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区发展,到底在发展什么?

 社工一枚 2022-01-14

十几年来,国内公益组织数量在多个因素作用下迅猛增加。受到政府购买服务、社会企业、规模化及专业化等多种思潮和政策的影响,本土公益发展的走向尚不明晰。当前,政府提出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政策,对公益组织来说是契机,但一线工作的伙伴又很容易在具体的项目中找不到方向。

当我们说推动社区发展的时候,到底是在发展什么?又是谁在发展?怎样才算是发展?公益到底能改变什么?能力建设又是在为谁建设什么能力?

图片
公益之惑下的思考与行动

“社区好,社会才会好。社区的发展,是人的发展。”这是在千禾创始之初就坚定的信仰。因为无论怎样宏大的社会发展项目,最终都要落实到社区层面。而“支持成长中的公益组织与个人”就是我们工作的使命。

过去12年的发展历程中,千禾一直反思社区基金会对社会发展能做的贡献,探索多样的社区实践空间,通过赋能社区机构和社区居民,陪伴社区居民形成自组织,推动居民参与社区的共建、共治和共享,希望能够在资助和行动介入的工作中支持社区内生力量的成长,凸显可持续社区的价值理念。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耐心资本、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的工作。

图片

由于公益的背后,是做“人”的工作,所以它的存在绝不仅仅是提供补充公共服务,也不能将其专业化成一项技术工作。通过对中国公益实践的持续观察,我们意识到,当下许多公益伙伴对公益方法、公益效能产生困惑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行业问题。公益行业理论缺失、概念不清和知识体系的交错庞杂,导致实践工作中产生诸多挑战,缺乏清晰的定位和发展思路。这些挑战不但使实践者无法厘清公益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真正作用,也导致大量的公益行动无法产生社会影响并造成资源浪费。

要使公益行业真正发挥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就必须摒弃资源欠缺这样表面和单一化的理解,采用更加深入和多样性的方法。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方法必须建立在一套坚定的社会发展价值信念以及基于实践的理论和方法论之上。而国际上已经发展出很多相关理论知识和经验方法,并且历经多年的实践、反思和沿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1年下半年,千禾为了探究和应对公益行业困境,邀请国内在“社会发展”领域有长期实践和行动研究经验的周鹏博士一起研发《社区发展通识课》,反思国际发展思想的历史沿革起步,再回到中国公益发展的历史脉络探寻前述问题,并就社区发展项目的方法、工具、筹资和社区自组织开展专题讨论。

发展思想的沿革

迄今为止,全球对“什么是好的发展”依旧存在大量辩论。基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角下,发展思想的沿革并非线性的,也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交错的,多元而动态变化的。

虽然不同时期的论说千差万别,但主流观点无不肯定发展的必要性。对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和繁荣的不二法门。虽然强调“发展不能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必须涵盖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资源、环境、生态等多重关系”,但主流观点始终认为“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即使当下出现越来越多因工业化和无节制消费带来的恶果、气候和生态环境等发展危机,但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新能源的发明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等发展措施被认为可以减缓、克服乃至避免上述问题,从而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

图片

垃圾围困下的妇女(图片来源于网络)

周鹏博士认为,发展是复杂的,和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是息息相关的,但不论给发展什么样的定义和分析,发展工作都有一个固有的核心问题:到底谁是才是发展的主人?如果从这个核心问题起始思考我们公益的工作,可以寻找到我们自身工作的价值,反思我们自身的观念、态度、行为,也可以从过往的发展思想沿革中找寻那些成功或失败给予我们当下思考和实践的意义。

按照普遍所接受的说法,发展课题源自于二战结束后殖民主义消亡、数十个全新民族国家崛起这一历史背景。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初期,全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和经济变革。遭到战争摧毁的欧洲汇聚了自己所有的力量快速重建,发展生产,进入快速工业化进程。苏联的力量崛起,战胜国美国则致力于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并牵制共产主义的传播。殖民主义迅速没落,人们都开始以国家自豪感和自信心为荣。在此之后,主流的发展思想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不断沿革。

