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还是写不好? | 南蛮

 昵称34655380 2022-01-14

可是 不眠的夜

仍然太长 而

早生的白发 又洩露了                                                                  

我的悲伤                                    

1
2017.11.1
2
點擊播放,閱讀開始了。

闲聊读书与写作

              文/南蛮 

想必无数的写作高手和语文老师、作文老师都曾经苦口婆心地说:想要文章写得好,一定要多读书。

那按理说,读书多,作文就自然写得好,读书少,作文自然写得烂。

然而,我却N次听到那些忧心忡忡的妈妈们问的一个问题:“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还是写不好?”她们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家的娃整天泡在书海里,一动笔依然惨不忍睹?

还是先从我自己说起吧,我喜欢踢足球,也喜欢看足球赛,于是,我就提了一个问题:我看过很多足球赛,为什么足球还是踢不好?

很多人可能会笑,看球跟踢球是两回事嘛!

那为什么阅读跟写作就得是一回事呢?

阅读与写作,本来就是两回事。(要不然语文试卷上就不用分阅读与作文了)。

热爱阅读(我们排除那些读漫画、读段子、甚至读垃圾文字作品的),不等同写作能力一定强。但是反过来说,一个人在写作方面有相当的能力,那在阅读方面,一定有过人之处。

所以结论应该是这样的:文章要想写得好,阅读少不了。但是阅读多的,不代表文章就写得好。

好比是:要想成功,你就得努力。但你努力了,不代表就会成功。

是不是这个理?

道理明白了,那我们再探讨一下:为什么阅读多,文章还没有写好呢?

假如小孩处于三四年级这个作文起始阶段,读书数量、质量并不能在写作时体现出来,这个时候,主要拼的是悟性。

来说悟性。小孩精读了一些文章(包括教科书),在语文老师(或作文老师)的指导下,明白文章的结构,熟悉基本技巧,便会模仿表达,这种模仿能力并不依赖大量阅读。也就是说,只要悟性不要太差,就能写出像模像样的作文来。时间越久,训练次数越多,他自然就会写得越来越好。

那如果悟性不太好呢?不好意思,这是别人帮助不了的。只能——等。等孩子成长,终有一天,他会领悟。但这个时间长短,谁也不敢保证。在等待的过程中,让他对阅读始终有兴趣,是可能让他提前领悟的基本手段。

所以在这个阶段,看上去读书是没什么用的……但是!重点是“但是”,小孩写文章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起始阶段的,它会慢慢发展的。

比如说到五六年级,有一些小孩会从“写通顺、写清楚”切换到“写精彩”甚至“写出个人风格”、“写出文学味”,这时候学生写作层次就出现明显分化。阅读量大的、阅读难度大的学生,会超越那些看上去悟性也差不了多少的、但阅读量明显少很多的学生。因为阅读量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范围变大了,难度变大了,美学价值也变大了。

到了中学,阅读多的学生会把阅读少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也许不一定能在考试分数上体现出来,但在写作方面,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一定会明显领先。

在这方面,我已经见识了很多小学高段及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退化”的例子,基本是由于没有保持阅读造成的。

有些四年级、五年级部分悟性较高的孩子(通常数学成绩较好),他们在三年级时比其他同学写得好,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甚至会用一些所谓的“好词好句”;四五年级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进步,表达更清晰,语句更精彩。他们的领先是建立在领悟能力超越别的孩子的基础之上,然而年级高起来,原先部分领悟能力看上去一般的孩子,也慢慢地提高了,甚至到六年级跟那部分前一圈跑的比较快的孩子差距不太明显了。

到了六年级,作文水平是这样分出层次的:

第一层次,阅读量大,悟性高,早熟(他们的文章基本超越了小学生的最高标准);

第二层次,阅读量大,悟性高(写出比较精彩的作文,并有突破“作文”的趋势);

第三层次,阅读量少,悟性高(写出合乎规范的作文);

第四层次,阅读量大,悟性差(写出自己的想法,但比较凌乱或内容很少,不太规范);

第五层次,阅读量少,悟性差(文句不通、思维混乱等)。

可以这样说,悟性决定写作什么时候入门(有的三年级入门,有的五年级入门,有的甚至一直无法入门),但阅读量会影响写作的广度、深度。

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文字的基本应用势必越来越成熟,哪怕悟性很一般,基本也会写出合乎规范的文章来。但能不能成为写作高手,那就不是悟性能直接决定的。

好多家长在中低年级时,发现自己孩子作文写得不错,结果到了高段,面对小升初,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先把阅读放一放,把应试做好。结果这批孩子应试上去了,阅读停掉了,他们虽然占了悟性高的便宜,提前把文章写好,但后来等其他孩子智力也发展起来,他们就毫无优势了。最多原地踏步,甚至还有写作水平后退的。

我见到好多悟性高的孩子,后来荒废了阅读,于是他的写作能力便长久地停留在第三层次上,本来他是可以更上一层楼的。

下一个话题:阅读到底能带来什么?

