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势奔放 天然浑成——李白《早发白帝城》赏析

 丘山居士馆 2021-06-04

肖旭/文

李白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国古代浪漫主义大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内容极其丰富多彩。那些描摹自然景物和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篇章,更是长留天地,传诵不衰。每当人们想起巴蜀的奇山异水与秀丽景色时,总是情不自禁地吟咏他那脍炙人口、余味无穷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七言绝句诗是李白晚年在长江三峡时所作的一篇重要作品。我们都知道,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的儿子永王李璘奉命在江南起兵,并准备北上抗击安史叛军,而李白则出于为了迅速平定叛乱的爱国热情和急切愿望,也参加了永王的幕府。可是,那个趁着自己老子仓惶出逃西蜀竟匆忙爬上皇帝宝座的唐肃宗,却非常害怕拥有实力的李璘同自己分庭抗礼,争夺帝位,因而派遣重兵消灭了李璘的军队,杀害了永王本人。李白也因坐从李璘当诛。由于中书令郭子仪“请以官爵赎之”,李白才幸免于死;但又下诏“长流夜郎”时为江南道夷州属县,故治在今贵州省桐梓县东)。当时李白的处境极其艰难,所谓“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流夜郎赠辛判官》),正是诗人沉重心情的真实写照。公元七五九年,当李白溯长江而上前往贬所,行至夔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境内)时,关内发生大旱,民怨沸腾,统治者为了缓和矛盾,笼络人心,下令大赦,李白才绝处逢生,碰巧获释。这首诗,便是他在遇赦得还的情况下作的。诗人以突如其来的欢愉心情和轻快笔调,为白帝城到江凌(今湖北江後县)这一段旅途,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速写画。当然,这首诗还不单纯在描写作者所见的“眼前景”,更重要的还在抒发诗人的“心中情”,它使祖国的壮丽山河同李白的特殊感情十分巧妙地熔于一炉。这也正是此诗能在千载之后动人心魄的可贵之处。

朝辞白帝彩云间

“朝辞白帝”,指辞行的时间是在一个早晨,辞行的地点是白帝城。这座城乃是西汉末年公孙述据地为王时所建。祖传当时城内白鹤井里的白气腾空,有白龙飞升,是当皇帝的吉兆,于是公孙述便自称白帝,定山为白帝山,命城日白帝城。公孙述被刘秀灭亡后,后人在白帝城立庙纪念并取名白帝庙。以后世代相沿,这里便成了一座相当有名的古城。白帝城位于夔州白帝山上,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与瞿塘雄关紧密相连,同赤甲、白盐两山遥遥相对,雄伟壮丽,景色多变。杜甫在自己的诗篇中就作过描绘:“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歌十绝句》),“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 )。“彩云间”,这三个字不但描摹出白帝城高峻险绝的外观,它似乎直插云霄,与彩云相连接;而且也反映了作者按奈不住的喜悦心情,好像天空的艳丽朝霞也在为诗人的遇赦得归祝贺,为他的辞行送别。

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李白在一个早晨,匆匆从白帝城出发,他翘首仰望,五彩缤纷的云霞,辉映着这个古老而又雄伟的山城。尽管这也是在离别辞行,然而此时天气晴朗,朝霞满天,诗人情绪高昂,心情舒畅,可见其基调是轻松欢悦的,仅仅用了七个字,把时间、地点、环境都描绘得具体、逼真,而且作者那种兴高采烈的愉快心情也充分表现了出来,简直跃然纸上。

千里江陵一日还  

“千里江陵”,指诗人要去的地方是江陵县(今湖北江陵县),其行程有千里之遥。其实,江陵并不是李白所要返归的目的地。他是要返回浔阳(时属江南道,即今江西九江市)等地,同那里的妻子儿女团聚,他不过取道江陵、江夏(旧治湖北武昌县)而已。“一日还”,是说从白帝城到江陵县,仅仅在一天之内就可抵达。这个“还”字,非常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急切愿望,用得极其准确、贴切。因此,杨慎说:所以为还,“盖室家所在”。

