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亳州永城夏氏怎样对待夏氏家谱资料

 太丘社文化研究 2022-01-14

亳州永城夏氏怎样对待夏氏家谱资料

近年来随着本家门对家谱的关注度增高,寻找挖掘到多种家谱资料,这些资料总结起来有以下第三大类:1、网上搜到的所谓夏氏总谱资料。2、网上以某地夏氏为背景的家谱资料。3、公元1984年至今的多地夏氏自编油印、手写本家谱资料。4、古代遗传的家谱原件资料。将这些资料总结起来即会更进一步了解本族传承延续状况,但也会出现许多矛盾点,怎么科学对待上述资料,本总谱给出一个权威且科学的观点如下:

1、           对待网上搜到的所谓夏氏总谱资料只相信从夏禹王至夏桀王夏朝结束这一阶段的夏氏名氏,从夏桀王到周朝初期东楼公的排序与名氏是杜撰虚假的,《史记·夏本记·陈杞世家》明确记载夏氏从夏桀王失国到东楼公被封杞国的近600年是殷商国时期,这个时期夏氏被封杞国是时封时断,没有杞国的国史传世,也就没有夏氏的国君世代记载传世,这个事实是不可改变的,故,所有从夏桀王排世辈到东楼公不间断的资料都是虚构的,应抛弃不信。而从东楼公至简公(公元前454年)被楚灭国后再无国史记载,从此以后夏氏彻底退出为王或诸侯王的舞台,直至宋朝开启大臣高官记载家族史开始,才可能有夏氏族谱班辈排序的可能,所以从公元前451年到宋朝不可能有夏氏一族的班辈排序存世。

2、           对待网上以某地夏氏为背景的家谱资料,涉及远古的部分只相信《史记·夏本记·陈杞世家》国史记载的部分,涉及宋朝以后至今的,相信其传承下来的部分,但只限于其本族的排序,不要盲目跟从。

3、           对待公元1984年至今的多地夏氏自编油印、手写本家谱资料,凡涉及亳州永城夏氏的,即太始公为夏良生的夏氏,要抛弃错写的前三代(世)排序,因当时重修家谱参与人人的文化程度偏低,没有读懂《清·夏氏家谱残本》,没有正确认知处理好太始公与子孙的排序关系,故出现重大失误,正确的排序是,太始公:夏良胜。一世祖:夏通公、夏二公(名字失传)、夏三公(名字失传)、夏福公、夏旺字其昌。二世祖:文、武(居亳州),元忠、志忠、从忠(居永城),允忠(居宿州柳沟)。三世祖:诗、征(居亳州),宗寅(居永城),范、典(居宿州柳沟)。凡所获资料于本世系不符的均为错误,应一律排除不用。特别提出的是,1985睢阳夏楼夏氏编写的《商丘夏氏家谱》错误部分具有较大的欺骗性,他们即抄录了清朝中后期的家谱序,又将公元1943年派员到永城寻根起祖之行在永城夏氏祖坟墓地看到的碑文内容,错误排序并杜撰与杞县夏氏祖先为堂兄弟的故事,错误修成《商丘夏氏家谱》前二世部分,混淆了事实,也将会给后世带来不应有的混乱。2021年夏末杞县与太康县夏氏、郸城县夏氏联合重修时,纠正了《商丘夏氏家谱》的杜撰故事,他们考证了他们祖先乃是汉初夏黄公之后裔,本不姓夏,与商丘夏氏非一脉一派。

4、           对待古代遗传的家谱原件资料,如《清康熙·永城夏氏家谱残谱》,确信其中的记载,分析断定多个血脉关系,因遗留的重点文字较少,要重点使用。对1985版《商丘夏氏家谱》要分析出错的原因,正确使用其中的信息,如该谱抄录清中晚期序中有“我祖乃杞人也”,应理解为祖先为东楼公,理应可以称为杞人或世居杞,这与亳州永城夏氏的传说记载是一致的,但不能简单认为与现代杞县夏氏是同支同脉,该谱“到左阳(实为酇城,写序人不认识酇字,只能从当地人读音中揣摩)察碑观文,方得世祖名讳”,1943年他们到永城夏氏墓园看到碑记上的碑文是真实的,该碑是一世祖旺公墓碑,他们记住的立碑人为允忠、从忠、致忠等人,这与实际人数有差距,因为立碑时间久远,石碑字迹模糊受损也是事实,故,他们抄录漏掉二世名单也在常理,故,这句可信可用。但他们不实际了解太始公与五个儿子的地理位置关系,故在《商丘夏氏家谱》中乱排亳州、永城、商丘(顺河夏楼)的世系关系,这一点应纠正排除。

综上,我们要实事求是的看待资料,正确解读认识资料,科学认定使用资料。

二十一世夏浚钟字凡朝公元2022年1月1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