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没有那么一首诗,会让你突然想起我

 大圣的小宇宙 2022-01-14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文/ 大圣

唐开元年间,长江岸边,黄鹤楼上。

武汉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处长王建国一面研磨,一面陪笑道:“李老师大驾光临,不胜荣幸,请一定留下墨宝,以供天下瞻仰。”

李白手捻胡须,应承道:“好说,好说。”在楼里来回踱步,打着腹稿。

李白酷爱旅游,每到一处风景名胜,必定题诗留念,就算没有王处长的盛情邀请,本也打算在这儿题首诗的。

这是一项延续多年的优良传统,不光是政府官员和文人骚客喜欢,老百姓也有这个爱好,黄鹤楼上上下下,到处都是留言题字,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有打卡的:赵大宝到此一游;有泄愤的:李铁柱大王八;有表白的:小丽我爱你;有打广告的:祖传老中医,专治肾虚,阳痿早泄,阳而不举,举而不坚,坚而不久,久而不射,不孕不育。

当然,也有讲究一点儿的题诗,比如这首:

长江长黄鹤楼黄,自从吃了钙中盖,

一口气上五楼啊,气不喘来心不慌。

作者署名:王建国。

李白一面浏览,一面叹气:“哎,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斯文扫地,不堪入目。”

正看着,忽然,只觉眼前一亮,一首题为《黄鹤楼》的七言绝句映入眼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连读数遍,忍不住击节赞叹:“好诗!好诗啊!”

再看作者:崔颢,根本没听说过,李白当即陷入了沉思。

此时的李白,已是社会公认的诗坛翘楚,名满天下,难免有些偶像包袱:如此佳作竟出自一个无名作者之手,我题诗若不能超过他,岂不是自取其辱?

正盘算着,王建国手捧笔墨,恭恭敬敬上前道:“李老师,都准备好了,请吧。”

李白主意已定,转身对王建国一拱手:“不好意思啊王处长,恕在下不能从命。”

王建国一愣,什么情况?刚才答应好好的,怎么突然变卦了?对一个景区来说,名人的题词非常重要,江西的滕王阁,山西的鹳雀楼,均因诗文而名扬四海,黄鹤楼今年能不能晋级5A景区,就指望李白的诗了。

王建国小心翼翼地赔着笑:“您有什么要求尽管吩咐,润笔费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李白一摆手:“不是钱的事儿。”

王建国诧异:“那是因为啥呀?”

李白用手一指:“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你这儿已经有一首旷世佳作了,实在是难以超越啊,李某甘拜下风,告辞了。

说罢,转身下楼,扬长而去。

望着李白远去的背影,王建国一时不知所措。要知道,李白一向以狂傲著称,在业务上从来就没服气过谁,今天这是怎么了?

办公室主任赵大宝上来汇报:“王处,中午醉仙楼的包间已经安排好了。”

王建国这才缓过神来,吩咐道:“饭局取消吧。”

一指墙上的题诗:“你去打听一下,这个崔颢是个什么来头?”1

也难怪大家不认识崔颢。

崔颢是河南开封人,从小就喜欢写诗,但是,盛唐时期,诗坛群星闪耀,崔颢的诗名完全被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贺知章等一众大咖的光环所掩盖,在这首《黄鹤楼》之前,小崔在业内确实没什么名气,好多人对他不熟,连名字都经常念错,我打赌就算是现在,能背出崔颢第二首诗的人也不多。

但崔颢也绝非等闲之辈,别的不说,光是家庭出身就能吓你一跳,他是唐代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的后人。

这个“博陵崔氏”是姜子牙的后裔,祖先因为封地在崔邑改姓崔,从汉朝开始就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仅唐代就出过16个宰相,与之前说过的“京兆韦氏”不相上下。

不光出身显赫,作为名门之后,小崔自己也很争气,在校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岁参加进士科举,一举成功,金榜题名,轰动一时。

