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英语时代 2022-01-13

近些年来,好多人都在说:“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难教了。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可是说了多少道理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我认为,培养教育小孩该打还是要打。但是,“打”孩子要分事情、场合、时间,最最最重要的是“打”孩子要知轻重,伤皮不伤骨,重要部位不可打。惩戒为主,绝对不可伤到孩子。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古语有云:“棍棒底下出孝子,戒尺之下出高徒”,前一句反应了家庭教育,后一句反应了学校教育!培养教育小孩,方法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但是无论如何,孩子必须要有一定的怕性,没有怕性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教育!说服教育不是也不可能是唯一的建议形式,受教育者有着千差万别,教育形式也应该多样化!“打”可能不是最好的建议方式,但是“打”却是不可缺少的建议方式!

三岁以前,蛮横霸道、任性妄为、撒谎诬赖该打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到老!”近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一个孩子从出生到3岁,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换句话理解,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言语、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等等都会被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一套早期内在价值规则系统,在他后期的人生中这些最初的价值观就像一套初级的行为指南准则。那么,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将起着龙骨般支撑的作用。

然而,面对两三岁的孩子,大家一定都听过“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简单来说,这一阶段的幼儿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开始逐渐出现,执拗是他们最明显的表现。“不要、不要!”成为他们的口头禅。玩具不要借给其他小朋友玩、别人的玩具自己喜欢就想要据为己有、非要尝试各种“危险”事物、一言不合就要满地撒泼打滚~~~家长为此真是头疼不已,说好不哄不叫好妈妈,真是分分钟人设崩塌成泼妇!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有没有~尝试过无数正面管教的方法,我家熊孩子就是没用!依旧一言不合就要打小朋友、看到喜欢的玩具上来就要抢,你怎么办?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一档访谈节目中告诉父母:“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之心。”

“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3岁以前很多“道理”孩子往往还不太明白个中的利害关系,因而让孩子轻轻地受点“皮肉”之苦,反而能让孩子记住父母说的话。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记忆会越来越好,“打”便成了记忆中无法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个“打”要换方法不能是简单粗暴地“打”,不然孩子会记你一辈子。3岁以后的孩子随着入托入学、接触到的知识面扩大,用孩子能理解的道理讲给他听,他是听得懂的,就不需要用“皮肉”之苦。

那怎么打呢?很多家长一看孩子不听话就大打出手,打耳光、用力踹,有的更是拿出很粗的木棍将孩子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这样的打法叫“家暴”。我的方法是,会在家里准备一根很细的藤条或竹子,孩子犯错的时候打几下手心或手背。藤条和竹子因为很细,打下去就像针扎一样刺痛,但是不会伤到孩子的骨头。孩子能记住这样的疼痛感,大部分情况下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蛮横霸道、任性妄为、撒谎诬赖”在我们家是要被打的行为,可能每个人给孩子灌输的理念不同会有差异。这里建议,涉及到人格、品行方面的要重罚。从小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品行,长大才不会反被其累。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非故意、情绪低落、公众场合不打

孩子非故意、无恶意,做错事知道错了。自己本身就已经很愧疚、伤心、难过的情况下,父母应该给予爱和理解。积极和孩子一起面对、解决问题,不用打、不用骂,这样的时候父母给孩子的是爱的源泉,是温暖。一个人在自己很失落、不堪的时候,有人给自己爱、理解和支持。他的耐挫和承担力量会更强。公众场合不大,一个3岁的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和“面子”,在小伙伴和外人面前给他留足这点面子,孩子会更自信。

“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

有很多人认为“人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孩子的一切都取决于后天教育”,多少年前,我也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可是多少年后的今天,我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人一出生可能是白纸一张,但是这张白纸是有一定底色的,只不过一出生时这个底色差别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底色会越来越明显!孔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但是两人都主张“性相近,习相远”,无论一个人一出生是善还是恶,本性都是差不多的,随着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习性就差别很大了!也就是说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最关键的要素!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孟子从小丧父,跟随母亲倪氏,一天,孟母看到孟子在跟邻居家的孩子打架,孟母认为这里环境不好,就搬家了,新家离墓地很近,经常会有埋葬棺材的行为,孟母发现孟子在院子里挖坑埋树枝,孟母认为这里不好,就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一个铁匠铺的旁边,一段时间之后,孟母发现孟子经常在院子里拿树枝捶打石块模仿铁匠,孟母认为不妥,就又搬家了。

这一次搬到了一家学堂的旁边,一段时间之后,孟母看到孟子摇头晃脑模仿学堂的先生,孟母就把孟子送进了学堂,可是学了不久,孟子就学够了!回家不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了织布机前,告诉他,这匹布是怎么从棉到线,从线到布,然后拿出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说,你现在放弃学业就好比剪断织好的布,孟子大惊!这段故事被写入三字经的总序,被后人奉为教育孩子的典范。可是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孟母发现孟子孩子打架,孟母用藤条狠狠地打了孟母的屁股,并罚孟子不能吃饭,后来,孟子一次次的不学好,孟母甚至让孟子当街“裸跪认错”,不然就不给吃饭,孟母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教育家,“打”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但是“打”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从古至今,“打罚”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从孔子办学一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戒尺就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惩戒工具。在学校教育里,怕性是孩子心里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一般会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无效后就要进行体罚,体罚无效就要让家长带回家反省,在无效就要开除了,一般来说,学生心里都有一定的怕性,都能遵守校规校纪!可是,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前,老师体罚学生属于正常的管教行为,就类似于家长管理孩子,可是2000年以后,老师体罚学生变成了违法行为,类似于杀人放火!2010年之后,专家们又发明了一个新的词语“变相体罚”,这个词语包含了老师能想到的一切管理措施,罚站属于体罚学生,在操场上跑步属于体罚学生,罚打扫卫生属于变相体罚,罚写作业属于变相体罚.........,目前来看,老师们唯一不违规的教育方式是说服教育!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家庭教育已丧失,学校教育也坚守不住了!

中国的这一代是第二代独生子女,是娇生惯养的一代,七八个大人守着这一个“祖宗”,要星星不敢拿月亮,基本上个顶个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目无尊长,没有礼貌的“小少爷”和“小公主”,可是说是没有任何家教!这些祖宗进入学校,一旦有负责任的老师管教,或是说教,或是惩戒,家长们都会极力地阻拦,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学着“佛系”,不是老师们不负责任,而是老师们无能为力了!

以前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现在老师就是一个“教书匠”而已!“打骂”可能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但是“打和骂”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孩子使用不同的教育形式,古语有云:一等人不打不骂就成人,二等人打打骂骂才成人,三等人连打带骂不成人!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说服教育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对于“那些带有犯罪潜质”的学生,说服教育真的有效?

总结语:

我们“小打”孩子的目的是让他通过皮肉之痛来切身体会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让他下次不敢再犯,为的是将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的底线教给孩子。而非将自己不良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点作为父母要切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