李白在诗里是说,从白帝城到江陵县尽管相距甚远,行程在千里以上,但是长江江流湍急,舟行若飞,一泻千里,朝行即可暮达。其实,这里不无夸张的成分,古代航行是用木船,从白帝城到江陵,即使顺风顺流,至少也得花两三天时间。要在一天之内赶到,确实不大可能。可是,这里却反映了诗人遇赦获释,极度兴奋的心情,似乎千里之遥也不算远,一天就可到达。至于这段航程,据《太平御览·地部》引盛弘之《荆州记》载:“夏水襄陵,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这说明李白在作此诗时,胸中已有这段文字。虽然他的诗句与这段史料的记载内容雷同,但是其表达方式却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正如杨慎所指出:“盛弘之《荆州记》云:'白帝至江陵一千二百里,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太自述之为韵语,惊风雨泣鬼神矣。”(《升庵诗话》卷四)可见,李白的诗句经过了艺术提炼之功,就更加生动形象,也更有艺术感染力。  

两岸猿声啼不住

“两岸猿声”,指长江三峡两岸,群山峭峙,巉岩壁立,峰巅入云,极为壮丽;而不少猿猴竟夹岸栖息,世代繁衍于此。“啼不住”,一作“啼不尽”,指船在江中行驶之时,但闻猿啼之声不绝,一处接着一处,虽其苦苦啼叫,亦无法遏止船的前进。

当然,这句诗里作者主要是在描写三峡两岸的景物。因为诗人的意外遇赦,急于同家人团聚,所以连三峡两岸的迷人景色,也目不暇顾,无心赏玩;而在猿猴不断的啼叫声中,行船已经不知不觉地驶向前方了。在这里,诗人把啼猿作为三峡的景物加以描写,也是别具匠心的。三峡两岸有无数鬼斧神工的奇迹,无边无际的树木以及萦洄曲折的江流,可是作者都未涉及,却偏偏选择了啼猿,这是因为它最能体现三峡的特色。据《水经注·江水》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霑裳!’”

李白的诗句虽袭用了《水经注》的内容,但他却根据自己当时的具体情况加以取舍和发展,摒弃了闻猿啼而涕泪的伤感情绪,用两岸猿声衬托其船行之速,归心之切,以突出诗歌的主题,这正是所谓“化腐朽为神奇”的妙处和李白诗作造诣十分高深的表现。

轻舟己过万重山

“轻舟”,是形容江水流急,舟行似箭。这里的“舟”加之以“轻”,正表现了船行之速,水势之急。此一“轻”字,虽属信笔写来,却是即景寓情,颇见功力。“已过万重山”,万重山本来是说明路途之遥,远隔千山万水,叠蟑万重,但因水急舟轻,很快即越过了重重山峦。

诗人在此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船行之快。从诗里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得出:李白乘坐一叶扁舟,急驰而去,转眼前之间就脱出视野之外,飞过无数参天拔地的奇峰,那一座座的青山,也急忙为之后退,很快即可抵达江陵。这就十分自然地流露出诗人急于见到家人,归心似箭的真挚感情。我们都知道,李白在他流放夜郎的途中,就时刻怀念着自己的妻子:“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南流夜郎寄内》)而此时此刻,诗人犹如出笼之鸟,他怎能不急切期望立即飞到亲人身边,过着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呢!“轻舟已过万重山”,不正是这种心情的明显表露吗?字虽只有七个,却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而意深啊!

应当说,这首七绝在李白的诗集里不过是一首小诗,并不是什么长篇巨制,但它却成了传诵不衰的千古绝唱。这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魔力,概括地讲:

首先,在这首诗里把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同诗人的俊伟形象以及束胸顿开的欢快心情,紧密而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它即景寓情,情中有景,使人仿佛亲临其境,故容易引起共鸣,即使千载以后,人们吟咏着它,同样感到无比亲切。

其次,诗人在这首诗里还运用了“衬垫”的艺术手法。第三句以“两岸猿声”作为全诗的陪衬,这样既写了江上的景物,又对三、四两句起了衬垫作用,造成了波澜和曲折,使人感到余味无穷。因此,施补华在《岘傭说诗》中指出:“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自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已过万重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谓用笔之妙。”

此外,这首诗行文潇洒,气势奔放,不饰雕琢,天然浑成,颇有“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之感,以致吟咏此诗就能使人从内心真正感到是一种极好的艺术享受和美的享受。因而这首诗深受后世的喜爱并且广为传诵,也就成为非常自然的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