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三哥 友人发了几幅大川巷“艺术街”照片,40多年过去,街名依旧,面目全非,不甚感慨…… 大川巷从大安街中段东口进去直到西口青莲街,取名是巷子,其实也还是一条可以通汽车的街。 巷子不长,意义非凡。进巷左侧乃一深宅大院,围墙很高,接下去几个院子,就紧挨着一“宏伟建筑”——“华纱布公司(劳保用品仓库)”。右边巷口乃一蜂窝煤厂,占了半条巷长,又接一个大院,该大院的北边紧靠天主堂。 那时,穿梭往来的架架车将灰煤,黄泥,石灰拉进去,蜂窝煤成车拉出来。灰煤是燃料,大多从东郊肉联厂对面的煤场拉来,笔者儿时拉过“飞蛾儿”;黄泥是粘合剂,石灰助燃,但味道难闻,绝对是污染物,那时成都大街小巷都是这种味道。 据我所知,珠市街,清安街,大安街,青莲街,三元巷、新南门等的住户都要在此买蜂窝煤。肩挑,车拉,用搓衣板背面端进院子,进得厨房。 在搓衣板背面放蜂窝煤颇有讲究,必须成宝塔形,最下一层5个,依次往上,最高一层2个,依次压住下层缝子(本人端煤最高记录也是如此,共计端14个)。端煤中途是不能歇气的,因为没有地方可依托,从架子车上到厨房或指定地点必须一口气完成。一趟下来,气喘嘘嘘,脸红筋涨。要想少跑趟数,只有每次多端,但难度太大,一是搓衣板太小,二是手膀太细。 一日,消息传来,每天三个蜂窝煤配额可能不保,大家人心惶惶,怕要断炊。逐渐,不再见灰煤拉进去,煤厂大门紧闭,有米何以煮?众亲群策群力,头脑风暴…… 经年的煤车来往,早已将巷子染黑,地皮撒落之灰煤被踩踏,碾压,名符其实"黑街"也。 次日晨,附近几条街的小伙伴拿出家中改刀,锤子,钳子,甚至锅铲,凡是尖锐之金属物品统统搬出,带上撮箕箢篼之类,"疯狂"占领了巷子。 各自划分地盘,"叮叮当当"开始剷地皮。一时间,黑色粉尘四起,小伙伴乌猫花脸,对面不见人,只见眼白翻。不时还有小伙伴就“势力范围”起争执,甚至“角逆”。 一日,一位住在煤场对面大院里同学母亲见状问我: 哎呀,你在咋子?造孽啊,这些娃娃些。我差点嚎啕,幸亏煤灰遮住了我欲哭之表情。 地皮搬回家中,捣成灰,后面城墙上挖些黄泥,借来蜂窝煤模子,自己"打"蜂窝煤,以免断顿。不觉月余,地皮巳被铲了尺把,DIY的蜂窝煤渐失火焰,巷子露出了泥土的原色,工具损失大半,小伙伴也累得贼死。 弹指一挥间,剷地皮的主力巳逾花甲,大川巷建成了艺术街。还有人建议,搞特色餐饮,但不知道是否有蜂窝煤味道呢? |
|
来自: 新用户7771xie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