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近,腊肉香。在除夕的团圆席上,最少不了的就是腊肉了。 在古代,腊(là)本读作腊(xī,同“臘”),指一种肉类加工方法,即将鲜肉以盐或酱腌渍后再加以风干,是为“腊肉”。而到了今天,腊肉又多了一层意思,因制作腊肉的时间多在农历腊月,因此也叫做“腊肉”。 关于腊肉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易经》云:“晞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说的便是将肉放在阳光下晒干水分后,再放入火中烘烤。春秋时期的孔子便很喜欢吃腊肉,《论语·述而》中提到:“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脩为腊肉,一束十条,“束脩”便被认为是十条腊肉。 不仅孔子,近代喜欢腊肉并为其作文的人也不在少数。梁实秋在《雅舍谈吃》散文集中便有一篇《腊肉》专文,可作为代表。正如文中所说:“腊肉就是经过制炼的腌肉,到了腊尾春头的时候拿出来吃,所以叫做腊肉。普通的暴腌咸肉,或所谓'家乡肉’,不能算是腊肉。湖南的腊肉最出名……”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伟大领袖毛泽东对家乡的腊肉也带有深厚的感情,即使远离家乡,也忘不了记忆里的味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