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该妥协还是要妥协,但该说的还是要说

 凌宗伟 2022-01-14

【异史氏曰】昨天在与新疆某区域一班中小学管理人员线上交流的快结束时候,我说管理与建议,有的时候是需要妥协的,可能在各位的印象中我就是很强势的一个人,其实不然。无论是过去做学校管理,还是现在做入校指导,在一些问题上我总是会妥协的,只不过有一个基本的底线,只要不突破这个底线,那就让步呗,譬如,我认为“幼小衔接”是一种理念,有人坚持是方法、策略,解释是需要的,但对方不理解,那就算了,换个表述就是。今天谈集团化办学,我十多年前就说,过度集中办学(其中包括集团化办学)是不利于学校管理的,资源不可能放大,放大就是稀释,整合是可以的但要节制。但是,现如今集团化、区域化、托管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政策导向,螳臂当车是没有意义的,那我们就来探讨如何将这件事做好一点,如何防范在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稳中求变,变中求稳,尽可能不折腾,少折腾。这就是我为什么愿意跟各位探讨这个话题的原因。

晚上忽然想到“深度教学”“深度学习”“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设计”这几个概念同样已经不可能螳臂当车了。于是想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开篇中的一段文字,这本书也是主张“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但也明确地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应该如此。抄录如下与热衷于“深度教学”“深度学习”“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人儿分享一下:
“虽然追求深入理解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但是,这当然也只是多种教学形式中的一种。因此,我们不建议所有的教学和评估总是着眼于深入和复杂的理解。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这既不可行,也不可取。例如,学习字母表,获得某种技术本领(如键盘输入),或习得外语的基本知识;这些都不要求有深入的理解。在某些情况下,学生的发展水平将决定概念化的合适程度;在另一些情况下,一门课程或一个项目不太需要深入的理解或者不涉及重要目标。有时候,对于某些主题来说,在某些时间点,'知道’这个目标就已经是非常合适和足够了。其实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深度理解所有事情,尤其当目标是要表达一个较大整体的概念时,这样做会适得其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