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绵霉在水产上的危害

 新用户5488A7GH 2022-01-15

绵霉在水产上的危害

昨天我们写了在做试验过种中发现的一种寄生虫,并由此感染而引发的水霉,虽然没有对这种水霉的种类进行进一步分类确认,但根据这种水霉发病急的特点,以及菌丝特点,我个人以不太严谨的推测,估计是绵霉,理由是在水产上引发水霉的主要分成两科5属,分别是水霉科的水霉、绵霉、细囊霉、丝囊霉, 以及腐霉科的腐霉科的腐霉。根据2-7天的发病死鱼过程,进行简单估计,后续有了时间,我再在试验室进行菌丝分离培养,然后通过DNA比对来进行确认。今天就来分享一下绵霉在水产上的危害。 

引发水产疾病的绵霉分成美洲绵霉、两性绵霉、异丝绵霉,美洲绵霉是朝鲜高侵染性鱼类的主要病源菌,异丝绵霉可感染黄颡鱼,两性绵霉对鱼卵感染性较强。这些绵霉在感染的过程中,同样是条件致病,免疫力降低,水质差、外伤、有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的作用,均容易引起绵霉的感染。而引发水稻烂秧病的也是绵霉,只是除了由美洲绵霉之外,还有鞭绵霉、层出绵霉也是会引起烂秧病。

两性绵霉菌落在PDA 培养基上呈白色,呈放射状,伴有大量蛛网状气生菌丝。菌丝较细透明,无隔,有分支,粗 1.3~1.5 μm。芽孢多,(60~100)μm×(50~70)μm,一般呈球形、亚球形、卵圆形、倒卵形或短柱形,梭形较罕见,具薄壁或厚壁,顶生或中生,单生或串生,见图 2(a)(b)(c)[9]。游动孢子囊具两种形态,一种为柱状、梭状或棒状,(35~220)μm×(6~40)μm,见图 3(a)(b);

美洲绵霉形态特征见图 5(a)(b)(c)[9]。美洲绵霉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在绵霉属内,美洲绵霉有很明确的有性结构特征。菌落白色,见图5(a),菌丝体稀疏或紧密,菌丝粗壮。芽孢多少不一,呈圆柱形、梭形或不规则形,通常顶生和串生,见图5(b)。美洲绵霉通过梭形芽孢状的菌丝释放游动孢子或萌发,游动孢子囊呈梭形、圆柱形或棍棒状,对称分支,(130~700)μm×(20~50)μm,游动孢子单型,通过顶端孔口释放,其可持续簇生,或从出口处部分脱落,有时在孢子囊内萌发,原生孢子囊直径为10~11 μm。卵孢子侧生,偶有顶生,罕见中生,球形或倒梨形,偶有卵形,罕见齿形,50~80 μm。藏卵器柄粗壮,直、稍弯曲或不规则形,不分支。卵孢子偏中生,球形,直径为20~30 μm,每个产卵器中可产生 2~15 个卵孢子,见图 5(c),表面光滑,有明显的凹坑[22]

地衣是真菌与藻类或蓝细菌的共生体,地衣中的酚酸类物质为地衣所特有,如松萝酸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我国研究人员使用乙酸乙酯从地茶中分离出1个结构为6-二十三烷基-2,4-二甲氧基苯酚新的化合物,抗菌活性佳。刘文霞等研究表明,地衣粗提液对两性绵霉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黑穗石蕊、中国树花和地茶的乙酸乙酯浸提液对两性绵霉的抑制率分别为100%,80%和100%,低浓度的地衣浸提液对绵霉菌菌株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较高浓度的地衣浸提液可有效抑制两性绵霉菌丝的生长。地茶活性成分为地茶酸,较其他2种地衣对两性绵霉的抑制效果更好。地衣提取液处理两性绵霉,菌丝生长速度变慢,比正常菌丝更短,菌丝稀疏。

除了以上研究者的结论,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些类似于绵霉(未进行提取和分离鉴定)引起塘底淤泥白色,在水体对流中易引发小鱼小虾的死亡,这样的池塘底常出现类白色的菌丝。当用全效底改片和水霉克星进行处理之后,死鱼迅速减少。

文章部分引自:

赵楠,巫爱军,张世奇,唐自力,彭程,赵桂华.鱼虾绵霉病研究进展[J].水产养殖,2021,42(10):27-30.

javascript:this.top.vpn_inject_script(this);vpn_eval((function () { void(0) }).toString().slice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