要知道,过去的进士可比清华北大难考多了,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50岁能考上进士都算年轻的。后世白居易28岁中进士已经很厉害了,兴奋地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像崔颢这样不到二十岁就进士及第,是十分罕见的,与同龄人相比,崔颢可以说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前途一片光明。

考中进士三年后,崔颢被组织上分配到河南一个叫扶沟的国家级贫困县,做了一名小小的县尉,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

为什么三年后才安排工作?而且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

科普一下。在唐代,考上进士只是取得了任职资格,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当官,还要经过吏部的考核,还要等职位空缺,等上个三年五载是很正常的。就算任职,一般也是从八品九品干起,只有状元,才会授予七品县令这样的职位。

没关系,来日方长,毕竟我们崔局长年轻,有年龄上的优势,只要政治上别站错队,早晚会出人头地。

但奇怪的是,崔颢的仕途并不顺利。

史料记载,崔颢长期混迹于基层,一生事业的顶峰就是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太仆寺丞负责政府机关交通马匹的饲养和调度,类似于孙悟空担任过的“弼马温”;司勋员外郎基本上是个闲职,都是从六品的低微职务。

好多人不理解,崔颢青年才俊,根红苗正,19岁进士及第,年少有为,文才出众,在官场浸淫这么多年,为什么才混个副厅级?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他的仕途?

2

小崔这个人呐,平心而论,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还是不错的。就是,怎么说呢?就是在生活作风上,不太检点,不太注意个人形象,群众反映不太好,所以影响了他的进步。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据《新唐书》记载,崔颢“有文无行,好蒱博,嗜酒。娶妻惟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

你们看,身为国家干部,有文才无德行,酗酒、赌博,视婚姻如儿戏,离了四五次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人嘛,贪图美色可以理解,你可以纳妾啊,政策允许,保留原有的,吸收新鲜的,新老结合,和谐共处,大家都是这么干的对不对?你可倒好,一有新欢就休妻,始乱终弃,完全是一副渣男的做派。

说过多少次了,生活作风无小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许多干部,都是在这方面栽的跟头。

当然,影响崔颢进步的原因还不止这些。

我们知道,崔颢爱好文学,平时喜欢写诗,这本来是件好事,领导干部能自己写材料写讲话稿,这是非常难得的。

但是,一定要记住,牢牢把握时代主旋律,多写积极向上的东西,讴歌大唐盛世,赞美锦绣山河,不能啥乱七八糟的都写。

崔颢喜欢写啥?

史料记载,崔颢“少年为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多陷轻薄。”换句话说,就是喜欢写女人那点事儿,属于艳词,文风轻浮,有三俗之嫌。

据《新唐书》记载,当时有个叫李邕(yōng)的领导,也是个文学爱好者,有心提拔崔颢,主动邀请他到家中一叙。

两人一见面,李邕就问:“小崔啊,最近写了什么好诗啊?”

崔颢很激动,当即献诗一首,名为《王家少妇》: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

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

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

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五言律诗,对仗工整,崔颢自我感觉还不错,没想到,李邕读罢,面色一沉,叱责道:“小儿无礼!”竟拂袖而去。

当时就把崔颢晾在那儿了,崔颢一脸懵逼,这什么情况?

此事在《新唐书》和《唐才子传》中均有记载,关于这件事,史学界有多种解读。

有人说李邕是正人君子,道貌岸然,见不得此类艳词;有人说崔颢在诗中以美人出嫁比喻自己被知音赏识,在李邕看来是一种侮辱;还有人说,诗中“十五嫁王昌”一句与李邕的家室有关,有影射之嫌。

总之一句话,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因为一首“艳词”,崔颢的晋升之路从此遇阻。3

什么叫“艳词”?

