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苑千点红  孝花永远艳

 120035948@qq.com 2022-01-15

德苑千点红  孝花永远艳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辉煌传统美德的民族。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的宝库中,有许多我们应该而且必须继承的有价值的精神文化成果和需弘扬的传统美德。“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基石,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部分。“孝”是炎黄子孙延续不绝的传统,既是中华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脉,也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

  《孝经》集中阐释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对“孝”的要求和方法做了系统的规定。如对父母生老病死的过程,提出的“孝”的标准是“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把“孝”推崇到极高的地位,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因此,“人之行,莫大于孝”,“百善'孝’为先”便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话。

我在班级管理中始终贯穿着“孝”的教育。我越来越认识到,学生通过感知孝心,体悟孝道,实践孝行的教育,可以培养成爱家人、爱他人、爱祖国的高尚品德,能够学会感恩,体验幸福,能使班级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班级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贯穿“孝道”的教育。

一、含英咀华,大张旗鼓传“孝道”

“孝”既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的祖先对“孝”有怎样精辟的论述,他们又是怎样践行“孝道”这一优良品德的?所有这些,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以便从中吸取养料,继承“孝道”。于是,我利用班会课,或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传输一些关于“孝”的语句及关于“孝”的故事。如: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孔子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   

长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      

  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 

               
  
故事有:

①孟宗哭竹生笋: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②董永卖身葬父: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借钱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有诗颂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孝”的名句中,我最推崇孔子对孟武伯说的“父母惟其疾之忧”这句,这句的意思是“父母只忧虑子女的疾病”,意思是父母除下忧虑子女的健康,什么都不忧虑。你看,如果学生让父母忧虑自己的学习、品德等等方面,是不是不孝呢?所以,我告诉学生,如果父母对自己有很多忧虑,说明自己是不孝的。关于“孝道”的故事中,我比较推崇这两个。为什么?这两个故事虽然都带有虚构的成分,但我们要看到其中的真实成分,如孟宗到竹林中哭、董永卖身葬父,后面的虽是虚构的,但这恰恰表明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人们都把“孝”看作是可以感天动地的美德,都希望“孝子有好报”。

二、一举一动,点滴之中见“孝道”

在现实生活中,“孝”的表现多种多样,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活的地点主要是学校,这似乎和人们所说的尽“孝”不相符。在人们的心目中,“孝道”应该是在父母身边端茶递水等,总之,体现“孝”的前提是和父母呆在一起。其实不然,“孝”可以说无处不在。学生在校的每个举动,都和“孝”息息相关。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是“孝”;刻苦学习,力争取得优异成绩是“孝”;做好每天的值日是“孝”,等等。有些学生不能理解,怎么在学校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孝道”?对做好值日也体现了“孝道”尤其不解。我告诉他们,你做好了值日,至少不会挨批评,不会连带你父母和你一起“受辱”;如果做得相当漂亮,人们说,嗯,做得不错,父母教的好。你看,即使是值日也能使你和父母“同荣共辱”,这是不是“孝”?其他的就不说了。大家都懂的。

一个人犯错后,能从“孝”处着想,这个人是有救的。刚参加工作不久,那时还在乡下,一个学生上课睡觉,他的父亲刚好在学校的工地上做挑泥沙的小工,我对他说,你父亲在学校这样辛苦,你对得起父亲吗?你做到了“孝道”吗?他默然不语,从此改过。虽说成绩一直不怎样,但再没有过违纪。后来他参加工作,还经常和我联系,说起这件事。还有一个学生,他去教室时用脚踹门,连踹两下。这一幕正被我看到,那时,或许是处理问题的经验不足,我打了他两个耳光,并说,一个耳光是替门打的,因为它也知道痛;一个耳光是替你父母打的,因为打坏了门是要赔的,你父母会心痛。他没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回到座位。多年后,我在街上碰到他,已经认不出他了,但他主动和我打招呼,谈起这件事当时给他的震撼。并说正是这件事,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和父母连在一块,不能让父母为他的错误感到耻辱。到了高安中学后,2008届有个学生很聪明,但自控力不够,我在高三的一个学期竟然收缴了他4个MP4。我在反复教育他之后感到有必要通知他家长,但他要街上一个话吧老板冒充他父亲打电话我。我当时就知道,因为电话号码是城区的固定电话。在电话中我没有点破他,等他到学校后,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一名司机,他怕他父亲接到电话后影响行车,所以他没有打电话给他父亲,对我承认自己做了这样一件“蠢事”。我告诉他这不是“蠢事”,这说明你还有孝心,有孝心的人是知道怎样做更能让父亲安心的;如果高考落榜,你父亲同样会伤心。并告诉他只有把时间投入到学习中才能避免不“孝”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个学生听后产生了不少的震动,从此认真学习,考上了本科。这就是“孝”的力量。