1950-1970年代,发展专家开展全球性的巨额投资,发展出各种理论(包括促进经济进步的工业化援助、绿色革命、人类基本需求增长中的再分配等),但社会问题在全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因为发展制造出更多社会问题。由此,欠发达国家提出“自力更生,摆脱依附”。

图片

受绿色革命影响的印度农村(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0年代,历经前30年的实践和反思后,可持续发展思想开始兴起,逐步形成全新的发展项目基本假设、概念框架、方法论等虽然1990年代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议题需要应对国际国内移民、环境的持续恶化,人口持续增长等全新的课题,不论发展理论还是发展实践都被持续地反思和批判,但198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中的诸多元素依旧对我们当下的公益实践有借鉴意义。

基本假设

人人具有参与发展的潜能,他们只是没有获取参与发展的机会和能力。

前提

只要发展工作者在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社区就可以做很多我们认为自己才能做的事。

方法论

发展是一个和当地人一起合作学习的过程,没有任何一个外界制定的方案套用,需要在一个磋商-行动-反思的循环过程中开展项目。

社区发展的核心理念

建立全新的发展观是从社区发展工作者自身的观念、态度和行为转变开启的,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自我教育过程。发展工作者不再过分追求基于分析和理性的规划,而是真正进入社区,和当地人一起,去交流、倾听、感受和理解,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工作,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自我赋能和赋能于人,逐步培育出人们的主人翁精神。

发展框架的组成要素

以往的服务项目主要是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策略性干预,以补充公共服务不足,由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回应实用性需求,受益者是被动接受者。项目具有周期性,注重效率。

而发展项目则更注重内部资源的动员和行动,通过提升个体,机构和社区层面的能力,让受益者成为主动参与者。项目更强调可持续,回应“推动社会公平”的战略性需求。

图片

1、谁的发展

谁的需求?谁的社区?谁的发展?资金说了算?有知识的人说了算?有权力的人说了算?还是受益人自己说了算?这些是发展项目从设计,执行到评估环节中一直要问的问题。

这当中体现了项目的核心价值由提供物质和服务转向如何在援助中激励受助者的自我能力,使他们达至策略上的自决,经济上的自救和生活上的自助的良好结果,最终走向自立,参与到自我推动发展的进程。

发展工作者在角色、观念、态度和行为方面,都需要进行转变:

从有计划的项目和活动主导者转变为社区、家庭以及个人发展和变革的协助者、服务者和催化者;

相信人们有知识、能力和潜能分析自己的问题和需求,决定行动的方案和计划,并组织起来,承担实施、行动和延续活动的责任;

作为外来者、专业人员,习惯主导和控制的高高在上者转变为:自我批评和审视、从错误中学习、改进自己,坐下来、倾听、学习;

不要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观点、看法。把象征知识、地位、权利的笔、纸、讲台交给那些社区内和行动着的人,使之成为主要的分析者和老师;

营造轻松、开放、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罗伯特·钱伯斯

2、双向视角

发展项目看到了基层的重要性,提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结合。

其中,自上而下是原本单一化由外向内的援助和服务项目,如基础设置、紧急援助、满足基本需求的物资提供、基础教育、基础公共卫生;而自下而上则是由内向外的发展项目,比如请脆弱性群体参与计划、决策、执行和评估,在项目过程中彼此赋能,识别自己的需求和外部资源,逐渐培养他们的内在驱动力以促进持续改变。

3、参与式发展

参与是1980年代后全球公益发展的基础价值,是全球发展项目的主流理念和方法,是1990年代中国公益行业主要的指导理念和方法,实现受助者从“要我干”到“我要干”这一转变。参与理论提出三个核心问题:谁要参与?参与什么?如何参与?

