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阳,有一条弯弯的河流,叫白河。她没有长江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依然淘尽风流人物。 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起兵,发动了反对王莽新朝的战争,再创大汉王朝的强盛时代;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将”,即刘秀麾下的二十八个主要武将和谋士,多出生于白河两岸;东汉末年,刘备屯兵在白河西岸的新野,三顾茅庐,此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开创蜀汉王朝;三国时期,曹操与张绣曾于此激战,长子曹昂被乱箭射死,曹操的侄子曹安民死于乱军之中……  南阳诸葛草庐 白河岸边:喜欢种庄稼的刘秀避吏新野 王莽新朝年间,在新野县白河岸边,有一位叫作刘秀的青年,一副农民的打扮,牵着一头牛,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 刘秀其实并不是南阳新野人,而是南阳蔡阳县(今湖北枣阳)人。因为兄长犯罪,为躲避官府通缉,才逃到新野的姐夫邓晨家。(《后汉书·光武帝纪》: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  农耕生活 他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养牛,这头牛还在今后的新野之战陪着他出生入死。另外一个爱好是种庄稼。刘秀勤于农事,而兄刘縯好侠养士,经常取笑刘秀。他喜欢种庄稼,也许当他的名字叫作“秀”的时候,就注定要和庄稼结下不解之缘。 刘秀名字的来历:那年天降祥瑞,嘉禾生,一茎九穗  稻穗 “秀”,今指事物的精华,但是它的本身意思是谷类作物抽穗开花。《东观汉记·帝纪》记录了刘秀名字的来由。刘秀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北),家父刘钦是该县县令。那一年,刘钦接到奏报,在辖区内发现了一株特别的谷子——一根茎长出了九个穗,并且比一般谷子要长,当年济阳县大获丰收。刘秀父亲因此为其取名为“秀”。(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长大于凡禾,县界大丰熟,因名帝曰秀”。) 刘秀曾是一位太学“博士弟子”  朴素无华的打扮,掩饰不了刘秀高雅的气质。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继承了先祖刘邦的优秀基因,是一个美男子。来新野之前,他还是一名太学毕业的“博士弟子”,专攻《尚书》。太学是西汉时期的最高学府,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基地。在太学中学习的人称为博士弟子,这些博士弟子在学业后,通过每年举行的“射策”,也就可以当官。太学的求学生涯,他大大开扩了眼界,也磨炼了心智,他非常关心时事、关心政治,同时认识了很多有识之士,其中就包含十三岁能赋诗的新野神童——邓禹。 刘秀:汉朝时期“又肯下力有文化”的农民 避吏新野期间,南阳郡发生饥荒,别人的庄稼绝收了,吃饭都成问题,但是刘秀不仅能满足家用,还能将剩余的粮食通过牛车拉到南阳的集市上卖。当时刘秀使用的是什么农业技术,不得而知。  稻穗 套用戏剧《朝阳沟》中的一句话“又肯下力有文化,不愁当一个农业科学家”。如果刘秀生活在太平盛世,没有王莽篡位,刘秀有可能是一位千年难遇的农业科学家,代表了当时“先进农业的发展方向”。 娶妻当得阴丽华,门第差距难以逾越 初来乍到,既来之则安之,在新野刘秀已经习惯了日落而出,日落而息的耕作生活。白河两岸,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在新野,还有一位让他日夜思念的少女——阴丽华。  刘秀的姐夫邓晨是新野人,与新野的阴氏有亲戚关系。早些年,刘秀有机会接触到了阴丽华。阴家小姐的美貌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情窦初开的刘秀,心中泛起涟漪,像被春风吹皱的白河水。《后汉书·皇后纪》记载:“初,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皇家卫队 在长安求学时期的刘秀,人生的最高追求就是:娶一个像阴丽华的女子为妻,当官能做到京城守备区司令(执金吾)就满足了。比起先祖刘邦,这确实有点人穷志短。因为当年刘邦到京城出差,有幸见到了秦始皇的车队,树立了一个宏大的理想:大丈夫当时如此。 “仕宦执金吾,娶妻阴丽华”理想破灭,因为王莽扩大了太学招生规模 太学毕业,刘秀没有如愿进入政界,反而是“毕业即失业”,返回老家蔡阳继续过着种地的生活。实现“仕宦执金吾,娶妻阴丽华”这个理想太难了。