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高考移民了吗?衡水中学郗校长的儿子高考移民了!天呐!宇宙第一强校的校长唉,他的孩子也需要移民,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真的吗? “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的儿子郗某某涉嫌高考移民”的消息,肯定雷到了很多人。被雷到了的人的心情肯定很复杂,有人想不通郗校长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有人可能恨自己不能为孩子创造出上大学的捷径,如果也能够帮助孩子高考移民多好啊。 这确实是真的,而且我也理解郗校长的选择。首先,他是一个父亲,如果可以让孩子轻松一点就可以进名校,那为什么不通过这种轻松的方式呢?再者,作为一个老师,通过自己的教育,让“别人的孩子”进名校,而自己的孩子却只能勉强上一般的大学,不要说名校,更不要说北清这类神一般存在的名校,这其实让作为老师的父母很不堪的。有句话是“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家的孩子是神”,我不怀疑郗校长爱别人家的孩子,但我也同样相信他一定爱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名校。我也是一个父亲,我理解一个父亲的心情,我更理解一个作为校长——每年能够培养出河北几乎近百个清北学生——的父亲的心情。 但套用孔子的名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来说爱子这理,是否可以说“君子爱子,诲之有道”。这里还是用孔子教育他独子孔鲤的例子。这个例子见于《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原文是: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大意是,孔圣人有很多学生,有一个叫陈亢。有一次,他看见老师和他的独子在讲话,因为离得太远,听不清讲什么,他的心理就很好奇。又有一次,他看见了老师在单独教训儿子,老师神情严肃。这回他脑洞大开,认为老师在给他的独子开小灶,对他们这群弟子留了一手。陈亢是一个憋不住的人,他直接了当地问了孔鲤。孔鲤说,他经过庭院的时候,看见父亲,父亲问他有没有读过《诗经》,知道儿子没读的时候,就说,读好《诗经》就能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有一次,他也是在庭院里遇到了父亲,父亲问他有没有读过《礼记》,知道他还是没读的时候也没有生气,学好了《礼记》,就能懂得做人的道理。陈亢一听,原来自己误解老师了,老师没有藏私。陈亢一扫阴霾,变得高兴起来。对孔鲤说通过与他的交流知道了三件事,一是要学好《诗经》,二是要学好《礼记》,三知道了老师是光明磊落之人,对自己的儿子与学生一视同仁。 圣人教育孩子的典故被后人称为“孔鲤过庭”。这个典故被许多诗人学者用于他们的诗文之中,比如王勃《滕王阁序》就有“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的诗句。 这个圣人教子的道理似乎和郗校长高考移民无关,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看。你郗校长不是信仰并大张旗鼓地宣传“衡中模式”吗?为什么让别人家的孩子在衡中“内卷”,却让自己的孩子到西藏去了呢?当然我们不能要求郗校长成为“圣人”,但起码自己的信仰,应该带头执行吧!何况,郗校长虽有援藏经历,这确实是让孩子落户西藏的资本,但援藏时间却必须要有三年,这个规定想必郗校长不会不清楚——他可是党员,他可是一个有过援藏经历的党员干部!看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句古训在郗校长身上又要反过来看了。我们往往被一些官员在台上谈大道理时横飞的唾沫淹没,同时,又被这些官员台下的另一副面孔,甚至下台之后更是成了他之前批判的对象的典型代表的行为击碎眼镜。 不知这算不算一例! 我还想说几句。这些年,许多家长非常相信衡水中学,认为它就是永远的神。其实,郗校长的这个高考移民的事件,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再牛逼的学校也不能将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别人的孩子”,郗校长的孩子在衡中读书,他能够享受的资源不是一般孩子都能享受的吧,但他却到西藏参加高考了,而且即使在西藏通过“强基计划”也只是被上海交大录取。原来,再牛逼的学校,再多的资源,也无法将一个孩子提升到世界的巅峰。 所以,我们一是没必要以清北来衡量一所学校的优秀程度;二是不能给孩子确立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学校的作用只是激发你孩子的潜能,唤醒你孩子的优秀。学校如果能够让每个孩子都达到他所能到达的高度,那么就是优秀的学校。 别过分迷信名校效应,最好的教育是家教!郗校长教了孩子投机取巧。如此而已。 |
|
来自: 120035948@qq.... > 《高安文苑》