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南·故乡情 老家因坐落锦江南面,故称水南张家。由河南省始祖张万正,宋绍兴年间中进士,中州来筠州做官,任满择居于此,世代繁衍,现有族人七百多人。 爷爷奶奶养育了六个孩子,三男三女,一女不幸早夭。住有天井的老宅,后因一场大火,爷爷于一九八四年选址新建了一栋房屋,四间房,前排正屋,后排厨房。大厅悬挂了一幅仙鹤迎客松布画。大伯、二伯、父亲虽各自成家,但过年都会欢聚一堂,陪爷爷奶奶一起过年。洗菜、切菜、生火、炒菜,大人们各自分工,小孩子们分享新年礼物。 记得小时候堂兄弟们一起到堤坝放牛,放牛前爷爷会用空烟盒子装些瓜子、葡萄干、红枣作为奖励。期待赶集的日子,我们这些小孩坐在门前,远远望去一个熟悉的身影,爷爷镇上赶集回来了。每次都是满载而归,西瓜、橘子、零食饼干。天蒙蒙亮,奶奶已准备好早饭,饭后和同村小伙伴结伴去上学,清晨空气格外清新,鸟儿在歌唱、淡淡的稻花香、油菜花香伴随着我们求学之路。相邀同村小伙伴们一起,锦江边拾木材、钓鱼、摘枣、割猪草、挖莲藕、抓泥鳅、摸螺蛳、用牛尾巴毛套蝉、抓天牛角斗比赛、捉迷藏,提着竹篮到村池塘旁边分鱼的场景。这些成为了我儿时留下的美好回忆。 小学和小港村委会在同一区域,周围都是农田,离村庄一公里左右,村里的小伙伴们结伴步行去学校。教室大多是瓦房结构,有小商店,九十年代由于零花钱十分有限,偶尔回买些辣条、糖果、冰棒零食解解馋。学校旁边有打年糕的机器,周围的乡亲们自带大米来打年糕,我们好多小伙伴一边帮忙,一边吃着热乎乎的年糕,场面十分热闹。一九九五年新建教学楼,直至九十年代末期,还是有很多学生的,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村上生源减少,大部分村小学撤销或者合并了。 一九九八年虽转学到镇上,但周六周日和妹妹、堂弟相邀一起回老家,老家离镇上不到两公里。暑假大部分时间都在老家度过,农忙时帮大伯家收稻子、插秧。趁天气还不热,清晨四五点起来收水稻,小伙伴你追我赶,收割速度迅速。双抢手工劳作收稻子的场面,现大部分被收割机代替了。父辈三兄弟都继承了奶奶的厨艺,做的一手好菜。那个年代大部分是普通的时令食材,在大伯手里都能变成可口的饭菜。现在想起来回味无穷。例如冬瓜汤、海带汤、炒苦瓜、炒西瓜皮、蒸辣椒、蒸包子。 和奶奶去菜园摘菜、奶奶步行带领我们去小姑家、奶奶在二伯家做米糖,我们在旁边打下手。听爷爷讲他年轻时候的经历,走南闯北,做点批发生意,我们孙辈六个经常喝爷爷泡的茶、奶奶做的糖水。正如Jay歌词中写到的“爷爷泡的茶,有种味道叫做家”。夏天午休时,爷爷奶奶给我们扇扇子,也许出于隔代亲,对我们这些孙辈们格外疼爱,回忆起这些,格外的温暖。记得二零零五年夏季的一天,鹏、云、我三兄弟步行送爷爷回家,皓月照亮了回家的路。月光下的村庄显得格外的安静祥和。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村庄旧貌变新颜,村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装上了路灯,硬化了道路全体宗亲捐资,祠堂原址新建。村庄古老的樟树依然屹立在那里,伴随了我们一代代人的成长。一九九九年的一天下午,慈祥的奶奶突发疾病,离开了我们,二零零六年爷爷也离开了我们,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了,但时常会想起祖辈的恩情。家乡对于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最温暖的记忆,都有割舍不断的情怀。宗祠里百忍堂,先人们留下的优秀文化传统,需要我们后辈发扬传承。我们这些孙辈们已经步入而立之年,也有了自己的小孩,父母辈也升级了,儿孙绕膝,其乐融融。一家人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在一起,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水南张氏族人们,恩情一直在延续,如同锦江之水,绵绵不断。 辛丑年农历四月初八 写于上海市松江区玛伊莎科创园 |
|
来自: 120035948@qq.... > 《高安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