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风范丨草原上的雄鹰——哈萨克族

 金色年华554 2022-01-13

纵横华媒国际推出“华夏风范”平台,融通中外,展示中国城市文化。

“哈萨克”是该族自称,在突厥语中,哈萨克除了形容刀剑的锋利,还有一个含义是'广袤草原上自由迁徙的勇敢、自由的人们',这和哈萨克族人民的形象也很符合。

15世纪中叶,其先民建立哈萨克汗国,民族正式形成。

历史上信奉过多种宗教,到16世纪,基本上伊斯兰教。

文章图片1

传统节日主要有库尔班节、肉孜节、纳吾鲁孜节。

哈萨克族,民族语言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文章图片2

哈萨克族的主体在中亚、西亚,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总人口数为1462588人。

文章图片3

关于“哈萨克”族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5种观点。

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

文章图片4

马背上的民族

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和哈萨克的两对翅膀。

马和音乐在哈萨克族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生活离不开马,也离不开音乐。

哈萨克人性格粗犷、热情好客,他们对马情有独钟,爱马如命,视之为“最忠诚的朋友”。

文章图片5

没有乞丐的民族

哈萨克族还被誉为“没有乞丐的民族”,这与哈萨克族的习俗有关。

哈萨克族有一句著名的谚语:“祖先留下的财产,有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

在草原上,凡是前来拜访或投宿的客人,无论是否认识,也不论是哪个民族,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哈萨克族都热烈欢迎,谒诚接待。

文章图片6

因为哈萨克人还有一句谚语,“在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跳到水里也洗不掉这个耻辱。”

这种招待与馈赠是不要报酬的,向客人索取报酬被认为是奇耻大辱。

所以,在与哈萨克人共同生活过的其他民族中,有这么一种说法,“只要沿途有哈萨克人,你哪怕走一年的路,也不用带一粒粮食、一分钱。”

文章图片7

古老的驯鹰人

鹰,是哈萨克人的魂。

猎鹰,是他们传统的捕猎武器,在哈萨克族的传说里,鹰是唯一能直视太阳而不被灼伤的神鸟,他们相信,不论捕食或飞行,鹰永远是蓝天中终极的猎手。

文章图片8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哈萨克人已经与鹰绑在了一起,哈萨克族驯鹰人,是这个民族特别的象征。

如今,在新疆的哈萨克牧民中还保留着驯鹰的传统。

文章图片9

民族服饰

“吐马克”是哈萨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带有两个耳扇,后面有能够遮风雪、避寒气的长尾扇。

冬季还戴一种称为“波尔克”的圆顶帽,一般用水獭皮、貂皮、狐皮等兽皮以及羊羔皮制作。

夏季,上了年纪的哈萨克族男子一般穿软革制成的靴子,外套胶鞋,以保护靴子。

年轻男子穿长筒皮靴。猎人则穿便于跋山涉水的高翘首软靴。

文章图片10

哈萨克族女性的服饰比男性服饰要复杂一些,款式繁多,做工极为讲究,而且随着年龄的变化,着装上也有所不同。

女孩子从小戴“塔克亚”,“沙吾克列”是姑娘们出嫁时戴的尖顶帽。

小女孩的衣服上多缀满银铜或纽扣,姑娘和少女穿袖口饰有十字绣花边、下摆带多褶的连衣裙,上身外加半截紧身黑、红、绿色的坎肩,坎肩的对襟两边缀满亮晶晶的银饰。

文章图片11

传统节日

哈萨克族的节日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外、那吾肉孜节。

“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虽然源于宗教,但已变成哈萨克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为国家法定的民族节日。

文章图片12

“那吾肉孜节”则是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之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春节。

“那吾肉孜”日,家家做“那吾肉孜”粥。哈萨克人成群结队,走村窜户,拥抱贺岁,祝愿新年牲畜旺盛,庄稼丰收。

文章图片13

《华夏风范》平台由纵横华媒国际发起打造,致力于向全人类阐释推介更多具有地方品牌特色物产、中国城市文化底蕴、中国人民精神特质、中国经济社会力量、中国智慧与自信的优秀文化,为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人类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

文章图片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