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游北海公园,第一次见到大佛殿遗址。比邻而建的静心斋、阐福寺、快雪堂,是太液池北岸最易错过的历史遗存

 心尧九十八谈 2022-01-14

第284篇

【心尧爱北京】

有一阵儿没来北海公园了。上一次还是夏天,专门来小西天拍照码字。

这回把静心斋、阐福寺和快雪堂拍完之后,公园北部的景点就基本整理完了。

北海公园是我们最喜欢、来得最频繁的公园,没有之一。

今天要说的这三个院落,是整个公园里最容易错过的。

静心斋

  • 静心斋原名镜清斋,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竣工。

  • 静心斋是皇家园林中写仿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园内遍布太湖石与假山,与周围亭台轩榭相互辉映,布局十分巧妙。

  • 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后形成现存的规模和格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1)镜清斋

  • 镜清斋是整个静心斋园林景区的主体建筑。

  • 主殿面阔五间,前廊后轩,四周抄手游廊环抱方池。

  • 乾隆帝曾写下“临池构屋如临境“的诗句。

  • 殿外门额处“镜清斋”三字隶书匾额为民国初年陆徵祥所书。

(2)抱素书屋

  • 抱素书屋曾是清代皇帝的读书之所。

  • “抱素”援引《汉书·礼乐志》“易乱除邪,革正易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

  • 体现百姓在国家安定兴盛时,保持纯朴的本质,安居乐业。

  • 这正是乾隆帝所憧憬的理想统治。

(3)韵琴斋

  • 韵琴斋为听琴之处。

  • “韵琴”并非单只寻常琴声,亦指院中泉水之声似琴声。

  • 琴声和谐象征政治昌明、四时有序。

静心斋里游人不少,不过因为它面积足够大,有9308平方米之多,所以并不觉得拥挤吵闹。

难得幽静的地方,拍了一些冬日里的小美好。

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

冬日的阳光比夏天温暖许多,也柔和许多。连冬天里的影子都透着不同于夏日的恬淡宁静。


下面这张照片里有一只小可爱哦,你看到了吗?

阐福寺

对于阐福寺的认知,还停留在以前每年秋天来这儿看菊花展。那时候后面的遗址并未开放。

  • 阐福寺位于北海公园西北角,原为明代“太素殿”旧址。

  •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谕旨改为佛殿,仿照河北正定隆兴寺的规模,新建殿与房屋,定名“阐福寺”。

  • 据清史记载,每年农历腊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皇家都会在阐福寺举行盛大的赐福活动

  • 寺内建有钟楼、鼓楼、天王殿、大佛殿(已无存)。

  • 曾经的大佛殿外观高大雄伟,殿内供奉千手千眼佛,佛身用整株金丝楠木雕刻,镶嵌无数珍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的大佛殿遗址。殿前的石碑还在,依稀可以遥想大殿曾经壮观的模样。

在遗址前有块铜牌,上面是这么介绍的:

“大佛殿是阐福寺主建筑,重宇三层,上层恭悬御书额曰“大雄宝殿”,中曰“极乐世界”,下曰“福田花雨”。

……

1919年,大佛殿及后殿和八方亭均被大火焚毁。”

还是比较赞同这种保留遗址的方式。

比起那些在原址复建一个全新的,遗址带给我们的那种疮痍感和震撼感,更加切肤深入,也会记得更加深刻,不敢忘。

天王殿和两边的偏殿中是《百年瞬影——北海公园历史照片展》,展示了很多公园被毁之前和旧日时光下市民们游园的样子。

快雪堂

快雪堂门前的石碑,上面刻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快雪堂为三进院落,分别为澄观堂、浴兰轩和快雪堂,院内四周由彩绘游廊连接。

澄观堂、浴兰轩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皇帝的行宫。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帝为收藏48方书法石刻,特增建快雪堂院落。

如今为“快雪堂书法石刻博物馆”,两边连廊墙上镶嵌着许多书法大家的作品,如果是喜欢书法的游客,这里不容错过。

简单拍了几张,隔着玻璃,反光比较严重……

北海公园是个四季都能出片儿的地方,即便不照相,单是在水边闲坐发呆,听鸟啼虫鸣,看着人们划船、慢跑、健身、遛弯儿…… 

慢悠悠的时光总是令人痴迷。

只是不知道这疫情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啊啊啊!


- FIN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