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阎凤梧 ||李白《早发白帝城》:舟行何以如此快

 后稷魂 2022-01-14

  

书讯

我省诗词学会原副会长阎凤梧教授的新著《漫卷大唐诗》于本年6月由三晋出版社出版,全书36万字,对唐代32位诗人的74首诗作了深入细致的解析。该书面世后,学界认为阎教授对唐诗的解析独辟蹊径,入情入理,是唐鉴赏的新探索,新收获。中国语言大学教授刘淑丽指出,阎教授提到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的生活与阅读体检和作家的创作联系起来,与作家血肉相连、感同身受,这样的解读非常深刻、透彻,是目下名头很大的那些教授所没有的。”
为弘扬传统文化,《后稷文苑》平台陆续推出《漫卷大唐诗》,让文科学生、诗词爱好者更多朋友得益。

    山西大学   

  阎凤梧

山西稷山县人,1936年生,中共党员。山西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1951年至1953年两次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60年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1960年至1962年南开大学中文系进修,1962年返校任教。2002年退休。曾任山西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山西诗词学会副会长。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古籍整理工作,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点击下面链接,欣赏阎凤梧先生往期作品
阎凤梧 || 竭尽绵薄力 漫卷大唐诗
阎凤梧 ||王绩:《野望》无所依归的惆怅
阎凤梧 ||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浓浓乡愁事事问
阎凤梧 || 卢照邻《长安古意》:繁华与堕落里的灵性
阎凤梧 || 骆宾王«在狱咏蝉»: 白头玄鬓两心伤
阎凤梧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感性与理性高度平衡的送别诗
阎凤梧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春光触动乡愁
阎凤梧 ||宋之问《度大庾岭》:绝望与希望的挣扎
阎凤梧 ||宋之问《渡汉江》:近乡心怯情更切
阎凤梧 ||沈佺期《独不见》:不受时空限制的抒情画面组接
阎凤梧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顶天立地伟人的孤独呐喊
阎凤梧 ||王之涣《登鹳雀楼》:唐代第一支放眼看世界的短歌
阎凤梧 ||王之涣《凉州词》:“黄沙” “黄河”之辨

阎凤梧 ||孟浩然《春晓》:顺从自然的恬淡心态

阎凤梧 ||《过故人庄》:语淡而韵味醇厚

阎凤梧 ||李颀《古从军行》:超越民族界限的反战态度

阎凤梧 ||王昌龄《从军行》之四、之五:无往不胜的边防部队

阎凤梧 ||王维《终南山》:诗歌、绘画、音乐的完美结合

阎凤梧 ||王维《观猎》:唐代第一部狩猎“动画片”
阎凤梧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响彻千年的送别劝酒词

李白

《早发白帝城》:舟行何以如此快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代有两首著名的“快诗”:一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二诗均写归途行程出人意表的高速度,但杜诗“白曰 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纯属艺术设想,并未身历其境;李诗则完全出自诗化的生活实感,以欢畅奔放的旋 律,写出了三峡急流之快,轻舟飞驰之快,遇赦心情之快,具有凭虚御风、瞬息千里的异乎寻常的速度感。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即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命其第十六子李璘镇守长江中游一带地区,李璘却擅自率水军东下,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与李亨抗衡,不久即兵败被杀。其间,李白怀着平定安史之乱、恢复国家统一、自己也建功立业的愿望,参加李璘的幕府工作,并且写了赞颂李璘东巡的《永王东巡歌 十一首》。李白因此被下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狱,获救后又被流放夜郎(今 贵州桐梓一带)。李白是一位大诗人,但不是政治家,不会观察形势,不会选边站队,所以遭此厄运。

