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封村名 | 开封大孟昶来历

 开封胡同 2022-01-14

在开封祥符区西南27公里处。据史料记载:北宋初年,蜀主孟昶被宋兵俘至开封,死葬朱仙镇东南大王庄,因此改村名为大孟昶。村西北隅有孟昶墓。

据《通许县志》记载:“孟昶墓。治西北三十里。按宋太祖命于右掖门南临汴水,治第宏壮,以待昶。乾德三年(公元956年)正月昶至,封秦国公而卒,追封楚王。此墓去汴不远。成化初盗发其冢,坚不得入。居民封其发处,得一石方尺余,题曰:蜀主孟昶墓。字皆剥蚀,仅能缘名以求其文耳。”;“孟昶冈在县西北三十里。伪蜀孟昶好房中容成之术,采良家女子充后官,一切国事付之王昭远与其元浩。宋太祖遣王金斌、曹彬伐蜀,昶衔璧归宋,封秦国公。卒封楚王。殁盗发其冢,得石碣题曰:蜀孟昶墓。居民为封之发处。”

据《开封县地名概况资料汇编》记载:“孟昶墓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国胤为了统一中国派兵灭掉后蜀国,将其国王孟昶虏回开封,后病死,埋葬在朱仙镇东南的大王庄村。后来大王庄就改名为大孟昶。1958年,当地群众将墓挖掘,系用背砖白灰砌成两个并列的券顶墓,墓两侧蹲着一对石狮,墓前一座高1.62米的石碑上刻着后蜀王孟想之墓。基高4.13米,宽3,8米。墓室内宿庭周围有石刻刀士、龙凤等。刻工精致。还有一些陶瓷制品,陶罐里装有食物和水果,还有许多花纹细腻的瓷蛤蟆。

学校西北角,有座北宋初年后蜀王孟昶墓。墓葬外形为一圆形的大土丘,临近朱仙镇,为著名的“朱仙八景”之一。1958年村民周玉修拉土将墓挖出,当时出土文物有石碑一通,石狮一对,还有几种陶器,由于无人管理,这些文物早已散失,仅剩石狮一只,据说埋在学校大门附近。过去叫大王庄,自从后蜀王孟昶埋在这里,便改村名为大孟昶。

关于孟昶

孟昶生于公元919年,初名仁赞,字保元,是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也是后蜀末代皇帝(公元934年至964年在位)。他即位初期,励精图治,衣着朴素,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后蜀国势强盛,北线疆土一度扩张到长安。但是他在位后期,沉湎酒色,不思国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连夜壶都用珍宝制成,称为“七宝溺器”,朝政十分腐败。

公元965年正月,北宋军攻入成都,孟昶投降,奉命携全家到达汴京,被降封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没过多久,孟昶就郁郁而终(一说被宋太宗毒死),享年47岁。

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皇帝,虽然成了亡国奴,但作为曾经的一方霸主,其陵墓规模自然也非比寻常。

今年已70岁的村民于善贞指着村子西北一个大土岗和土岗前一棵高大的楝树说:“大土岗以这个楝树为界,以东是兴国寺的遗址,以西是孟昶墓遗址,一直延伸到那片民居和林子,那片民居和林子也有一小部分是孟昶墓。”于善贞退休前是一名教师,现在是开封县文物所聘请的业余文物保护员,专门负责协助文物所对孟昶墓进行保护和日常管理。记者顺着于善贞手指的方向望去,大土岗已被一所小学占据,大土岗西侧是一片民居和林子。

据于善贞回忆,他小时候还见过墓。墓是个圆形大土岗,占地20多亩,从东到西80多米长,周长300多米,高10多米,岗上面植有松、柏等树。此墓曾多次被盗。由于该墓土质较好,墓上大部分土被村民取走垫了院子,使墓冢日渐缩小为如今的规模,墓上的松、柏早已荡然无存。村民拉土时,曾在墓址挖出大量青砖,还挖出过花瓶、瓷罐等精美文物。

在村子东头,还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重修兴国寺碑”几个大字。由于年代久远,石碑上的字迹大多已经模糊不清,依稀可以分辨的碑文为: “……近枕京畿,北眺梁园,有赵宋时蜀降主孟昶之墓在此……昶之既没,立兴国寺以镇之……”,立碑人为“知县新郑李玉相、鄢陵生员侯玉璋,住持僧……”石碑下角写着“咸丰七年所刻”几个字。据乾隆三十二年《通许县志》记载:“兴国寺,宋建,孟昶墓西,祀昶,明永乐间僧福祥重修。”

大孟昶村原隶属于通许县。据明代胡谥编著的《河南总志》卷四记载,通许县有八大景观,其中之一有“蜀主荒坟”。明、清修撰的通许县志地图上均标有“孟昶”、“孟昶岗”字样。明朝《通许县志》载:“成化元年(一四六五年)冬不雪,至春不雨,饥,群盗聚发古冢殆遍。县城西北三十里孟昶村一古冢被盗,得石碣,题曰:'蜀主孟昶之墓’。”又据浙江天一阁藏《通许县志》:“孟昶墓,治西北三十里,按宋太祖命於右掖门,南临汴水,治第宏在以待昶,乾德三年正月,昶至,封秦国公而卒。追封楚王。此墓去汴不远,战代初,盗发口口坚不得入,居民封其发处,得一石,方尺余,题曰:蜀主孟昶之墓。”1952年,大孟昶村划入当时的开封县大李庄乡,孟昶墓也随之划入该乡。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撤销大李庄乡,并入万隆乡。

据了解,1950年,当地群众取土将此墓基本拉平。1952年,当地群众取土时发现墓砖,并出土部分遗物,由开封县文化馆收藏。“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墓周边部分石器被毁。2002年11月,该墓被开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2008年,该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孟昶虽然在政治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但是在文化事业上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孟昶爱好文艺辞赋。公元940年,他命卫尉少卿赵崇祚收集当时“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名为《花间集》。同年四月,翰林学士欧阳炯为之作序。后人视为文人词曲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次年,孟昶诏令史馆编辑《古今韵会》五百卷,工程浩大,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公元953年,孟昶命人在石头上刻《论语》、《尔雅》、《周易》、《尚书》等十经,尽依太和旧本,历时8年才刻成。他又怕刻石经流传不广,就刻为木板,以便于流传。后世用木本刻书,即是始于后主孟昶。

孟昶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画院,延请蜀中著名画师50多人住院作画,如花鸟大师黄荃父子就在被邀之列。孟昶在音乐上也有创造,今天流传在台湾的“南管”音乐,被外国人称之为“唐音”,其实也是孟昶命人制作的。

据《蜀杌》载:“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写下的这副对子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开启了过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的习俗。他可谓是春联的始祖。

在各地纷纷借名人之名大搞旅游开发的今天,似乎至今还未有开发孟昶墓的举动。孟昶的陵墓经历千余年的历史洗礼之后,今日唯见黄土一堆,在这个以孟昶命名的小村庄里孤零零地立着。一代帝王,身后落得如此寂寞冷清,好不凄凉。

未经开封胡同串子许可

不得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