原因很简单,太学扩招了,就业成了难题。因为当时王莽掌握朝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扩大了招生规模,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当时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穷书生暗恋豪门千金的故事 这次,以逃犯的身份来到新野,相当落魄。我们可以展开合理想象:有多少个夜晚,刘秀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有多少个月凉如水的夜,刘秀漫步在白河岸边,在阴家的大宅门前徘徊,多么希望能够和阴丽华有那么一段美好的邂逅,但每次总是失望的的走开。上世纪有一首优美而略带伤感的流行歌曲——《窗外》最能表达此时刘秀的心情: 今夜我又来到你的窗外, 窗帘上你的影子多么可爱。 悄悄地爱过你这么多年, 明天我就要离开。 多少回我来到你的窗外, 也曾想敲敲门叫你出来。 想一想你的美丽我的平凡 一次次默默走开。 落魄书生刘秀与豪门千金阴丽华的门第差异 自古,婚姻强调门当户对,刘秀这个落魄的书生和豪门千金,悬殊太大了,娶妻阴丽华无异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阴丽华所在的阴氏家族是当时南阳新野的豪门。阴家所拥有的土地达七百余顷,车马和奴仆的规模可以同当时分封的诸侯王相比。阴家的先祖是曾经辅佐了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的春秋名相管仲。管仲第七代子孙管修,从齐国迁居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以后便以“阴”氏为姓。秦末汉初,阴家举家迁徙到了新野。  刘秀,也是名门之后,是西汉高祖刘邦九世之孙,但是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影响,虽属皇族,但由于嫡系继统的疏远,实际上已和布衣无异。不久,刘秀家族再也没有往日刘汉宗室耀眼的光环,因为那个先祖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被王莽建立的新朝替代,那个“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大汉王朝已辉煌不再。 王莽篡位后,因心恶刘氏,诸刘均被罢官去爵,刘秀的叔父萧县县令刘良被罢除后,也回到南阳郡蔡阳县务农。刘秀年幼丧父,兄妹6人被寄养在叔父刘良家。 刘秀深知,在新野种地,这辈子可能永远无法实现长安求学时的理想。我想,当时刘秀在新野时候的心情是非常郁闷的。用这样一句歌词来描述此时刘秀的心情再恰当不过:“谁在乎我的心里有多苦,谁在意我的明天去何处,这条路究竟多少崎岖多少坎坷途。” 刘秀成了当时的“剩男”——28岁仍单身 以刘秀的条件,在当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娶一个寻常女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直单身到28岁。在生产力落后,平均寿命普遍低下的古代,向来提倡的早婚,男子大约十五六岁就已经娶妻。为此,刘秀成了当时的“剩男”。  他将一切问题的矛头指向那个谋朝篡位的王莽。此时天下连岁灾蝗,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寇盗锋起。刘秀非常痛恨王莽,一心想恢复刘家汉朝的天下。新朝末年,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兄弟趁势而起,联合南阳宗室子弟打出了“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口号在舂陵起兵。刘秀第一次走向战场是是骑牛上阵的,后经过激战杀死了新野尉,刘秀才有了战马。 更始元年(23年),昆阳之战,城内守军不足1万,王莽军队42万来袭,诸将准备出逃。此时,偏将军刘秀力排众议,率领13名敢死队,突出重围,争取救兵,坚持抵抗。昆阳之战,在刘秀的指挥下,消灭了王莽的主力,为起义军最终推翻王莽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昆阳一站,刘秀最终一战成名,官拜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结束语  那一年,刘秀28岁,阴丽华19岁,刘秀终于实现了在长安求学的理想: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的经历证明了那句话:逆境时,不轻言放弃,有多能熬,就有多出众;绝境时,不自我设限,终会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