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争鸣·丰云ll窗含雪】格律之我见

 120035948@qq.com 2022-01-15

爱TA,就送真爱电动车。

小刀电动车,没电也能跑。

八景店:吉岭南路小刀电动车,高安可提货。

致电就优惠:13979579459(龚)

争鸣

2019.2

争鸣是种提高认识,共同进步的最佳方式。

真理愈辨愈明,文学作品也是这样。

关于诗词格律,一直以来就是人们争辩的

对象。五四以降,白话文行世,人们以为新诗

不要格律,但徐志摩、戴望舒因为格律入诗

而让人们有了惊喜。但现在人们还在争论着

要不要格律,格律的作用等。《高安文苑》今天发表

两篇关于格律的文章,请您围观。

更请您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这场辩论。

期待您的大作。

高安文苑

丰云简介

丰云,本名邦志斌,曾用笔名心囚。197110月出生于江西丰城。从小酷爱文学阅读,三十余年间尝试写过很多各种体裁的作品,在网络刊物《红袖添香》《古榕树下》和《黄河风文菀》《人间词话》《龙泉诗词》《宜春诗词》发表过部分作品。出版过自己的专辑《雨夜风铃》。现为丰城龙泉诗社和宜春诗词群成员。

作者自题:胆剑琴心耕文田,平生尤慕竹与莲。薰染清香虚心质,撷取诗意写人生。

联系地址:江西省丰城市小港镇卫生院

邮编:331100

手机号:18179509626

1

浅见

文/*丰云

我一直以来酷爱文学,阅读过不少的课外书籍,古今中外都略有涉猎。四大名著自不必说了,都看了好几遍。尤其是文看琼瑶武看金庸,买了两箱他们的专集狂啃一通。看了琼瑶的书还不算,觉得好的有道理的对话还会摘抄下来。二十几年前我开始尝试写东西,短篇中篇长篇小说、散文、随笔、现代诗、信件、杂文、寓言及影评等,可以说各种体裁都逐一尝试过一把,后来我把那些作品收集起来出了本杂集,名字叫《雨夜风铃》,A4大小的印了厚厚三十本送给同学朋友们做留念,也算是对自己几年心血的一个交待吧。以前我纵是写过几首古诗也没保存下来。

在沉寂了近二十年后的半年前,我又拾起了秃笔。但与此前不同的是我打算主攻古典诗词,别的文章和现代诗之类的几乎没写了。我买了《唐诗三百首》和王力先生所著的《诗词格律》书,有时间就看看。这半年间我写了上百首,但真正能算得上作品的寥寥无几,严格按行家的眼光来说,可谓是千疮百孔破绽百出。可正所谓初生牛犊不畏虎,无知者无畏,所以我今天也就在各位老师专家面前拼着贻笑大方也说几句,心得也好,浅见也罢,总之是我的心里话吧。

众所周知,在现代文坛上喜爱古典诗词创作的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诗人,他们从小接受的是严格的平水韵。由于先入为主,所以很多人是不愿接受现在的中华新韵和通韵的,也不屑看用新韵和通韵写的作品。这其实是不对的。历史总是在发展,中国的文化也在不断进步。由于读音的变化,普通话的普及让我们常常感觉到平水韵很多字虽同一韵部,但读音相差很大,读起来就感觉很不顺畅。相比之下新韵和通韵就稍稍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所以我主张平水韵和中华新韵通韵应该平等地出现在中华诗林,不应该排斥或看不起,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文艺的发展方向。

其次,古典诗词界有这样的弊病,因为过于追求格律的完美,所以有这两种现象存在。一是毫无新意似曾相识,连篇的陈词滥调,读到每句都似乎在什么古诗中遇到过。二是艰深晦涩或者高深莫测,甚至自造些牵强的生僻词,让人读下来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说真的我真拜读过某位大诗人写的一首七律,通篇下来八句我愣是一句没看懂,也没看出和诗题有什么关联。五十六个字有几个还是查字典才认识的。我不知道是我水平太低还是人家水平太高,但我总觉得文艺应该是大众化的,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东西,曲高和寡绝不是文艺的发展方向。而且现在年轻人学习古典诗词的人不多了,所以古典诗词更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的风花雪月。

古诗词之所以美,不仅是因为词美,更在韵美。因为有平仄,有起承转合,朗诵起来才显得抑扬顿挫,别有韵味。我觉得古诗的难点不在韵上,而在平仄上。由于从古至今几千年下来汉字的读音因为时间和地域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我们现在常常对一些字的平仄捉摸不定无所适从,还要借一些检测软件来测定。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中谈起过平仄,但说得很浅很模糊,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所以至今我还是拿捏不准很多字的平仄。前些时看到一篇征稿,居然提议以普通话的四声来重新定字的平仄。其实这种大胆的提议也是我的心声。虽然这个提议看似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我觉得这顺应了古人创造平仄的初衷。平仄本来就是为朗诵服务的,既然现在社会字的平仄和古代相去甚远,我们为什么还要一味地拘泥于古典呢?岂不有削足适履之嫌么?是不是现在的文坛也该适应时代与时俱进了呢?

