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迎飞|兰亭与书圣

 120035948@qq.com 2022-01-15
兰亭与书圣
文/胡迎飞

一个地方本寂寂无名,因为一个人,一个故事而沾光出名;正如一个名字,原本名不见经传,因为一个贡献,一件功绩,而让这个名字熠熠生辉。兰亭,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而王羲之就是这样的一个名字。

去兰亭之前,是有过犹豫的,去兰亭呢,还是去书圣故里?查询了一下,衡量了一下,尽管故里免费参观,离住处也近,而兰亭是收费的,且隔着近一小时的车程,最后还是决定去兰亭,觉得那里原汁原味的东西可能会多一些,而故里大概同鲁迅故居差不多,商业化的气息会更浓些。去过兰亭之后,才发现果然没有选错,果然不虚此行!

兰亭的介绍我不想多说,网络发达的今天,任什么地方都有详细的介绍,包括游客的各种体验,丰富而精美。按理说,既然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清楚一个地方,为什么还要亲自跑一趟?人,说白了还是讲究个身临其境,别人的经验总归是别人的,作为一项活动,参与者亲历者和旁观者的感受与心境是绝对不一样的,少有人能做到冷眼旁观,更多的人愿意跃跃欲试,至于试到什么结果,那又是各人的修为了!

本该是旅游旺季,兰亭却少有游客,稀稀拉拉的,倒显出更多的幽静来。作为曾经的王羲之的私家园林,兰亭因着书圣组织的一次活动以及写下的一篇序文而名声大噪,并为历朝历代所重视,不能不说是它的幸运。序文不光文采斐然,书法也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赢得书圣的美名,与它不无关系,以致后世帝王和达官显贵敬之临之摹之,爱之者恨不能日衔夜枕,怎么珍惜都不为过,结果导致它的真迹与下落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我为王家显赫的家世和艺术天赋相结合诞生王羲之这样的艺术家而惊叹,一个人的价值成就他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却并非人人都能有这样的机遇,多少因素才能造就一个人物啊!出身、家境说明不了什么,它只是提供便利或需克服的外在条件,兴趣呢?禀赋呢?性格呢?氛围呢?觉悟呢?机遇呢?等等,等等,一切未可知,一切难料定。

我坐在曲水边看着微微潺流的溪水出神,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些自由闲散旷达的文人,他们嬉笑着,互相打趣着,沿溪水两岸各自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坐下,等待着那盛酒的羽觞漂到自己身边,如曹植作《七步诗》一般,才思敏捷地吟唱出一首首时新的诗歌。真想穿越到那个时代加入到他们中低吟浅唱,可我,是不是该被罚酒的那一个?据资料记载,活动中共有11个人各作诗两首,15个人各作诗1首,16个人因没有作出诗而罚了酒,总共成诗37首,汇集成册称之为《兰亭集》。主人王羲之被推荐为《兰亭集》作序,趁着酒兴,王羲之欣然落笔,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集序》,开中国书法界一巅峰之作,同时也是一篇传颂千古的精美散文。想想当时的情形,可真是有趣好玩得很,意兴盎然、志趣相投的文人连聚会的方式都与众不同,多么的雅致而又韵味十足!这种曲水流觞的玩法后来发展成为兰亭文化,并传散开来,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日本朝鲜文人对这种活动也是乐此不疲。曲水流觞,写诗罚酒,留给人们极其浪漫的气息,可惜发展到今天,我们却只剩下了击鼓传花的形式,娱乐性保留下来,文化性却减弱了许多。当然,也不能苛责今人,时代的变迁总会改变时尚,流失什么,留下什么,自有其客观的规律,并非人力所能左右,唯独《兰亭集序》这样的精品,历千百年而不朽,一经诞生,它的魅力便受后世万般的宠爱与追捧,连历代皇帝也要附庸风雅一番。面对着历史遗迹,我在临池十八缸前装模作样地留了个学书法的影,想着没能跟着父亲练好毛笔字,心中实在有着太多太大的遗憾。

古迹很快逛完,碑林由于正处于修缮暂时关闭,我心下颇感失落,景点就那么几处,且年代久远,多次毁修,早已不是东晋时的原貌;但转而一想,历代保留,重视,修缮,一路下来,又委实不易,这是中华文化宝贵的一部分啊!能够得到如此的善待,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对文化艺术的敬畏一直都在,这才是生生不息的传承!

当我为门票费用与景区景点感到不相符值时,没想到真正的重头戏竟在后头,兰亭书法博物馆才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这里有关兰亭和书法的介绍详细而丰富,简直就是一场以《兰亭集序》为主打菜的书法盛宴,让我对兰亭的由来,书法的发展,王羲之的人生,《兰亭集序》在历史上的传奇和归宿,都有了更为细致和详尽的了解。今天,我们能看到的都是摹本,真迹的说法难辨真伪,恐怕只有等到昭陵和乾陵发掘后才能真相大白。展出的摹本也多为复制品,可见这些文物有多么多么的珍贵!光是欣赏摹本,就让我驻足不前。我虽不懂书法,但那些字体的端庄秀丽、规整大方,以及运笔落笔的痕迹,似乎有着巨大的魔力牵绊着我的目光。在馆中,我粗略地浏览一遍,也花了两个多小时,若是仔细研看,恐怕再呆两个小时也仍会觉得意兴阑珊。这中华的瑰宝啊,总是让人入迷又神往!

教育使人富有
文学使人高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