乾元元载(758),李白这位58岁的老诗人,不得不抛妻别子,含悲忍痛,踏上了被流窜远地的漫漫长途。他从浔阳启程,乘舟溯江而上,泛洞庭,过三峡,抵达四川奉节白帝城时,已是“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了。“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万愤词》)前已有骨肉离散之痛,今又有远谪荒僻之愁,其悲 苦情状自可想见。“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 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流夜郎赠辛判官》)李白在漫漫长途中企盼着朝廷的大赦。乾元二年春,诗人 中途遇赦了,“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江夏赠韦南陵冰》) 李白又恢复了他那恢宏豁朗的胸怀,用十分欢快的笔调,写下了这首著名 的《早发白帝城》。

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的白帝山上。山势高峻,草木 繁茂,风光秀美,山上常有白云飘动,自古以来便是一方旅游胜地。人在遇到特大喜事的时候,总会把自己的喜悦心情投射到身边的人或物上,与它们共享欢乐;同时从它们身上得到喜悦的回馈,以增强自己的欢乐。在这 种情绪化的情况下,原本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东西,在当事人的心目中也好像有了生命、有了感情,能够分享自己的欢乐。李白中途遇赦,死里逃生,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呀!在他看来,白帝城像是换了新装,向他祝贺。

“朝辞白帝彩云间”,便写出了绝处逢生时,告别白帝城的兴奋心情旭日东升,霞光万道,矗立于白帝山上的白帝城晨雾缭绕,彩云绚丽,像是披上节日的盛装与诗人同乐,为诗人送行;而一个“辞”字,又把诗人拱手告别 的神态写活了,仿佛听到他在高声呼喊:白帝城,再见吧!我可要回家去了!”这种爆发式的欢快情绪,是由遭贬之极悲与遇赦之极喜的心理反差相 互撞击而迸发的感情火花。心情欢快的“快”与速度快捷的“快”,在人的心 理上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心情沉闷的时候,似乎觉得物体的运动也 沉重迟缓了;心情欢快的时候,似乎觉得物体的运动也轻松迅捷了。李白 这种极度欢快的心情,为下句舟行之快速作了心理感觉上的铺垫。

“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人把成语“一日千里”拆开,加人地名“江陵”和 动词“还”,构成“千里江陵”和“一日还”两个词语的紧密联结,有力地强调了江陵的遥远和船速的快捷。这个句子看似平常,却用“千里”与“一日”两 个多与少悬殊的数字,构成了极大之空间与极短之时间强烈的时空反差, 虽无具体形象的描绘,人们仍可以凭借“ 一日千里”这个词语的固有内涵, 以及由此积淀而成的关于高速运行的心理定式,间接地体验到超常的高速度。其次,这种超常的高速效果与白帝城附近的地理形势也有直接关系。白帝城南临大江,东南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山下即夔门,地势的高低 反差很大;白帝城在长江上游,江陵则近于下游,江流的上下反差也很大。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把白帝城高举于云霄之上,造成“危乎高哉”的感 觉;欠句“千里江陵一日还”陡然一转,从白帝山顶一下子跌落到千里之外、 地处下游的江陵。我们读起来,似有一种自高空云端急速下降,倏忽千里 的实感,惊心动魄而又喜悦畅快。同时这种心情又是以不久前逆水行舟的 迟缓速度作为反衬的。在流放夜郎途中,李白曾写道“三朝上黄牛,三暮行 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每走一站都要付出“鬓成 丝”的精神代价,可见旅途多么艰难。如今形势大变:不是远赴荒僻而是得 赦还家,不是逆水行舟而是顺流直下,其流之急,其情之喜,在迟缓与迅疾 的速度反差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千里江陵一日还”写水程之快虽有上述效果,但它毕竟是抽象的说明 和间接的感受;那么“两岸猿声啼不住”,又会有什么效果呢?不少人引用 《水经注·江水》中的话,说长江两岸“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意思是从四川奉节到湖北江陵600 公里的路程,猿猴的叫声久久不绝于耳。我想当时长江两岸生态环境尚未 破坏,猿猴固然很多,但绝不会多到两岸山上满是猿猴,不停地鸣叫。倘若猿声果真是久久不绝于耳,长江中下游便不是人的世界,而是猿的世界了。猿声不绝于耳的解释,显然不合情理。细细想来,“两岸猿声啼不住”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而是以长江两岸“常有高猿长啸”为基础的听觉夸张,把“常有”夸张为“不住”。