写好一首古诗真的好难,你必须系统地学习才行,因为规则太多了。否则你不弄清里面的道道,什么撞韵挤韵重韵复韵合掌这些专业术语就会让你焦头烂额,更不用说七律中颌联和颈联中讲究字词词性和平仄的对仗了。可是,怎样评判一首好诗呢?虽然我一直对古典诗词心怀敬畏,但我仍觉得诗最重要的是贵有新意,要推陈更要出新。正因为有新意在里面才有可读性。一味地模仿前人只会迷失了自己。

我还记得红楼梦中有这么一节,黛玉教香菱写诗时说道,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并特举例了自己钟爱的李商隐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句来说明。我对林妹妹此话深以为然,很多时候与其因为一两个字的平仄把一首诗改得面目全非,莫若顺其自然素面朝天。

以前我写过首诗,题名叫《浅见》,我想就以此诗作结尾结束我这段话吧。

老学古诗初入门,

文坛旗下伙头兵。

新意格律分主次,

岂能蹈矩丢诗魂?

顺便说一下,这首《浅见》诗也是格律不符的,但真心不想改,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窗含雪简介

窗含雪,本名谢小勇,1970年生,高安石脑溪桥柘谢人。年过不惑始喜诗词,无师,偶有所得以怡情,现居广东南沙。

2

格律之我见

文/窗含雪

有些人一直纠结这个问题:什么格律难学呀,格律易害意啦,格律跟不上时代啦等等,然后提出多少自己的观点,要怎么怎么的。诚然,诗词要以立意境界为先,这一点不假,也不是不可以破律,老毛不也经常干这事嘛。但破律也有好坏嘛,这都不能成为你不学好格律的理由。试想一个人通篇都信马由缰,那他不如写古风、散文或是新诗好了,格律又怎能为这种立意服务好呢?这样教出来的人往往目空一切,徒然眼高手低罢了。

一般地来讲,我不大会去与人争辩什么观点对错,尤其对诗歌来说,这种东西在某些人的眼里高大上,书本啃了一本一本的,理论一套一套的。我书读的少,对诗词理解得不多,但对诗词的表现形式来说就理解到一点:诗词说起来要抑扬顿挫,有起伏变化,这样才能更优美,更好听,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立意,这也是诗歌先是由古风,乐府发展唐宋而后有格律的缘由罢。

说到律,不只是对诗而言,对“对联”,对“词”,对“曲”都是存在的。律包括格律和韵律,格律通常是我们说的平仄,韵律就是小学一年级学的音韵。今天为什么要讲这个律?我经常看到好些所谓作家作的“对联”和“诗词”已经将律冲破到无知的地步了,包括所谓的教授,记者等,好像字数凑对了就是一首诗词。其实不然,我们的伟人朱毛周叶,无不善长写诗,善长格律的,虽然有些大人物的律诗看起来像是打油,但这也正反映一段时间以来传统教育的缺失,这不能怪到某个人,而是社会对律诗这种传统体裁的误解。

我写些诗词是出于偶然的因素。刚开始时也是堆砌字数词藻什么的,未知有平仄,刚开始还蛮“成就”的,写过半年后,突然有天某读留言说现在的人呀,写诗都不看平仄的,也不知是押新韵还是平水韵。瞬间我感到非常惭愧,因为以前老师都没教过什么是平水啊,再一百度我就懂了,回过头来一想也就好多理都通了,以前写的都是什么诗啊,还自以为是。人贵有自知,一旦醍醐灌顶,自然豁然。

对于律,悟透了诗理,自然不用去背什么平仄了。诗理上强调变化,这点上也暗合易理,所以就有平仄语调的交替使用,也就有三平尾,三仄尾,犯孤平的强调,犯平头,蜂腰体,解马镫的说法,其实都是出于变化的考虑,古人为什么使用格律?不就是实践中发现这种表现形式讲起来好听,这也就是后来词曲为什会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罢。

词从诗发展而来,诗虽盛但也有不足,整齐中略显呆板,语调变换太少,情感缓急长短难以体现。于是有人以诗为基础,冲破整齐句式,以长短句来展现创作的自由,也就产生了词。那些语调优美,内容感人的好词被人效仿,于是就有了填词一说,被填的词,取个名就是词牌。词的最大特点就是长短句,所谓作词,就是以诗的意境为基础,以长短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客观世界。就这一点来说,作词是没有出律一说的,我们叫它“自度词”。但若是填词就有出律的情况,因为填词是一种模仿,你去模仿人家的语调,而语调是通过平仄变换而来,那平仄就得遵守。就此想说,人们为何不去作词,而要去填词呢?作词不是更自由吗?

所以这里我讲,律是一种表现形式,有好的立意,用律的形式表达当然最好,但遇到因词害意倒是大可不必,因为诗总的说来是先确保立意,也就是诗眼。试想,因为强调律而弄得眼睛蒙查查,这不就反遭其害吗?这种时候也就出现了诗的拗救这种形式,另当别论了。            

附丰云和窗含雪两位老师作品:                                    

观清溪板凳龙

*丰云(新韵)

庞然巨物万人抬,

何故灵霄落浅埃?

板凳梅竹施雨露,

走村串镇火龙来。

戏题板凳龙

窗含雪

火树银花不夜开,

上元尽道舞龙回。

人间倘有真龙在,

未必叶公无复来。

教育使人富有
文学使人高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