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 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说说,中医是怎么“治懒”的。 懒,也是病吗? 严格说,不是病,而是症。 作为一个症状,它十分多见。 它背后的形成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常说的湿气。 来吧,我给你说个真实的医案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国中医临床大家,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 有一次,董师遇上一个患者。此人43岁,姓纪,是一个男性。 什么毛病呢?就是懒。 几天以来,他周身乏力,肌肉酸楚,不爱动弹,就想在床上倒着。除了上厕所,他恨不得24小时不起来。 也许你问了,一旦起来,会怎样? 答案是,脑袋沉重,不清醒,还有点迷糊。坐起身来,没一会人,他的脑袋就沉下去,不由得闭上双眼。 这到底是咋回事啊?一连几天如此,家里人觉得不行,就带他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象细濡,舌苔略黄腻,舌质淡红。 细问得知,患者食欲不好,偶尔会出现恶心的感觉,胸前感觉憋闷。 了解这些情况以后,董师心中有了定数,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鲜藿香10克,鲜佩兰10克,厚朴6克,陈皮5克,茯苓12克,通草5克,芦根30克,滑石15克,枳壳10克,焦三仙各10克(3剂) 结果如何?患者用药以后,就感觉浑身上下有微微出汗,接着头晕沉减轻,胸闷几乎消失,食欲有所恢复。 这个时候,原方保持不变,继续投用3剂。 最终,患者诸症悉平,身体情况大好,生活恢复正常。 这是路师早年的一张验案。初诊时间,为1978年7月10日。 现在,我来说说这背后的道理。 我跟你讲,这个人的问题,就在于湿气。 湿气这个东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分为内湿和外湿两种。 所谓内湿,往往就是脾虚,运化失常,使得痰湿内积。 外湿,则多和自然环境有关系。外界的湿气,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困于脾,让体内有了湿气。 上面这个患者的问题,很可能是源于外湿。因为什么?因为其发病,乃是7月。7月份,湿邪盛,故而容易伤人。 当然,他之所以发病,也很可能和自身脾虚有关。外界邪气再怎么厉害,也是要欺负那些正气不足的人。脾虚,天然地容易为湿邪所伤。 湿邪这玩意儿,是令人懒的。 因为啥?它重浊、黏滞、性趋下。这就好比在你的身体上挂了好多水瓶子,你走路是不是沉甸甸的,特别费劲,不爱动弹啊? 比如说上文医案里这个患者吧,痰湿之邪泛溢四肢,所以胳膊腿沉重。湿邪阻遏中焦,胃气不降上逆,所以食欲不振、呕恶阵阵。湿邪阻遏气机,患者胸中就会觉得憋闷。湿邪阻滞,清阳不升,所以患者的脑袋就越发沉困、不清醒。 这个时候怎么办?当然要化解湿气。 我们看看当时董建华前辈是如何用药的: 鲜藿香10克,鲜佩兰10克,厚朴6克,陈皮5克,茯苓12克,通草5克,芦根30克,滑石15克,枳壳10克,焦三仙各10克(3剂) 这里头,藿香和佩兰搭配,芳香化湿。厚朴、陈皮搭配,模仿平胃散之意,可以行气消胀、除满化湿。茯苓、通草、芦根、滑石健脾利湿,令湿邪随小便而去。枳壳和焦三仙,畅行中焦之气,化积导滞,增进食欲。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我给你简单地说了说。 等患者湿邪散尽,清阳之气普照全身,他的一身“懒病”,就可以完全消解了。 从这个小医案里,我们能看出什么来呢? 首先,你得清楚,中医对湿邪的基本认识。它给人带来的危害之一,说得形象点,就是让人变得懒。四肢懒,脑袋沉,不爱动,想睡觉。苔腻脉濡,胸闷不快。无论内湿还是外湿,都会给人这类感受。这种情况,可以说在现代人身上特别多见。 其次,这就是中医化解湿邪的方法。你看董师在验方里的用药,有健脾利水之品,有行气除满之品,有芳香化湿之品,更有消积导滞之品。这样的一种配伍思路,是非常讲究的。 好了。这个事儿,文老师就简单地和你说这么多吧。文中配伍,非专业人士,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在这里仅供参考。 全文完。 |
|
来自: 老郭zuc7shszj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