭下来。石固,是秦代木客中的代表人物,后来他成为了西汉长沙王吴芮的妹夫,代表妹夫管理南赣地区。可惜岁月太过久远,我们已无从查考他更多的故事与传说。

史料有载:“江东庙,水东雷冈之上。唐大中时里人周诚徙建,祀土神石固。……正德戊寅,王都御史守仁提兵剿寇,随祷随应,凯旋檄知府邢旬重修殿庄,改建厅事、东西序、亭舍及辟大门,周围缭以垣,规制颇备。”由此可知,江东庙建于唐代,由当地人周诚从别处迁徙重建。唐时就把石固尊为本地神。

明正德年间,王阳明每每往江东庙祈祷,每每应验。清同治版《赣州府志》又载:赣州城东有嘉济庙,纪念秦人石固,清代移入城内,改名江东庙;北宋知州赵清献任上,一年贡水连旱三月,城外贡江之上滞留无数货船,赵率官吏们往城外嘉济庙祭拜石固,当夜贡江水“清涨三尺”,贡水赣江贯通一气,解了船商们长久的烦恼。

今天,江东庙早已名存实亡,岁月风将它羽化得只剩了个名,如同前面的五道庙一样。当年它雄瞻一方、护佑百姓的气势怎样,已不能再想象了。

文章图片2

岁月的确有伟力,可以蚀去一切物的痕迹。人类是不是有些悲哀,既然物已没了,还敬重着什么虚名。是纯粹归于一种习惯,还是因为心底存留着一种城市情结?毕竟这江东庙神是赣州人的先祖。

其实,相对于整个城市来说,江东庙最先仅仅是一个点,一个借助看不见的神祈求幸福宣泄情感之场所,至明清它衍生为了一条街,到今天它复龟缩于一个点,甚至剩余得仅仅一个地名而已。

为何谓之江东庙呢?原来,最早的江东庙叫嘉济庙,位于贡水之东雷岗,清代时迁入城区,故取其原在贡江之东而名江东庙。迁入城区后的江东庙,位于忠节营西巷口之侧,曾为幼幼小学,即今天的赣州四中内南面之宿舍区。所以,以今人对历史的菲薄去想象历史的真实原貌,是十分不确切的。

文章图片3

江东庙,一路尽是高楼华厦,已是寻不到一丝半点旧街的痕迹了,便是天空也被拥挤得如同四路口般呈十字形。只有那厚德路与健康路之四路口,应该还记得曾经驻在地面上的昔日江东庙,记得它往昔熙熙攘攘的情景。

据老人回忆,这一片地区除固定的商铺之外,还有一类游动式的商业形态,即上世纪三十年代前的卖夜宵及游街串巷的买卖,属于流动型的商业行为。当时最流行的是清汤(赣州人称馄饨为清汤),担子。

清汤担子是卖手工面条和包肉馅的馄饨货郎担,担子一头是柴灶水锅,另一头是面条、馄饨、调料和碗筷调羹,待到夜晚八九点钟,挑着清汤担子走街串巷去卖夜宵,摇响连带小锣的摇鼓,招引等待吃夜宵的顾客,挑卖一处又一处,直到半夜三更。

文章图片4

后来卖油炸三角豆腐、雪豆炆猪脚包和五香茶蛋等货郎担子,都仿效清汤担子做夜宵生意了。这类游街串巷的买卖还有货郎担、面条篮子、“了花”箩担等。

货郎担一般多是卖针、线、顶针、锥子、扣子、红头绳、花粉、梳子、镜子、剪刀、阑干(一种镶边的花布带)等家庭妇女常用的小商品。这种担子高约七、八十公分,担子上层玻璃长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担子下是木橱。货郎挑着货担,手执摇鼓,游街串巷,送货上门。

面条篮子是指在旧社会有些穷苦的孩子上不起学,还要谋生,用一个有提手的四方形竹篮,去赊贩面条子(赣州人叫油条为面条子)、糕头、兰花根、菜饺子、面团子、米果、花生米、豆巴、麻圆、牛舌头等油炸食品,手挽竹篮,游街串巷,大声叫卖“面条子、兰花根、菜饺子、面团子、二道油(二次回锅油炸的油条)……”若是被顾客叫进厅堂,那就能卖很多的货品。如果运气不好,叫卖半天也没几人来买。

文章图片5

上世纪三十年代,赣州城里还有卖“了花”的大油箩担,沿路叫卖。“了花”的里面就像现在的空酥麻筒,只是形状不一样,外面滚的不是芝麻而是炒米。还有的用大油箩装“花皮脆”或是炒烫皮,沿街叫卖。

时至今日,这类游动型的商贩不仅在鸳鸯桥一带消失了,便是在整个赣州城也几近消失,便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名噪一时的“卖油烧饺子”的吆喝声也远逝了,只剩下少数南康横市、坪市、隆木卖雪片糕的货郎在欣赏担售卖,以最后的身形传递着一份久远的温情。

所以说,宋城赣州,这南隅是个人文热闹区,中部是个商业热闹区,北部是个官府热闹区。江东庙,一个物既然空灵得了无踪影,却尚能在百姓口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名字,其实也是很了不起的。

文/文瑞,图/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