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间的过渡——“灰空间”

 建材U选 2022-01-13

“灰空间”的概念最早应是出自于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一般理解其含义是指建筑室内与室外之间的过渡空间——既非完全封闭的室内空间、亦非完全开敞的室外空间,它常常表现为有屋顶、构架限定的室外空间,如建筑入口的门廊、柱廊等。

空间在完全开放(室外空间)与完全封闭(室内空间)之间的过渡正如纯黑与纯白之间的灰色过渡,或许这也是“灰空间”名词的来源。

没有过渡的“灰空间”或者过渡的“灰空间”所占分量较少的建筑常让人产生建筑和环境之间“你是你、我是我”的截然分割的生硬感受。

Phillips Exeter学院图书馆(1972)   ©Gunnar Klack(CC BY-SA 2.0)
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Kahn)
“你是你、我是我”——建筑和环境彼此分割的状态
有明显“灰空间”过渡的建筑常能让人感觉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更为紧密、互为融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建筑的空间层次、立面的形式层次也更为丰富。
法国萨伏伊别墅   ©建材U选
建筑师:勒.柯布西埃
底层架空自然地形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建筑和基底环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意大利伯纳勒吉欧镇Redaelli墅    ©建材U选

意大利伯纳勒吉欧镇Redaelli别墅    ©建材U选

建筑师:马里奥·博塔

通过体块的减法形成的灰空间形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

瑞士斯塔比奥的小住宅   ©建材U选

建筑师:马里奥.博塔

简单的圆柱体通过减法衍生出的“灰空间”。

“灰空间”形成的层次过渡也提供了人们从室外进入室内的心里过渡,让人感觉更为丰富有趣。

埼玉县县立近代美术馆    ©建材U选

埼玉县县立近代美术馆   ©建材U选

建筑师:黑川纪章
采用构架限定的“灰空间”成为室外到室内的心理过渡空间。
在炎热地区,“灰空间”也可以成为建筑隔绝强烈阳光、减少热量传播的“缓冲器”。

巴西利亚总统府(Planalto宫)   ©建材U选

巴西利亚总统府(Planalto宫)   ©建材U选

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

深远的门廊“灰空间”形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同时也避免了阳光对建筑主体的直接曝晒。

“灰空间”可以通过体块的减法形成,也可以通过体块局部的加法(如悬挑)形成。减法常常能在保持体块整体性的同时形成“灰空间”;体块的加法则在形成“灰空间”的同时增加体块的丰富性。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建材U选
建筑师:贝聿铭
减法形成的巨大门廊提供了空间过渡,减法也保证了体块的完整性。

丹麦Ragnarock博物馆   ©Tuomo Lindfors(CC BY-NC-SA 2.0)

建筑师:MVRDV+COBE

巨大悬挑产生的灰空间作为入口空间。

某别墅设计  ©建材U选
体块的加法——悬挑的体块自然在其下部形成了空间限定。

“灰空间”不仅自然地提供了空间过渡,它也自然地成为一个躲风避雨遮阳的场所、有空间围合感的、能够感受到自然气息的休憩场所……。

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逊艺术博物馆  ©建材U选

建筑师:贝聿铭
空中的“灰空间”成为观景、休憩场所。
“灰空间”的前后关系形成的层次也能让它从建筑整体中凸显出来,常常起到强化入口提示的作用。
德国某住宅建筑   ©建材U选
建筑师:马里奥.博塔
“灰空间”提示了入口位置。
荷兰鹿特丹某建筑   ©建材U选
巨大的“灰空间”也清晰地提示了建筑入口位置。
新加坡Parkroyal酒店   ©建材U选
建筑师:WOHA
巨大的“灰空间”成为建筑的入口空间。

对于“灰空间”的感受如同常规空间一样同样和空间的形状、比例、尺度、限定围合程度等有关,建筑师可以根据“灰空间”的功能需求来决定其设计形式。

北京商务部办公楼的入口雨棚   ©建材U选

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由于雨棚对于空间的限定较弱,因此空间感受不太明显。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某老年公寓    ©建材U选

建筑师:MVRDV建筑师事务所

虽然设计的出发点不是创造“灰空间”,但立面悬挑的体块还是自然地限定出多个不同高度的“灰空间”,空间感随着悬挑体块越高感觉越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