它明确了当地人始终是项目的主体,使得援助者和受益者的角色发生转变。受助人既要参与执行也要参与计划,利益相关方之间进行交流和对话,大家共同来表达、分析、管理和决策,强调多样性、包容和公平性,在彼此的经验中互相学习、培养能力。

参与式项目尊重和学习本土知识,重视结果,更看重过程,也特别注重妇女和脆弱性群体的参与。

4、赋能/赋权/增能/培力

赋能的目标是使得受助人掌握在特定活动领域,有目标地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才能,具备主人翁责任感,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并具备公共参与能力。赋能的途径和方法是能力建设。

发展项目提出“人人具有改变自身和参与构建美好社会的能力”的基本假设,提倡在治理和政策框架内自上而下释放权力,在社区层面自下而上建设能力,最终最大程度地释放个人的才智和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图片

发展项目应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社区当地人的培训等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教育中,并从社区发展工作者自身开始建设。学习模式是爬楼梯上升式的循环过程——一个循环运转结束,质量就会提高一步,然后再制定下一个循环,再运转、再提高,不断前进,不断提高。每个循环都包含了学习、计划、行动到反思的一个有机发展过程。

在发展理论中,建设能力以一个服务项目或教育项目开始,并在项目中充分体现参与理念。方法有这些:

·参与式开发社区教育教材

·社区参与式学习

·社区小型服务活动

·社区骨干的培训和陪伴

·社区骨干开展服务项目或教育项目并被陪伴成长

·社区骨干成立社区自组织,陪伴社区学习并带动参与

·社区逐步构建一种主动服务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文化

5、社区社会组织/自组织

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是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把社区居民联结起来,能够对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形成参与和议事的能力,逐渐形成自我治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也是目前社会创新研究、政策趋势和公益创新实践的核心领域。

图片

发展项目通常会识别社区内部那些更具公共责任感而非个人物质利益的居民,由他们(女性优先)来创建社区社会组织。但这个过程不是凭空自发产生,需要与外界力量合作加以培育。
在资金发展上,发展项目可以设立种子基金作为社区自组织的发展资金,保持组织的有效运转直到具备筹款能力,同时也鼓励社区自身投工投劳,自己筹集用于公共事务的资金。
图片
发展框架的创新与挑战

公益项目的发展视角体现在自始至终关注“人的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赋能人和基层社区组织,充分调动脆弱性人群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其创新点包括:“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核心、以“赋能”为核心目标的项目模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强调社区和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注重内驱文化的培养、系统化的合作机制构建。

在实际操作中,发展框架也遇到很多挑战,包括:

·项目周期较长,成效很难快速凸显;

·文化的培育和转变需要时间;

·社区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资金捐赠人和利益相关方的认知理解问题;

·主流援助话语和思想的对抗;

·全球发展机构的导向依旧是经济赋能,更多创造脆弱性人群参与市场的有效性;

·对自上而下的方法并没有受到质疑,脆弱性人群的需求和议程依旧是由上而来的;

·只是提出一种“工具化”的赋能观,使人们对得到权利更有意识或更感兴趣;

·脆弱性人群的参与常常被简化成最简单的方式——告知和咨询。

以上资料整理自周鹏博士在千禾《社区发展通识课》上分享的内容。课程重回发展框架反思公益,与社区公益伙伴共同检视自身的工作理念和概念框架,结合社区实践经验和学习,以更加包容的国际视角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和公益在当下的意义。

课程设置(共6讲,每次8小时)

第1课:概论-社区发展,到底在发展什么?

第2课:国际发展思想沿革和中国公益发展反思 

第3课:构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工作框架,了解参与式发展方法技术

第4课:理解发展话语下的社区自组织

第5课:发展语境下的资助工作

第6课:社区发展案例学习与反思总结工作坊

作为面向社区公益实践者的通识教育,《社区发展通识课》尽可能提供与社区发展相关的,基于思想、价值和理念的人文知识,而非基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技术性知识。

伙伴们在共学中一起为我们所秉持的“赋能”、“互助”、“发展”理念愿景寻找思想源头,深入地理解和反思为什么以“社区为中心的发展”,“赋能人、机构和社区”,“构建合作互助的社区关系”等这样的理念特别重要?为什么这些理念可以替代由外到内的“援助”成为全球非营利组织的主流思潮并延续至今?这样的理念和我们当下开展的社区项目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工作在社会发展中极具价值?为什么公益工作需要发展视角?为什么在公益项目中,只有“赋能于人”才能促进社区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协作者:周鹏博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