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叶对根的礼赞

 jkjkjk55 2022-01-15


作者(左)与孙老师

编者:这是一位75岁的学生对93岁中学老师的的赞美!


今年是我的母校北京女四中(现在的陈经纶中学)建校100周年诞辰。北京女四中当年是北京市重点中学,是朝阳区最好的学校。我热爱母校,热爱那些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的好老师。我热爱母校的同学,热爱母校的一草一木。
我在女四中读了六年书,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至今六位班主任去世了五位,只有高一的班主任孙群英老师还健在。
孙老师时年85岁
孙老师今年93岁,头脑清晰、精神矍铄,身体没有大毛病。前几天我给她打电话,她提到了前不久学校“百年校庆”总负责人程木昌书记带领几位老师到她家看望她的情景。孙老师还提到“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她,把她当年参加志愿军到朝鲜战场当文化教员的事迹刊登到报纸上,她还为我们保留了几张报纸。孙老师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她家去做客。
电话里听到孙老师亲切爽朗的话语,心里暖洋洋的。不由地回忆起几十年前的往事。
1962年秋天,我升入北京女四中高中读书。我与班主任孙老师第一次相识,她同时教我们班语文课。
孙老师当年30多岁,年轻漂亮、温文尔雅。她高高的个子,身材匀称,皮肤白皙。秀气的圆脸盘,挺直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孙老师正直、善良、待人和蔼可亲。她关心爱护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好高骛远


开学不久,孙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开学第一天”。我写了新老同学和老师见面的欢乐场面,写了同学们期盼在新学期里学习新知识的心情。老师在讲评课上念了我写的作文。老师读到“孙老师笑了”时加了一句:“这个字是'笑’还是'哭’啊?”我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那时年少浮躁,背着“保送生”的包袱,有骄傲自满情绪,学习松懈,写字潦草。
刚刚结束紧张忙碌的初三阶段的学习,我有“松一口气”的想法。高一的课程本来就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却不太重视,心想:“离高三还远着呢!”我课余时间看电影、看小说、逛书店、到同学家串门聊天......学习成绩下降。孙老师耐心教导我:“高一的课程是基础,不打好基础,以后的学习会越来越吃力!学习如同盖楼房,地基不打好,楼房会垮塌的!”
从此以后,我端正了学习态度,把精力都用到学习上,成绩有了进步。我曾经写过一篇作文:“好高骛远”,孙老师认为写得还可以,把作文推荐到学校板报组,抄写在学校一进大门的甬道右侧架起来的黑板上。至今张翠英同学还记得那篇作文。“好高骛远”是我的老毛病,我一辈子都记得我在这篇作文里写的话:“永远要踏实认真地学习,从一点一滴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孙老师当过志愿军


记得孙老师讲茹志鹃的“百合花”。“百合花”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老师讲到动情处,泪花在镜片上闪动。讲到解放军的崇高伟大时,她顺便提到:她当年当过志愿军,到过朝鲜战场。她是文化教员,每天给营、连、排长和战士们上课。

孙老师与丈夫

抗美援朝战争是近代以来最残酷的战争,孙老师家境优越,她本来可以在家乡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她满腔热血弃笔投戎、报名参军上战场。她的爱国主义和英勇献身精神令人钦佩!几十年来,孙老师在我们面前从来不提她这段光荣历史。
作者与孙老师(右)2022年1月8日合影
去年,孙老师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北京青年报”的记者采访她,写了一篇报道:“我带一盒粉笔几本书上战场”,同学看到了报纸,在微信群里转发,我们才进一步了解了当年孙老师在朝鲜战场的情况。

作者与孙老师(左)2022年1月8日合影

孙老师回忆说:“有一次炮弹在我身边爆炸,泥土砂砾溅了一身,几乎把人埋住。”孙老师曾经亲眼看到志愿军的高射炮把美帝的飞机打下来,那个飞行员跳伞后被志愿军活捉了。正义的战争必定胜利!孙老师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1955年,孙老师转业来到了女四中教书,从此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身教胜于言教


