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谨言慎行,沉默是金。一个人的成熟,其中就体现在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 俗话说:“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在我们的一生中,最难的不是学说话,而是懂得沉默,谨言慎行,少说为妙。人心越宁静,越能客观地认识世界。老话常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菜根谭》里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歌德说:“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某种不便公开的成分,假如公之于众,必将冒犯别人。”看破不说破,是给他人留体面,也是给自己留余地。思想家培根说:“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 《弟子规》里有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南宋哲学家邵雍说:“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那些行事张扬,喜欢自吹自擂的人,往往会摔得一败涂地。反而是那些不动声色,才华不外露的人,能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曾国藩有言:“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北周时期,有一位名叫贺若敦的将军,他英勇善战,功名显赫。意外的是,贺若敦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赏,反而被皇帝赐于自尽身亡。古人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原来,贺若敦因得不到朝廷的提拔重用,就心怀不满,屡出怨言,最终落到了被赐死的悲惨下场。为了警示后辈,贺若敦用锥子扎破儿子的嘴,教育他:“一定要记住父亲今天的教训,以后做人务必谨言慎行。”儿子贺若弼,博闻强识,善于骑射,甚为骁勇,他牢记了父亲的遗言,因此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但随着权力和地位的不断上升,贺若弼渐渐自傲起来,很快就把父亲的警示抛到九霄云外。老话说:“杯满则溢,月满则亏。”隋文帝封杨素之和高熲为宰相,贺若弼对此事感到不满,因而出言无忌,抱怨连连,导致被罢免了官职,并打入了监狱。 几年后,贺若弼的官职虽然得以恢复,但并没有记住这次教训。 杨广继位三年,建造了一座可容纳千人的豪华大幕帐。贺若弼认为太过于奢华,就又犯了多嘴多舌的老毛病,和一些官员在私底下议论纷纷。后来被人告密,最终被杨广诛杀。 贺若敦和贺若弼,都是因为沉不住气,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
|
来自: 新用户99311210 > 《修养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