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丽娟|记忆中的年

 120035948@qq.com 2022-01-15
 记忆中的年
文/张丽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提起“年”,便不自觉地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过年(春节),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春节,使人们有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愁,更有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落寞,这节日承载着太厚重的情感,是每个人无法忘却的。

年,于我而言,是一个美好的代名词,不只是现在的美好,也是记忆中的美好。快过年了!也许是因为大街小巷越来越浓的年味,也许是因为经历的事情太多了,越是到年底了就越时常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时不时地想起以前的事情。

2005年,是我在老公家里过的第一个年,也让我见识了“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趣味。首先是采办年货,年货都是到集市上去买,石脑是每月三、六、九逢集。这天,村里的妇人们早早地起床,三五成群地约着一起坐三轮车(2元一人),东家长李家短,有说有笑聊着天,尽管外面狂风怒号,但在这小小的方寸之地,大家都被新年的喜悦包裹着,心里暖洋洋的。到达集市后,大家便分头行动,各自采买去了。集市最前头是卖对联和鞭炮的,红彤彤的一片。对联的花样极多,宽的、窄的、长的、短的、黑字的、金字的。“一帆风顺”贴在屋里棚下的墙上,“六畜兴旺”贴在猪圈鸡舍上,“井泉大吉”贴在洋井上,“粮谷满仓”贴在仓房。鞭炮的花样之多丝毫不逊色于对联,一卷卷的大红鞭炮、一箱箱的烟花,还有各式各样精致小巧的礼花,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往前走是水果摊,苹果、香蕉、火龙果、龙眼……五颜六色,芬香扑鼻。再往里走是食品摊,鸡鸭鱼猪牛肉都有。卖蔬菜的、卖米糕的、炸串的、卖糖果的,平日里吃的东西集市上都有。接着往前走,就是一些小百货,锅碗瓢盆、扫把、塑料花等。集市尽头是卖衣服和床单被罩的,整个集市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聊天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一圈走下来,该置办的东西都买齐了,只是回去不似来时轻手利脚,走着走着便觉得愈发沉重,好在大家平时都在田地里干活干习惯了,力气大着呢,蛇皮袋扛着走、拽着走,那热闹场面自不必说。

离年越近,家里的香味就越多,炒米糖味、炒花生味、烀肉味、烤猪蹄味、蒸发糕味、炸红薯丸子味。过年还有一个重头戏,那就是打糍粑。婆婆把事先准备好的糯米饭放在洗净的石臼里。糯米饭不能太多,多了舂不动;不能太少,少了不好打。打糍粑是个力气活儿,没个百十斤力气干不了。一根两米来长的大舂,由公公来回挥舞着,直到汗涔涔,干脆穿着里衣,撸起袖子干了。婆婆则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沾着水,趁公公扬舂时,快速给糯米翻个身,每捣几下,就要沾点水,才不会粘,他们手法娴熟,配合得天衣无缝。糯米有韧劲儿,越到后来韧性越足,感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每挥一下似乎都要用尽全身气力。等到见不到一粒完整的米,黏得像胶水才算功德圆满。婆婆把打好的糯米团放在大簸箕上,上面铺着一层白纱布。我们先在手心粘点油,然后把糯米团滚成球形,再用手一压,又用大指拇按住中心,顺着中心一边按一边转,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个。大家热火朝天地干着,忙得不亦乐乎。终于糍粑出炉了,我悄悄地拿起一个,粘点黄豆粉,咬了一口,真是香软可口呀!

年三十是最热闹的一天,鞭炮声从早响到晚,餐桌上也可谓是“满汉全席”了,大家推杯换盏,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到了大年初一,早起挨家挨户去拜年,走在路上遇到熟人也要说一声“叔叔大爷过年好”!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亲戚走动得也比平时多了很多,礼物也是从这家送到那家,那家又送给另一家。我有时候想,这礼物会不会转了一圈,又被送回第一家?哈哈!

如今,虽然我们的生活富足了,但这些过年的仪式、浓浓的节味,仍然是我们一年中最幸福的期待!

教育使人富有
文学使人高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