现在班上有学生谈恋爱,我分别找到他们,告诉他们如果我是他们的父亲,我不会接受对方,只会埋怨对方,因为是对方把自己的孩子带坏了。让他们从自己父母的角度想问题,这样设身处地摆理,他们大部分能走出误区,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可见,孝道体现在学生的点点滴滴之中,小事累成大事,小“孝”积成大“孝”。让学生心中时时装着父母,每做一件事之前,都想到自己的父母是否同意自己这样做,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孝道”。这样,我们班主任管理班级是否要轻松许多?

3、推而广之,孝心永存万花开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我历来认为,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关爱父母,才有可能进而去关爱他人;只有做到了关爱他人,才有可能上升到热爱祖国;才能把家庭、社会、国家融为一体,真正达到真、善、美的思想道德境界。做到了这些,我们才会拥有一个美好、安定、和谐的社会大家庭。具体来说,切实抓好了学生的“孝道”教育,有以下几个“有利于”:

1利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孝”最初的含义是对祖先生命的崇拜和尊敬。把这种敬爱之心推广开去,就会产生对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普遍敬爱;有了这样的爱心,就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人之间,有两方面的关系:一是横面的关系,如兄弟朋友同事;一是纵面的关系,是上下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若能把纵的关系维持好,则他对于横的关系也能很好处理。纵的关系首先就表现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试想,一个时刻想着要尊敬父母的人,会不把横的关系维持好?因为维持好了横的关系,可以让自己的父母脸上更有光辉,可以让父母得到人们更大的尊敬。

2利于引导学生由回报父母到感激所有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懂得感恩。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父母之爱子女,是因为他们之间有血缘关系,可以这样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有义务非得帮助我们。因而,我们应对帮助了我们的人心怀感激,感恩的心比感激的行为更重要。当你拥有了感恩的心时,你将会发现,天空更加蔚蓝,阳光更加灿烂。当你拥有了感恩的心时,你才会将这种心化为行动。

首先感恩的人当然是父母。让孩子从“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故事和名人孝顺事例中体会到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在父母为孩子做出牺牲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让他们以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奉献与慈爱。使孩子的孝心、回报之心油然而生。

当然,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我引导学生平时在家,要为家里分担一些事情,让他们负起责任来;长辈身体不舒服,告诉孩子应该做哪些事情,并付诸行动;家长遇到为难的事情,要站在父母的角度出主意想办法;每学年的家长会,我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主动引导父母到自己的座位上;整理课桌,把练习本、试卷放在桌面上让父母检查;如果到操场上集中听报告,要为父母搬凳子;为父母准备一瓶水。通过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孝心在学生的身上扎根。

其次,要感恩教育自己的老师。老师教书当然是职业使然,但正如三个泥瓦匠的故事一样,不同的老师对自己的职业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大多数老师是在用良心做事,在无私的付出。所以,讴歌老师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作为正在受教育的学生更要对辛勤付出的老师表达感恩之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感恩之灯,因而,我们要时时为这盏灯“添油加蜡”,使它照亮学生的一生。事实上,有些家长打电话给我说,他的孩子在我的教育下懂事多了,再不会以呵叱的语气和他们说话,我知道这是“孝”的成功。

3利于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世界,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引导学生懂得尊重人,平等待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特别是组织他们以实际行动去注意保护儿童,尊敬老人和关心、帮助残疾人。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之不易,周围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关心、帮助的人,从而培养他们广泛的爱心。

4有利于弘扬孝文化,继承民族灿烂文化。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 南方特大冰雪灾难,四川5 ·12 汶川地震……这些事例,可以说是“孝”之美德的推广,也是教育学生的最好的范例。这种在灾难面前“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生死不离,大爱永存”的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可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真正培养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担当意识。

让学生体味父母的艰辛,使他们在心中点燃“孝道”之灯;让学生终生点燃“孝道”之灯,使他们自我修正自己的人生之路;让学生自发地践行“孝道”,使他们感受孝敬父母的幸福感;让学生自发地推广“孝道”,使他们体会感恩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在班级管理中渗进“孝道”,可以让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养成许多美德。正所谓“德苑千点红”,但只有“孝花永远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