首先是兴趣。如果对故事本身感兴趣,那就会选择各类小说;如果喜欢历史或科学,就会选择相关的通俗作品来读。这种兴趣带着强烈的娱乐意味,看书和打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是类似的。

其次是语感。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明白语句的表达技巧、风格等。

还有就是积累素材。写作素材无非来自两方面,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这个意思。小学生行万里路不现实,读书才是寻常事。

阅读带来的积累,一般不会马上出现效果,需要长期坚持,才能量变引起质变。

这个质变指的是:

1.哦,我看懂了,原来是这样写的!我也可以模仿!

2.我也想创作,我觉得我也有很多创意!

到了这个阶段,阅读跟写作之间的关卡就被打通了。(本文不谈打通关卡接下去的事情)

题外话:是不是有些书读了是无效的?

我们今天的少儿出版物实在太多了,不像几十年前,几乎没有儿童读物,儿童都得直接读成人作品。但这个反而带来一个好处:起点高。我小时候除了看小人书外,最多就是明清小说了,半文半白,有点难懂,但有趣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反而吸引我们坚持下去,最终啃下一部部貌似有点难懂的小说。我们那时最简单的读物就是武侠小说了,虽然说情节比较相似,但其中经典作品都有共同点:结构宏大,描写细腻,作者要有相当的古典文化造诣。所以武侠小说的创作难度是大于当下的儿童文学的,儿童文学人物情节都较简单,最多在主题上深挖而已,当下有大量的校园文学作品,其本质是以校园为场景,以学生为主角的娱乐快餐小说而已(因此,除了一些国际获奖儿童小说之外,一般我很少推荐国内的那些流行校园儿童文学,还不如直接读《儿童文学》杂志呢)。

今天琳琅满目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在中低年级大量阅读,但到了五年级,在阅读难度上,应该像成年人看齐了。我们总不能拿童话再来哄五六年级的孩子了,因为此时的他们,已经很难再沉浸入一个童话场景里了。

然而,大量的高年级孩子继续选择了貌似“纯洁无害”的校园儿童文学,实际上占用了大量的阅读提高时间。难度小,也导致他们面对稍有难度的文学作品,直接选择了放弃。“没意思,看不懂”,是较为常见的回答。其实何止小孩,成年人在面对稍有难度的书籍,也是不愿意啃下去的。

这种时候,我们需要一定的技巧去引导。把一个人阅读尽量转变为集体阅读,人都是有归属感的,比如一群人一起读一本书,稍微有点难度,也是愿意去克服的。家庭可以做亲子阅读,班级可做小组阅读与集体阅读。

当然,最重要的事情还不能局限于阅读本身,读完之后必须要有交流!这一点极为重要!几个人之间的小型读书会、全班性质的读书会都可以搞,可以读完一本书交流,也可以读某一个章节交流。通过这种手段会激发兴趣、竞争欲望,从而达到引导的目的。

多重复几次,孩子们会发现稍有难度的书蕴含的趣味是那种简单的作品无法达到的,等有一天他觉得某一类书太幼稚的时候,我们就成功了。

不过要切记,千万不要为了提高难度,给学生选择一些晦涩高深的作品,尤其是某一些经典名著,由于年代久远,书中的场景、事物看不懂,文字叙述描写习惯与当下反差过大,书中又有复杂的社会背景与人物形象,最终读书变成翻书,而且翻的不知所云,这也是伤害阅读兴趣的一种行为。家长与老师,千万不要本着“读名著是为你好”的心态强迫孩子读名著,读不懂事小,浪费时间事小,扼杀兴趣事大,请谨慎。我个人的意见是,凡是要推荐给孩子的书,如果稍带难度,自己一定要事先读过!不读的话,绝不推荐!坚决不直接转发一些专家书单、必读书单,我个人想法,那些推荐的书单有一大堆,我怀疑专家自己都没仔细读,就急吼吼地出来推荐,部分家长和老师,甚至自己连书名都没听过,也迫不及待地推荐和购买。

总之,推荐给别人的,自己一定要先尝一尝。如果自己读的不舒服,你可以怀疑孩子容易消化不良。

南蠻有話說:今天先聊到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