你看,我一说到这儿,王建国立刻坐了起来,两眼放光:“你要聊这个我可就不困了啊。”

其实,古代的所谓艳词,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黄色的那种,不是的。凡是描写美人、爱情、闺怨、相思、感怀,包括酒宴、歌舞等娱乐场景的,统统归为艳词,并不仅限于色情。

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诗词大咖都写艳词,但你把他们的作品翻出来看看,最多是格调不高,根本够不上扫黄打非的标准。

只有极个别的作者,比如宋徽宗赵佶,曾经给开封某娱乐会所一个叫李师师的青年技师写过一首词,经有关专家鉴定,确有低俗色情之嫌: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

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再来看我们小崔的那些所谓“艳词”。

描写男女搭讪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描写冷宫怨妇的《长门怨》:

君王宠初歇,弃妾长门宫。

紫殿青苔满,高楼明月空。

夜愁生枕席,春意罢帘栊,

泣尽无人问,容华落镜中。

描写船家女生活的《川上女》:

川上女,晚妆鲜,

日落青渚试轻楫,汀长花满正回船,

暮来浪起风转紧,自言此去横塘近,

绿江无伴夜独行,独行心绪愁无尽。

描写失足女青年的《邯郸宫人怨》:

邯郸陌上三月春,暮行逢见一妇人。

自言乡里本燕赵,少小随家西入秦。

母兄怜爱无俦侣,五岁名为阿娇女。

七岁丰茸好颜色,八岁黠惠能言语。

十三兄弟教诗书,十五青楼学歌舞。

我家青楼临道傍,纱窗绮幔暗闻香。

日暮笙歌君驻马,春日妆梳妾断肠。

......

这首诗比较长,就不全文抄录了,反正你们也不好好看,都是快速划过来的,我就让大家看一看,哪有一点儿的香艳色情?

崔颢诗作流传至今有42首,其中,所谓艳词有15首,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堪称妇女之友,但从内容上看,并没有什么问题,跟宋徽宗的词相比,简直就是一股清流。4

平心而论,历史上写这种诗的人太多了,虽然不是什么主旋律,但也无伤大雅,且颇有生活情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如果就因为这个得不到升迁提拔,理由过于牵强了,讲不通的。

但是,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崔颢仕途受阻,颇受打击,一气之下,索性离开了长安,开始浪迹天涯,四处漂泊。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崔颢诗风突变。早年多写闺情诗,“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开始大量创作边塞诗和山水诗。

比如这首《辽西作》: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诗风雄浑,意向辽阔,尽得边塞诗之精髓,颇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的风格。

所有读过这首诗的人都说:“小崔变了。”

崔颢在外漂泊长达20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就是在这期间,他写出了传世名作《黄鹤楼》。

此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不仅李白为之折服,南宋严羽也在《沧浪诗话》中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清代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更是将《黄鹤楼》放在了“七言律诗”的首篇,一举奠定了崔颢的诗坛地位。

崔颢晚年回到长安,任司勋员外郎。

公元754年,崔颢死于从长安返回故乡开封的途中,享年50岁。5

有没有那么一首诗,会让你突然想起我?

仙人驾鹤西行,空余危楼高耸,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只见暮色苍茫,倦鸟归林,池鱼回渊,烟波浩渺。

此时,另外一首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正在民间广为流传: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坊间传言,当年李白看到崔颢的诗,一时才思枯竭,留下一句话,搁笔而去。事后想想,颇为懊悔。

不久后,好友孟浩然乘船去广陵(扬州)旅游,李白在百忙中到江边送行。

开船前,李白非要拉着老孟上黄鹤楼,老孟说我年纪大了腿脚不好,咱别上了吧,一会儿船就开了。李白死活不答应,硬把孟浩然拉了上去。

在楼上,李白望着窗外的风景,漫不经心地随口吟诵出上面那首诗。

据黄鹤楼管理处原处长王建国回忆,当时孟浩然听了连声赞叹:“高!实在是高!比崔颢那首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到底是诗仙,这诗坛第一把交椅,非老弟莫属。”

李白手捻胡须,微微一笑,谦虚地说:“哪里哪里,突发灵感,随口之作,让孟哥见笑了。”

此时,正值烟花三月,滔滔江流,莽莽平川,鹦鹉洲上,烟波浩浩,芳草萋萋,一片渺茫。

- End -

作者新书热卖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