张翠英同学想起孙老师的一件往事。有一天孙老师下班回家,走到车站,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孙老师没带雨具,只能夹紧书包站在站台上,任凭豆大的雨点打到头上和身上。这时一个好心人见状走过来:“这把伞借给您吧!”孙老师连声道谢!那个人把自己的伞借给了孙老师,他自己和另外一个同事共用一把伞。好心人和孙老师相约:第二天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孙老师把伞还给他。

“君子约定”必须信守,第二天孙老师如约把伞还给了那位好心人。这个故事后来被孙老师写成一篇报道,刊登在“北京晚报”上。当时,全国人民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学雷锋的运动,孙老师讲课时,提到了这件事。她说,那个好心人“助人为乐”就是雷锋精神的体现,做人就要讲信用。

洒向人间都是爱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我们高中毕业56年了。在这50多年里,孙老师依然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我们。
金成光同学身体不好,毕业时被分配到新疆上大专。孙老师得知后就委托她在新疆上学的外甥女小聂照顾金成光。“他乡遇故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金成光至今提起孙老师还是满满的感激之情。金成光在新疆上学期间,每个假期回北京都去看望孙老师,孙老师把她当做亲女儿一样看待。50多年过去了,每到节假日,金成光一如既往,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孙老师家去看望,师生之间说不尽的知心话,不是母女胜似母女!
吕秀英同学有两个女儿。两个女儿中考、高考之前,都到孙老师家去上作文辅导课。她们周六去,吃住在孙老师家,周日晚上再回来,孙老师不收一分钱。后来,两个女儿相继考上了大学。吕秀英同学说:“孙老师是一个品德高尚、助人为乐的人,她在担任和平街二中副校长期间,组织老师们参加评定职称工作,有的老师写的材料不具体,不详实,孙老师就耐心地帮助他们补充完善。”
1976年周总理去世,作家柯岩写了一首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有的年轻老师反映:不知怎样才能讲好这首诗,朝阳区教育学院请孙老师给年轻老师们上公开课。孙老师回忆说:“讲这首诗歌时,我泪流满面,其他老师们也泣不成声,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啊!”
孙老师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多次获得“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老有所学


2011年,我父亲患脑梗偏瘫卧床,不能说话,我和保姆照顾他。在此期间,我经常写一些小文章在“北京晚报”,“北京晨报”、“春雨报”(朝阳区残联办的报纸)、“通讯”杂志(农业部有关部门办的杂志)发表。(“北京晚报”4篇,“北京晨报”9篇)。有一次孙老师看了北京晚报发表的“母亲的传家宝”,电话跟我联系,提出了中肯的意见。(那篇文章由于报纸篇幅有限,做了删节)2019年,我编写的书《踏遍青山人未老_父亲的人生足迹》由农业出版社出版(55万字),我快递了一本给孙老师,孙老师很高兴。
我经常想起老师的谆谆教导,想起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多做对人民有益的事!学习永远在路上!
敬爱的孙老师永远是我们的好老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我们班的同学几十年来经常去看望孙老师,有时三两个人,有时七八个人。我们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向孙老师倾诉,聆听老师答疑解惑。华侨同学每次来北京都让我跟孙老师提前打招呼,然后一起去看望。我们和孙老师一起照相,一起拍视频,一起聊天,一起吃水果,其乐融融!
“智者乐,仁者寿”,我们衷心祝愿孙老师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写小诗一首表达我们对恩师的敬意和祝福! 
奉  献
 一只粉笔写春秋
 桃李芬芳遍五洲
 砥砺前行路漫漫
 春蚕织锦乐悠悠
 北京女四中1965届
高三(一)班,尹永美

点击回看尹永美的《往事》
艰苦的岁月    一 杆 小 秤
情思老家具    同 窗 好 友
 分 之 一    东大桥小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