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山不远》(散文集)第二辑 伊甸存真

 徐树爱 2022-01-15

   情性次第探红楼

曹雪芹是一个情种且不说,他更是一个玩家。他的《红楼梦》是玩出来的。吃喝玩乐,饮食男女,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古玩工艺,纨绔缯绮,戏曲烹饪,园林建筑,中医方术,武艺医巫,无所不包。他是国粹玩家的百科全书。

高鹗续的后四十回,语言不如曹雪芹来的干净富有诗意小说末尾,宝玉又入太虚幻境,其中的对联则是名副其实的狗尾续貂。请看曹雪芹的原联:假到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此句行云流水无滞无碍,禅机回环变化意蕴深入。高鹗的联对是: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执著于有无来去,岂不阻断了禅无门关且后句语义前后重复,都是俗念而已

后四十回情节也有小问题1.大落中的恢复,恢复贾家的世职与甄家的地位及兰桂齐芳大失雪芹本意2.雪芹直笔的秦可卿改为隐喻如贾珍殷勤选棺木及焦大的骂语证明她的淫荡这种人怎能离情海去情天呢?还有资格提拔鸳鸯为情司司长呢而且她还说她们都是未发之性,犹如蓓蕾之性情岂不与雪芹的本意相矛盾?她从情与性上误解了曹雪芹,曹在开篇说道:但凡情思绵绵,那结局就不可问了。他列举的是一系列的文秀英才,指的应该是都有来头,不同凡响的人。而高鹗说的则是平常或结局不妙之意。曹的倡情变成了高的禁欲。曹在说到尤二姐时说:但凡沾到一个淫字就不美了。高在最末一回说:字固不可犯,只这字,也是沾染不得的!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以儒学为哲学支柱,《水浒传》是道家学说,《西游记》是佛教学说,那么《红楼梦》是儒佛道杂揉融会,深层还融会着中国民间的泛神论的观念。于是石头能转世成人,人也会转化成石头或者转化为芙蓉或者归为虚无飘渺的灵仙之气。宝玉想到这些女子死后能成为花神,晴雯与鸳鸯的死的悲剧才立即转化为喜剧,宝玉破涕为笑。贾宝玉的情种特征来自于一种泛神论的观念和性本善的根源他的本性是善良的,因而是博爱的,随着青春期的出现,他的博爱发展为对可爱女子的怜惜,怜香惜玉应该说是健康人格,只是在传统内向的明教生活中,显得非常耀眼,好像很异类,其实不是,贾宝玉不过是把人人心中有的东西表达了出来,而别人则把美好的感情扼杀在了礼教顾虑当中了。

泛神论还导致泛爱的态度和平等观念。贾宝玉的爱是分层次的由泛爱到博爱由博爱到友爱由友爱到情爱由情爱到无情之爱就情景描写看,书中无处不在的泛神观念导致石头花木的拟人化自然而然生出许多有关花的生动情节赏花拜花葬花祭花颂花428日为退位的百花饯行牡丹荷花海棠花花色殊品花开花落成了大观园众女子的象征而花的本质是”,即女子

大观园里的人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无情,一部分是有情无性。前者是那些成年男女,贾政、贾赦、贾珍、贾链,还有王夫人、王熙凤,贾母、连宝钗也只是个功利动物,所以贾宝玉是不可能喜欢她的。贾宝玉、林黛玉等女儿丫头们却是有情无性的一类。婚姻与仕途及交际都是功利主义的。为了生儿子,贾琏才会堂而惶之地纳入尤二姐。而丫环的一半句倡情的话则会导致下岗或死亡。

红楼梦虽然也淫也盗但是对后代的性教育却是非常缺乏宝玉只好到太虚幻景去取经结婚时也只是凤姐作为嫂子的只言片语的诱导而已为一个春宫香囊就搅地大观园乌烟瘴气。虽然宁府荣府淫欲糜烂,却不许孩子们接触半点这方面的东西。怪不得几句西厢台词就让宝玉黛玉心醉神迷。大观园里的玉叶金枝多殇,是与这种无心无性的教育有直接关系的。

贾宝玉的出家是封建婚姻的悲剧,是封建经济政治没落的悲剧,也是封建教育的悲剧,其中儿童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天性成长的人性是背道而驰的。大观园的教育始终是一片梦靥笼罩着贾宝玉,与他的性情格格不入。不出家还有出路吗?

但是大厦頽圮的《红楼梦》其实是喜剧,不光过程是,结局也是。喜剧的因素是大观园及其人物的自相矛盾,自我否定,自我嘲弄。赵姨娘是这样,王西凤也是这样,荣国府经济是这样,宁国府的势力也是这样,因为势力而扩张,因为扩张而自我否定。包括贾母在内,喜也可怜,悲也可笑。

红楼梦是一场薄冰上的花样滑冰!首先陷落的是无权无势的奴才最终陷落的是贵族庭冰上表演最得意的也是摔得最惨的无辜者恐只有那些女儿们和贾宝玉了它的喜剧格调中悲剧成份也就在这里了

2011-9-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