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植传统文化 弘扬国学经典: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订阅 2021年12期

 xianfengdui111 2022-01-14

根植传统文化 弘扬国学经典

2021-01-05 02:31刘志玉
关键词:古诗意象诗人

刘志玉

摘 要:在新课改不断推行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古诗教学这一载体,通过多形式、多渠道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此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能力的发展提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诗教学 文化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12.0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汉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国文明历经时间的打磨和沉淀,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成为民族精神的代表。而古典诗歌便是这博大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些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的古诗所表现出的音韵美和格律美,无不散发着古人的智慧与文化的魅力。而学习古诗,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更是让学生紧贴文字去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古诗教学的契机,根植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经典,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古诗教学的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提升人文素养、了解传统文化、热爱祖国语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此真正实现古诗启智、育人的作用,进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小学古诗教学为例,就古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浅谈一二。

一、以“吟诵”为主,读出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中小学在开展古诗教学时,应该少一些朗读,多一些吟诵。”温儒敏解释:吟诵是依字行腔,有节奏的诵读诗文,偏重的是情通古文,反复琢磨作者的意愿,体会诗文的含义,是一种向内的主观感受。“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平仄、对仗的讲究更突出了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柳宗元的“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平仄匀整,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节奏。特别适合初学语言的小学生吟诵,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将古诗的韵味读出来,形成一定的语感,进而逐步去揣摩诗歌所承载的情感,通过自我感动来增强对诗文的感觉,这样要比直白的释义讲解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在情感,也更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纳和感受。

二、以“意象”引入,挖掘诗歌的内在情感

“意象是诗歌最基本的核心概念。”诗歌是一种情感艺术,而情感的表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纯粹的语言是无法表达出丰富且有层次的情感的,这便必须依靠一定的“象”,给这“象”赋予诗人独特的情感,这就是意象。诗人常常借着这些或实或虚的“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中国的诗歌意象中带着强烈的概括性和暗示性,也就是说某些意象发展到后来,就带有某种约定俗成的意思。”比如说在小学阶段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一个常见的意象就是“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这一意象,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成了抒发自己莼鲈之思、羁旅之愁的有效载体。时至今日,“月”这一意象仍然被今人频频使用,这难道不是一种文化印迹?再比如“杨柳”的送别之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古人借杨柳表达着彼此的依依惜别之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大量的意象的运用,都是在为诗人情感的抒发而服务,他们注重通过特有的意象营造出独有的意境,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用“落月、啼乌、漫天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意境,抒发了自己不眠人的怅然与寞落。那么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要能独具慧眼,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意象的描写来体悟诗歌中所呈现的意境,通过意象的分析,感受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无限的联想中去感受诗歌在表达方式上的神奇之处,去体验诗歌的艺术美和语言魅力,从而对诗歌的学习产生无限的期待与浓厚的兴趣。

三、结合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共鸣之情

古诗的创作离不开作者的生活环境及心绪的变化,而对古诗背景的了解和把握,可以让小学生更容易走进诗歌,去感受作者的情绪,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在教学《从军行》时,诗歌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生动地描绘了西北边陲的景象,点出来“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重要地理位置,整个画面境界阔大,一个“暗”字点明将士们戍边生活的艰苦之感,情感悲壮。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形成鲜明对比,“黄沙百战”尽显战争艰苦,然而即便金甲磨破,将士们报国的壮志却并没有消磨,反而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壮烈的誓言。我们结合背景来看,诗人身处盛唐时期,此时吐蕃、突厥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将士们希望打败来犯之敌,使天下太平,并能立下战功。诗人正是被这种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才写下《从军行》来表达戍边将士们的宏伟壮志,这不是王昌龄一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整个盛唐时代赋予他们的自信与魄力。结合这样的背景,让学生在了解盛唐气势的前提下,教师再去引导学生吟诵古诗,那么学生对于诗歌中悲壮的环境描写和将士们的立志报国决心,就会有更深的体验。

再如我们学陆游的诗,我们所感受最深的就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理解他的作品。陆游出生在民族矛盾极端尖锐的时代,时局动荡,中原地区被金兵占领,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奸臣当道。陆游一生始终坚持抗金,主张收复失地,却遭当权派的排斥。小学阶段选取了陆游的两首诗,一首《示儿》,另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作为宋人,面对国家的破碎,陆游终其一生都在盼望祖国的统一。当他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中原地区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泪尽”一词百转千回,更含百般辛酸,六十多年里,北地遗民在金人的统治下受尽压迫,流干了眼泪,他们一年又一年盼望着朝廷的军队,可年年愿望落空,他们不知道此时的南宋朝廷已经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他们在江南的温柔乡里纸醉金迷,早已将故土忘得一干二净。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上限,这一年又一年的盼而不归中,又何尝不是诗人对朝廷的失望呢?然而,不管是北地遗民还是诗人自己,他们期盼祖国恢复统一的信念却坚定不移,否则又怎会有《示儿》这首传世之作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這是诗人的遗愿,也是他发出的最后的主战号召,既有自身的无奈,也饱含着对失地收复的无限期待,这是南宋文人的忧国之思。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在这类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贯穿时代这一大背景,帮助学生打破时间的局限,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局势,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近诗人,走进他们的诗文,去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从而潜移默化地完成爱国主义精神渗透,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起当代青少年的爱国之情,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语文素养,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阶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涉世未深,对字词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语言更为凝练、情感更为含蓄的古诗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并能有意识地去挖掘古诗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了解中国文人的气节、读懂中国诗人的情怀、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热爱中华民族的文化。让学生在古诗的吟诵中,能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音韵之美,感知诗歌中承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注入青年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皓《怎样教好古诗文?北大教授给出三大“绝招”》,《上游新闻》,2019年11月。

[2] 康震《中国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人民政协报》。

[3] 陈宏《立足古诗欣赏 渗透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途径分析》,《中华活页文选》2018年第10期。

[4] 《谈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中华活页文选》2020年第8期。

借用思维导图学习古诗词系列之一——意象篇

2021-11-03 12:55余光乐
语文周报·教研版订阅 2021年42期 收藏

余光乐

中学生学习古诗词,最终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达到这一目的,笔者深入研究,借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形成了借用思维导图学习古诗词系列。分别是意象篇、意境篇、情感篇、手法篇。本文是系列之一 ——意象篇。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也是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首要理解的第一要务。引导学生理解好了意象,就能让学生把握古诗词的基本内涵。笔者引导学生这样把握意象。

一、理解意象的暗示性

林庚在《说“木叶”》中说:“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诗歌意象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分类对意象的暗示性作归纳,形成思维导图:

二、梳理意象的规律性

理解了诗歌意象具有暗示性,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应当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与理解好这些诗歌意象的暗示性意义,对意象的规律性进行梳理,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形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古诗词。

三、认识意象的多变性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具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性,但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它们会在不同的具体诗词中有不同的内涵。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明白了意象的这一特性,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时,要鼓励学生对这些具有丰富性、多变性的意象,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积累,方便以后的学习。

四、品味意象的组合性

古诗词的意象,除了咏物诗外,一般一首诗词不会只出现一个的意象的,它会组合多个意象而形成意象体系,这个体系我们称呼它为意境。诗词正是通过多个意象构成的意境來抒情表意。

意象的组合,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画面的每一个元素,就是一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有它特定的含义,但多个意象的叠加,它的含义会发生变化,内涵也更加丰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