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藏当雄发现唐(吐蕃)时期大型封土墓

 昵称散步收藏 2022-01-15

新民晚报讯(记者 姜燕)昨天,国家文物局通报了西藏切热遗址、玛不错遗址、格布赛鲁遗址、当雄墓地4项重要考古成果。其中当雄吐蕃墓地年代为公元7至9世纪,属唐(吐蕃)时期文化遗存。墓地考古学文化面貌显示出其与中原文化,以及与周边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特征的相关性,展示了早期文化的交流。当雄墓地考古发掘也是近年来在西藏境内首次对结构完整、形制复杂的唐(吐蕃)时期大型封土墓正式大规模发掘的一项考古工作。

西藏当雄发现唐(吐蕃)时期大型封土墓

图说:经过清理的墓葬M3。网络图

当雄墓地位于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当曲卡镇当曲居委会,县政府驻地西北约2公里处,念青唐古拉山脉的果瓦那布山东侧平缓坡地上,海拔约4300米。此处墓地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共登记有6座大型封土墓和33座小型封土墓,现为当雄县文物保护单位。为配合基本建设项目,2020年、2021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当雄县文化和旅游局全程配合参与。共清理了6座大型和30座小型封土墓,按地理位置可将当雄墓地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分布有6座大型封土墓,北区分布有47座小型封土墓。根据碳十四测年结果和考古类型学研究,墓葬年代为公元7-9世纪,属唐(吐蕃)时期文化遗存。

墓葬基本由地上封土和封土下墓室结构组成,封土平面基本呈近圆形或圆角梯形,立面均呈覆斗状。大型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和圆形穹窿顶石室墓两类,均为多室墓,基本由墓道、主墓室和侧室构成。小型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均为单室墓,个别有墓道结构。墓室外围基本有梯形茔墙结构。

大型墓葬出土金银器,各类珠饰,陶器(陶片),铜器,铁器残件,擦擦,织物,以及石质黑白围棋子等。小型墓葬基本无随葬品,仅出土少量铜器、铁器、陶片、珠饰和皮革制品等。出土人骨基本零散且不完整,可能为二次捡骨葬,未发现葬具痕迹。随葬动物骨骼现象较多,主要有狗、马、牛、羊等。

西藏当雄发现唐(吐蕃)时期大型封土墓

图说:出土的黑白棋子。网络图

大型墓葬被盗扰情况较为严重,仅结构保存较好,出土遗物普遍较少。小型墓葬未见明显的盗扰痕迹,但随葬品极少。出土遗物主要有金银器,包括雄狮鸟纹金耳勺、植物纹金饰件、铜镀金覆面、阴刻花纹银饰件、银带扣和金珠、银珠等;狗头金;青金石、玛瑙、珊瑚、松石、珍珠等饰件;陶器(陶片),包括1件鸭嘴流单耳平底罐和若干彩绘赭面人物形象的陶片,属青藏高原首次发现;铜器,包括铜镜、铜铃、铜杯、铜勺、铜锥状器等;铁器残件,可辨器型有铁箭镞等;漆皮残片;贝类制品;纺织物;擦擦;石质黑白围棋子等。

地处唐蕃古道上的当雄墓地考古出土的石质黑白围棋子、雄狮鸟纹金耳勺、漆皮残片、纺织物等显示出其与中原文化,以及与周边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特征的相关性,展示了早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当雄墓地保存较为完整的封土墓葬形制和出土的雄狮鸟纹金耳勺、鸭嘴流单耳平底罐、石质黑白围棋子、玛瑙、珊瑚、绿松石等各类珠饰、各类铜器、铁器金属器,以及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彩绘赭面人物形象的陶片等文化特征均为进一步了解西藏唐(吐蕃)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丧葬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研究唐王朝与吐蕃关系史,探讨物质文化交流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三项考古成果分别为全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噶尔县切热遗址、距今约4000年的史前聚落遗址康马县玛不错遗址(海拔4410米)和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遗址札达县格布赛鲁遗址。这四项均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国家文物局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持续推进西藏考古工作,促进多学科合作研究,不断深化西藏地区史前文化发展与环境变迁、吐蕃文化、高原丝绸之路及南亚廊道等重要课题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