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博文|思想的,芦苇

 120035948@qq.com 2022-01-15
思想的,芦苇
文/袁博文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想着这句话,闭上眼,我的思绪在家中散开来了。

用无数的双眼扫过每一个物品,一下目光全部落在一颗洋葱上,对,一颗饱满圆润的紫色大洋葱。洋葱也是好客,任由我的思绪往里钻。钻进一看,满眼都是紫色,紫,真的紫,真的是好紫,整个人就像游进了一片无垠的薰衣草中,思绪被沾染成了紫色,一个成语不觉在我脑中冒出——紫气东来。

霎时间,我竟成了那苦求学识,却无人可求的关尹喜,站在南边的高台上眺望着,眺望着,只见东方的涧河上,云雾缭绕,紫气腾腾。只听一声牛叫,紫气中缓缓地走出一头青牛,青牛上坐着一个老人,他是谁?正是人们心目中的老子。

想着,想着,正有关尹喜之诚心,正有老子之博学,才可存着哲学著作《道德经》。而那紫气,便成了祥瑞的征兆。这紫透的洋葱,竟也藏着这么大的隐喻。

回过神来,继续向深处钻去,一层一层的洋葱如同一级一级的梯田。想到梯田,想到无边的绿意,我的心如潮水,似波动,随着潮水,联想,起伏,不断,不断,起伏,联想。

让我想起了农耕,

让我想起了地里的农民,

让我想起了归于田园的陶渊明与苏轼。

华夏文明始于农耕,在那颗颗播入土地的种子里,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这肥沃的土地上,这层层的麦浪间,孕育着中华儿女沉稳,内敛的性情。

正是这坚之又实,广之又阔的大地,载着的是多少勤劳的农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用如雨的汗水滋润着华夏文明的进步,脉脉相承,生生不息,生生不息,脉脉相承。

这土地,有着悠远含蓄的诗画意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出的是陶渊明的悠然自得;“诗酒趁年华”,道出的是苏轼的洒脱豪放。

想着,想着,竟颇有趣味,可再想深钻,这些洋葱味却越来越浓。可越是深入,味道越浓,这让我想起了耕读,剥一颗洋葱恰就像耕读一本书。

懂得读书的人,手上总是不离一支笔,这笔就像一把铲子,读书就是对书来一次地毯式的大搜索,把藏在书中的珍宝一个一个挖出来。一页一页的精读,书上的标注,甚至比原文还多,越读这书香味儿越浓,兴趣自然也浓,浓之又浓,就像剥一颗洋葱。

而那些不懂得读书的人,不求细读,故难甚解,抱起一本书,总是“一目十行”,读完一本书只觉得好看,收获的知识,就像一杯加了冰的奶茶,看着满满一大杯,容量却被冰抢了大半。喝到后面味道也淡,淡得没了想喝下去的欲望。

仔细,想想,现实里提起洋葱的气味,是令多数人谈虎色变的,有点竟然在剥过一次洋葱后,便不敢再碰第二次。而那些没有剥过洋葱的人,一听,便觉可怕,更不敢尝试。

我们为什么没有想过换一个角度,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把洋葱放到水里剥,不信,你试试,既没了气味,又可以欣赏,欣赏这紫色的饱满,饱满的紫色。

炒好的洋葱也是一道美味,记得有个作家在书中写到,“走在街上,每每路过街边的咖啡店,看着店里闲情喝咖啡的人,只觉得岁月静好。”

对于我来说岁月的静,好,就是母亲从厨房中端出一盘炒洋葱,看着洋葱的香气腾腾而起,在阳光中舞蹈,扑入鼻中,等不及的吞下一片,只觉眼前是美美,美到嘴上是甜甜,甜进心里是暖暖。

想着,想着,原来洋葱里也不仅藏着美,更有真与善。

睁开双眼, 眼前的一切都变得丰富,多彩,一切都成了灵动的小精灵,他们中的每一个,每一瓣,每一口,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羞涩……。

(指导老师:鄢文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