诗人正是用经过夸张的连续不断的听觉感受,极其有力地烘托出水流的急速,收到了“使通首精神飞越”(清人桂馥 《札朴》)的特殊效果,成为惊人的一笔。试想长江三峡地段,两岸峭岩壁 立,江面曲折狭窄,水流非常湍急。诗人乘一叶轻舟,在万山丛中飞奔而 下,沿江景物一闪而过,就像在特别快车上看窗外景物一样,眼前模糊不 清,浑然一片;至于耳边的猿声,本来是有高低长短、时断时续、有一定节奏 的多次性声音,但因舟行迅急,两岸猿声似乎一声刚落一声又起,在听觉中 连成了一条线,变成无节奏的持续不断的一次性声音,造成千里之遥猿声 一直不绝于耳的错觉。这里有一个心理学原理。心理学指出:听觉是时间 测量器,听觉记忆是时间记忆。速度太慢或太快的运动都不可能用短暂的 听觉去直接感知,而只能凭听觉的连续来感知。例如在漆黑的夜里,牛车 运行的慢速度,是通过缓慢而连续的咯噔 咯噔的车轮声来感知的;骏马奔驰的快速度,是通过快速而连续的哒、哒、哒、哒的马蹄声来感 知的;噔,一声,哒,一声,这种不连续的声音,根本感知不到牛车和骏马的 运动。由此可知,听觉功能对感知物体运动十分重要。再如在物体运动速 度极快的情况下,视觉功能便失去了辨析运动速度的作用,眼前的物体也 不成其为判断运动速度的参照物了。这就像在高速运行的火车上,窗外的 电线杆在乘客的视觉中,连成了模模糊糊的一片,无法用电线杆的后移速 度判断火车的前进速度,于是车轮声音的长短强弱便成为判断车行速度的 唯一依据了。“迟迟钟鼓初长夜”,显示出深宫独处时的长夜漫漫;一声猿 声啼未断,轻舟已过万重山,都是用声音的快慢判断时间和运动的速度。另外,声音又具有烘托作用和刺激效应。“啼不住”的猿声犹如奔驰中的火 车汽笛、消防车警报一样,用连续不断的声音烘托出一种紧张气氛,提高听 觉的感受能力,从而加强了舟行的速度感,显示出诗人目不暇顾、耳不暇接 的神情,从紧张中表现出欢快。诗人在赴夜郎的舟行途中曾经写下这样的 诗句: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自巴东舟 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猿声只是“响啾啾”,并非“啼不住”;然而一旦遇赦,心情大变,由听觉错觉造成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就像是为 诗人欢呼送行了。

“轻舟已过万重山”,应与上句“两岸猿声啼不住”一气连读。“轻舟”与 “万重山”形成小与大、重与轻、动与静的反差,它们相互作为参照物,以显 示轻舟运动所引起的位移。而这种位移现象又是在短暂的一声猿啼中完 成,可见其是如何迅疾。一个“轻”字,又一次表现出船影的轻飏飞动之势 和诗人轻松欢愉的心情。这一句是船出三峡后的回望。诗人对自己如此 神速地穿越万重山感到十分惊奇,惊奇之余,当初的紧张情绪完全消散;再 展望前方,江面突然宽阔,心情更加舒畅,正是“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荆门浮舟望蜀江》)江陵旧居已在眼前了!清人沈德潜称赞这首诗“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唐诗别裁集》)。所谓“神助”,其实就是上述各种反差对比通过视觉、听觉所产生的心理效 应,说透了也并不神秘。



2021年元旦,我们开始整理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2022年,我们将继续。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2021)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2022第一辑)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2022第二辑)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2022第三辑)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2022第四辑)

后稷文苑新年寄语

稷山夕阳红文集(2021.12.26)

发刊制作:葛丽娟

协助制作:焦云竹  薛前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